孩子有強迫癥怎麽辦?
強迫癥是壹種心理障礙。下面是我給強迫癥孩子整理的。讓我們來看看。
代表性案例
小吳是個膽小、謹慎、追求完美的人。他完成作業時總是感到不安,所以他反復檢查。老師讓他在課堂上公布黑板報,他總覺得不滿意,就擦了又塗。第壹次給同學寫信,剛寫了幾個字就撕了重寫,反復撕了十幾頁;寫完信,放在信封裏,打開看看有沒有錯。每天回家寫作業的時候,臺燈放的很高。我覺得照度不夠,就放下了。我害怕光線太強,會損害我的視力。他反復舉起和放下臺燈...
強迫癥是壹種以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為主要癥狀的心理障礙。強迫癥癥狀是指在明知不必要的情況下反復呈現的想法、情緒和行為。國內調查表明,該病患病率為0.30‰。
兒童強迫癥的癥狀
發病高峰在2歲和7 ~ 8歲,男女無明顯差異。壹個正常的孩子在發展的早期可能會有輕度的強迫行為。比如有的孩子走路喜歡用手摸路邊的電線桿,有的孩子走路喜歡用腳踢鵝卵石,有的孩子喜歡反復數窗欄或陽臺欄桿的個數,等等。這種行為不伴隨任何情緒障礙,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如果不讓他們重復這些動作,他們會感到焦慮,甚至發脾氣。如果讓他們反復做這些動作,他們就不會像成年強迫癥患者壹樣有明顯的內心矛盾和焦慮。壹般來說,孩子不會對自己的強迫行為感到心疼和難過,只是刻板地重復。
壹個有強迫癥的孩子,往往還會有其他的強迫癥狀,比如強迫觀念、強迫意圖、強迫行為。強制的概念包括:
強迫回憶:反復回憶自己做過的事甚至不重要的事,或者急於回憶過去的經歷,雖然知道沒有實際意義,但還是忍不住回憶;
被迫懷疑:對自己行為正確性的不必要的懷疑。如果妳懷疑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總覺得自己算錯了;出門後懷疑房子門的鎖沒鎖好;懷疑信件寄出後沒有貼郵票;懷疑作業寫錯了;等壹下。壹個共同的特點是,疑惑伴隨著焦慮,驅使患者反復檢查;
強迫性疲憊:大多反復思考自然現象或日常生活事件的原因。患者知道這種想法是沒有意義的,沒有必要的,甚至是荒謬的,但是很難控制。比如反復思考“為什麽壹天是24小時”“為什麽人有兩條腿”“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等等;
強迫性對立思想:無法擺脫與自己認識相反的思想糾纏,感到苦惱。比如我在課堂上聽到老師講“和平”“友誼”,我馬上會想到“戰爭”“敵對”等相對概念。
強迫意向和行動包括強迫意向:經常糾結於壹個與當時意誌相違背的意向,明知其不合理、不必要,卻無法擺脫。比如遇到好朋友或者心愛的東西,想咬壹口或者捏壹把,拿到手就想撕了。這種強迫性意圖並沒有伴隨相應的行動,而是伴隨著焦慮和恐懼,驅使患者回避此類場合或采取其他應對措施;
強制洗手:當患者的手或身體接觸到他認為很臟的物體或別人用過的東西,如鉛筆、橡皮、錢、米、盒子、飯票,或與他人握手時,不能控制洗手甚至全身清潔;
強迫數數:患者會情不自禁地數數某些東西,比如每當看到桿子、臺階等就不由自主地數數。,強迫他們記住過往汽車的車牌,邊走邊踢石頭,數著踢了多少次等等。
強迫儀式動作:經常重復——壹套僵硬的動作。進教室門,要先邁左腳;有時往前走兩步,往後走壹步;如果別人做了妳想做的事,妳必須再做壹遍。做作業前,先做壹個“瘋狂”的練習;睡覺前按規定順序脫下衣服和鞋子,入睡前再繞床壹圈,否則會感到不安;等壹下。
兒童強迫癥的成因
關於兒童強迫癥的成因,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強迫癥患者具有“肛門型人格”傾向。強迫型人格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不完美”、“不安全”、“不確定”只要“三無”中有壹項非常突出,就是典型的強迫型人格。
壹般認為,孩子的先天素質、性格基礎、父母不良性格的影響、教育方法不當等都與本病的發生有關。據統計,大約2/3的強迫癥患者在患病前都有強迫性人格特征。比如拘謹、猶豫、深思熟慮、自制力差或膽怯、優柔寡斷;缺乏自信,因循守舊,生活習慣平淡,喜歡仔細思考問題,愛鉆牛角尖;做事小心翼翼,力求準確,缺乏靈活性,對自己要求太嚴格,凡事要求完美;熱愛整潔,幹凈,組織和秩序。
孩子的父母往往膽小怕事,過於謹慎小心,缺乏自信,優柔寡斷,事後反復檢查,過於涵養,刻板,缺乏愛好等不良性格特征。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比如對清潔衛生要求過高,生活刻板,可能是導致這種疾病的原因。
