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沒有手抓餅,溫州沒有大餛飩
-風物君語-
在臺灣,手抓餅是天津的
在天津,手抓餅是臺灣的
不用懷疑,就是這麽神奇
作為臺灣同胞,有時候我真的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個 假臺灣人 。
比如,在祖國大陸的 任意壹座城市 ,我隨時會遇見 “從來沒見過的臺灣小吃” :臺灣手抓餅,臺灣烤腸,臺灣冰粉,臺灣椰奶,臺灣炸魚餅,臺灣便當(這是小吃嗎?!)……
在遊人如織的景點前,在食客比肩的夜市裏,在上班族奔走的CBD,甚至是地鐵站邊的早餐鋪子,它們都可能冷不丁地出現,讓我的內心微微壹顫, 仿佛故鄉的氣息撲面而來 ,然而緊接著是 滿臉問號 :
這攏是啥米碗糕?(翻譯:這都是什麽鬼東西?)
這些 “臺灣小吃” ,我不僅沒吃過,也從未在故鄉見過。每壹次遇見,都會激發我的人生第壹問: 我來自哪裏?
就說這 “臺灣手抓餅” 吧。它看著,有點像雞肉卷和煎餅果子的中間體,壹張油煎千層餅,卷著香腸、青菜和雞蛋。重點是,我在記憶中搜索了半天,也沒找到它在我國寶島臺灣的對應。
故鄉的餅,是什麽味道呢?我想起了老家附近的夜市,小小的蔥油餅攤,店家為鐵板刷上厚油,幾塊餅在蔥香中滋滋作響。在昏黃的燈光下,壹股蔥香和煙火氣撲面而來,我想起了那個人,那個忘不了的夏夜……
突然,壹句熱情的“來了老弟”, 把我生生拽回現實 。
哎媽呀。老姨別這樣,不帶這麽毀氣氛的呀……
臺灣真的沒有手抓餅。它在寶島的真身,是轟轟烈烈的五個大字: 天津蔥抓餅 。
2001年,在臺北永康街,原有壹家做鞋的店鋪。老板是個外省人,碰巧那年飛大陸遊山玩水,在天津邂逅了令他神往不已的 美食 —— 濟南油旋 。他發現,這油旋餅看似簡單,制作起來卻很考手藝,整張餅因 分層起酥 而松脆無比。這,是當時 寶島臺灣沒有的味道 。
這位老板回臺北後,簡化了油旋的制作手法,讓餅面變大、層數減少、變得蓬松,再加入當地人喜歡的椒鹽味, “臺灣手抓餅”的雛形 就誕生了。
至於怎麽取名字,還真是難題。在臺灣叫“臺北手抓餅”,必然沒有市場;若叫“山東油旋”,當地標榜的“山東 美食 ”實在太多(山東大饅頭、山東老水餃……),也沒優勢;不如,就叫 天津蔥抓餅 ?
鞋店收掉,開始賣餅。不出老板所料,“天津蔥抓餅”果然壹炮而紅。臺北永康街,本就食肆林立,這回有了 新晉網紅 美食 ,還是全新口味,更加人滿為患了。2004年,上海壹位柴姓老板,慕名來到臺北,品嘗了這款 膾炙人口 的“臺灣小吃”……
隨後,柴老板回到大陸,大力推銷這款“天津蔥抓餅”,不僅將它改名為 “臺灣手抓餅” ,還請了周傑倫做代言。那時候,“臺灣小吃”在大陸並不多見, 新鮮感+明星臉=流量密碼 ,“臺灣手抓餅”立刻占領了大街小巷。接下來的故事,妳們也都知道了……
壹張餅,從山東到天津,跨洋過海去了臺灣,又回到大陸。這感覺,仿佛是 亂點鴛鴦譜,卻結下好姻緣 。
至於正不正宗,已經不重要了。大家吃得開心最重要,能為我的故鄉增加曝光度也不錯。
只是……老姨呀,要不我教您兩句 臺灣腔 ?
“臺灣手抓餅”的故事,有點荒誕不經,細想又覺得有意思。壹張餅,繞了壹大圈,依舊萬變不離其宗; 我們都是中國人,都有著相似的味覺和好惡 。
但是, 臺灣烤腸 的真身,卻是另壹副面孔。
各位在大陸見到的“臺灣烤腸”,多半是在烤腸機上轉呀轉,等熟透了拿竹簽壹串,香噴噴油滋滋的烤腸。它用的是 火腿腸 ,或者叫“熱狗腸”,澱粉是很重要的原料。
而真正的 臺灣香腸 ,是用肥瘦相間的 豬絞肉 ,加入香料、米酒腌制(酒香很重要),再灌入天然腸衣後風幹、熏制而成,有點像加量版的廣式臘腸,澱粉那是 壹點都沒有 。烤制臺灣香腸,壹定要用 明火 ——這樣才香啊。
在寶島臺灣,烤香腸是很常見的 街頭 美食 。通常是壹個小攤,支著炭火,香腸烤得 金黃紅艷 ,滋滋地冒油。細心壹點的店家,會將剛烤好的香腸切開,拌上 大蒜和九層塔 調味。壹口咬下去,各種爆汁,肉香、油香和酒香在嘴裏炸開,哦……
至於烤腸機做出來的,我們壹般叫它 “熱狗” ,這是壹種 舶來品 ,通常出現在 便利商店 裏,可以單吃,也可以夾面包,擠上西式醬料,權當是壹種 廉價西餐 。西式熱狗腸也好,大陸特色火腿腸也好,與土生土長的臺灣香腸,真的是不壹樣的。
曾幾何時,壹杯珍珠奶茶,在海峽兩岸也是截然不同。2010年代,大陸的“臺灣珍珠奶茶”,通常是用 粉末調制 而成,只需根據口味按比例混合粉末,沖上熱水搖壹搖,再加入煮好的粉圓,壹杯 “珍珠奶茶” 就做好了。
而臺灣當地的珍珠奶茶,拒絕粉末。2011年,臺灣爆發 塑化劑危機 ,許多奶茶粉被驗出致癌成分,直接導致了“奶茶升級”:店家必須強調自己是 茶葉沖泡 ,“珍珠”要現煮,鮮奶要用指定品牌,才能讓消費者放心。
只用鮮茶、粉圓Q彈、只加鮮奶,這曾經是臺灣珍珠奶茶的特色。
現在,大陸的手搖茶行業 異軍突起 。它們不僅只用鮮茶,還有世界各地的茶種讓妳選;它們不僅粉圓Q彈,還會加入更多的神奇口感(外加熱量爆炸);它們不僅有鮮奶,還有豆奶、燕麥奶、冷萃奶……早就超越了海峽對面的同行。
兩岸 美食 ,此消彼長,這也是壹種 歷史 的輪回 吧。
臺灣 美食 ,妳肯定聽過它的 美名 。
然而,當妳去了 臺灣當地 ,卻很容易被各種奇妙場景 搞糊塗 ——溫州大餛飩、山東大饅頭、雲南米線、北京烤鴨、福州魚丸等等,經常***存壹街;外加穿插其中的菜頭粿、燒肉粽、蚵仔煎等閩南風味,妳壹定會問: 臺灣菜,究竟是什麽 ?
