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秋季養生 - 吃糍粑習俗的起源和含義

吃糍粑習俗的起源和含義

吃糍粑是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為紀念鎮守楚國的將軍伍子胥而發展起來的古老習俗。伍子胥建城時,大量糯米蒸熟,壓成磚冷卻。作為城墻的基石,還儲存了救荒用的糧食。後來每到豐年,人們就把糯米做成城磚狀的糍粑來紀念他。

糍粑是壹種代表團圓的食物。八月中秋吃糍粑,預示著家家都能幸福吉祥。因此,千百年來,人們對中秋節吃糍粑情有獨鐘,它被賦予了無限的寄托和深遠的意義。

砸成壹團象征著全家的和諧團結;汽巴的甜味預示著生活可以是甜蜜的;壹家人在壹起奮戰的淩晨,起得越早,來年的收成越好;糍粑是壹個或大或小的圓圈,象征著吉祥和團圓。所以吃圓糍粑象征著全家可以和和氣氣,團團圓圓,平安無事。

在廣東梅州、福建龍巖、三明等客家地區,除中秋節外,每當家中有各種節日或喜事,都有制作糍粑的習俗。此外,在四川、重慶等地,糍粑中加入桂花,制成月桂糍粑,蘸炒黃豆、白糖,吃起來香甜爽口,風味獨特。在清代古民居聚集的福州、閩清、湖北等地,糍粑也是各種節日中不可或缺的傳統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