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檔案-元宵節
節日習俗-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宋代,在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興起了壹種新穎的食品。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浮動紫苑,然後元宵,商人也稱之為日本元寶。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花、核桃仁、堅果、棗泥為餡,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既可葷又可素,風味各異。可以煲湯、油炸、清蒸,寓意大團圓。陜西餃子不是包的,而是用糯米粉卷的,或煮或炒,熱乎乎的,圓圓的。
節日習俗-解開燈籠上的謎語。
燈謎又稱打燈謎,是我國獨具民族風格的漢族民間文化活動形式,自古以來就是元宵節的特色活動。在農歷正月十五,人們掛燈籠,放煙花。後來,壹些好事者在紙上寫下謎語,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們猜。因為猜燈謎可以啟迪智慧,迎合節日氣氛,所以很多人響應,後來猜燈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或缺的節目。燈謎增添了節日的氣氛,表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節日習俗-燈籠。
元宵節是壹種傳統的節日習俗,始於西漢,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盛行燈風,流傳後世。
節日習俗-玩龍燈。
打龍燈也叫舞龍,也叫舞龍。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民間娛樂活動。玩龍燈在中國漢代人當中已經相當普遍。在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成為壹種常見的表演形式。龍燈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打龍燈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來祈求龍的保佑,以達到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目的。
節日習俗-踩高蹺。
壹種民間雜技高蹺也叫“踩高蹺”。表演者裝扮戲劇或傳說中的人物,用踩踏裝置踩在木棍上,邊走邊表演。踩高蹺技藝精湛,活潑多樣,深受群眾喜愛。
節日習俗-遠離壹切疾病。
明清時期,北京等地的正月十五,女子晚上出門散步,壹人持香,上橋,稱為健身。祛病被稱為“行百病”,也叫“遊百病”,是壹種消災祈福的活動。
假日習俗-老鼠追逐。
追鼠是元宵節的傳統民俗活動,始於魏晉。主要針對養蠶家庭。因為老鼠經常在晚上大面積吃蠶,所以據說在正月十五給老鼠餵米粥,老鼠就可以不吃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