兒童的嚴重疾病、創傷、因突然的嚴厲懲罰而造成的精神創傷,或長期過度的精神緊張、精神負擔等。,都可以成為誘發因素,促使這種疾病的癥狀出現。有強迫人格特征和強迫癥的父母或同胞比對照組多。遺傳因素對本病的發病有壹定影響。
任務增加和客觀上要求提高對環境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而產生的焦慮、不安等強烈情緒體驗,使大腦皮層興奮或抑制的過程過度緊張或相互沖突,形成病理性惰性興奮竈。
所以有人認為強迫癥有社會心理誘發因素,正常人也有強迫觀念,但不持久;強迫癥往往是在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下被強化的結果。比如環境突變(比如轉學)、責任或任務突然增加(比如成為學生幹部或老師工作量突然增加)、老師和家長的要求過於嚴格、處境艱難(面臨退學或經常被壞人騷擾)、家庭不和(父母離婚讓孩子自己選擇跟誰走)、突然受到驚嚇等。,使孩子猶豫不決,反復思考,憂心忡忡,從而導致強迫癥。
強迫癥的孩子需要通過反復的訓練和練習,積極糾正那些令人苦惱的想法、意圖和行為。校正時應註意以下幾點:
首先,樹立信心
對於有強迫癥的孩子,家長要幫助他們有意識地認識和克服自己的性格弱點,引導他們果斷地處理問題,幫助他們出主意,想辦法克服優柔寡斷的弱點。要讓孩子知道,人的壹生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不可能把每壹件事情都處理得那麽妥當和全面,有些挫折總是不可避免的。要鼓勵孩子對自己有正確的評價,看到自己的力量,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要多方面創造條件,讓孩子成功,幫助孩子提高自信心。還要註意豐富孩子的課余時間,分散孩子的註意力,減少孩子不必要的疑慮。
第二,創造和諧的生活環境
幫助孩子安排有規律的生活和工作,不要讓孩子生活在沖突和矛盾中。
三、組織幼兒參加集體娛樂活動和壹定量的激烈體力勞動。
把孩子對癥狀的有意註意從有趣的活動中轉移出來,讓他們逐漸擺脫強迫癥狀。
第四,給予理解和同情
患有嚴重強迫癥的孩子可能會因為自己無法控制的強迫行為而感到悲觀甚至厭世,所以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同情,做好耐心細致的工作,以免發生意外。
五、培訓的理念
當孩子有不可控制的強迫行為時,家長和老師要幫助孩子用意念與之鬥爭,放松孩子緊張恐懼的情緒,告訴孩子這種行為對分散註意力是沒有意義的。
第六,培養興趣愛好
家長要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接觸外界,培養孩子的各種愛好,如唱歌、跳舞、聽音樂、打球、跑步等。,從而建立新的大腦興奮竈來抑制強迫癥狀的興奮竈,轉移他們對強迫癥狀的高度關註。
七、給予獎勵
應該鼓勵條件有所改善的兒童,並給予他們適當的精神或物質獎勵。
八、糾正父母的性格偏差。
如果強迫癥孩子的父母性格不壹樣,比如特別愛幹凈、過於謹慎、過於刻板、優柔寡斷、優柔寡斷等,就要加以糾正,否則會影響強迫癥孩子的康復,不利於孩子以後的心理發展。這壹點非常重要。
九、心理咨詢療法
解釋,消除孩子不必要的疑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X.森田療法
要求孩子“順其自然,我行我素”,而不是壓制癥狀,采取不害怕、不理會、不對抗的態度,使癥狀逐漸從意識中淡化,甚至消失。這種療法對強迫癥有很好的療效。
Xi。行為療法
行為治療中的系統脫敏(又稱交互抑制)、思維阻斷、宣泄療法、模仿學習對強迫癥癥狀有較好的療效。
行為對抗療法可以用來幫助糾正單純靠思想無法對抗的強迫癥現象。行為拮抗療法基本上是壹個操作性的條件反射過程,將拮抗刺激與強迫行為反復結合,形成新的條件反射,使其與原有的強迫行為對立,消除原有的錯誤行為。
具體方法是:指導兒童在右手腕上套壹根由三股橡皮筋組成的橡皮筋,壹旦出現不可抗拒的強迫感,如反復清點、反復檢查等,立即拉動右手腕上的橡皮筋,以對抗強迫感。橡皮筋彈力作用於手腕皮膚應微痛,並計算彈力拉扯次數和強迫現象持續時間。剛開始需要拉20 ~ 30下,對抗強迫。經過壹段時間的反復訓練,當拉橡皮筋3 ~ 5次就可以抵抗強迫時,就可以把橡皮筋取下,以後再出現強迫時,就可以馬上想到橡皮筋對手腕的拮抗力,用自己的思想淡化強迫欲望。
十二、藥物治療
用於治療兒童強迫癥的藥物主要有抗焦慮藥和抗精神病藥,如勞拉西泮、地西泮、氯丙嗪、奮乃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