臺灣的味道,是壹鍋風味絕妙的 大雜燴 。這座島嶼並不大,卻接納了五湖四海;人們遠道而來,也帶來了故鄉的飲食文化。漫漫時光中,各種各樣的味覺喜好,在這座島上逐漸生根發芽,因特殊的風土人文而變化,最終開枝散葉,融合成 獨特的臺灣味道 。
我們熟悉的 臺灣牛肉面 ,就是這種獨特飲食文化的產物。
它起源於高雄岡山,眷村之中。 “眷村” 是指1949年後,隨國民黨退至臺灣的各省軍人及眷屬所集中聚居的村落,整體自成壹派,可以理解為臺灣版的 “部隊大院” 。由於居民來自大陸各省,眷村飲食也是五花八門,川菜粵菜東北菜,饅頭油餅蒸餃子,緊緊依偎在壹起。
岡山眷村,集中居住著西南地區的眷屬。老兵們為了營生,用臺灣當地的黃牛肉,改良川菜的 “小碗紅湯牛肉” ;他們找來西北老兵,用美軍援助的面粉,制作 手搟面 ;最後,他們用當地的 辣豆瓣醬 調味,最終做成了壹碗 滿載著鄉愁與思念 的牛肉面。
這,就是 “眷村牛肉面” ,也是臺灣牛肉面的起源。
後來,這碗“眷村牛肉面”流傳開來,又經歷了壹系列改造。為了照顧各地食客,它的辣味降低、鮮味增加; 山東人 的蔥燒技法, 閩南人 的香料鹵汁,加入其中;以及 上海人 的甜醬油, 客家人 的酸菜, 南洋客商 的沙茶, 臺灣本地 的紅蔥酥……
這也是眷村口味,改造寶島本地風味的典範。傳統上,臺灣當地人多為福建移民後代,有深厚的 農耕傳統 ,也有 不吃牛肉 的民俗信仰;臺灣不適合小麥生長,當地 缺乏面食傳統 ,“吃面”壹度是外省人的象征。
結果,壹碗眷村牛肉面,不僅改變了寶島的飲食習慣,更成為了 臺灣 美食 的名片 。
許多寶島 美食 ,也和臺灣牛肉面類似:將中國各地風味濃縮其中,融合成全新口味,再用壹個 大家都熟悉的名字 推向市場。
早年臺灣 物資匱乏 ,能在大熔爐中脫穎而出、繁衍至今的 美食 ,已經是佼佼者。畢竟,這些口味來自五湖四海,各自背負著無從訴說的命運,以及時代的重擔。還有更多的創造,因各種緣由,最終 消失在 歷史 的洪流裏 。
飲食者,人間萬千,皆 匆匆而過 ;做食者,背負著生計,滿滿的 奮鬥底色 。所以,當妳漫步在臺灣夜市,被“溫州沒有的大餛飩”、“上海不原產的小籠包”、“沒有酸腌菜的小鍋米線”等等搞得滿臉問號時, 千萬別急著責備它們不正宗 。
他們,只是在 拼盡全力 ,復原記憶深處的故鄉味。再不努力抓住,就真的想不起來了。
他們,只是想家了,卻說不出來。
點心 丨鳳梨酥、太陽餅
臺灣點心界的 兩大扛把子 。鳳梨酥源自四川龍鳳餅,起初以冬瓜糖為餡,因臺灣盛產鳳梨,被改為鳳梨、冬瓜混合餡,結合西點工藝制作,成為今天的臺灣 鳳梨酥 。
解饞 丨肉圓
誕生於19世紀末,相傳為彰化縣的寺廟所創。當時臺灣鬧水災,廟方以番薯粉揉成團,加入菜葉水煮後賑災,便是肉圓的雛形。後世將其改良,以番薯粉、粘米粉混合,包入鹵肉、竹筍、蝦米等做餡,以油煮制(也有用水蒸的),再淋上秘制醬汁, Q彈又解饞 。
百搭 丨虱目魚
虱目魚是臺灣常見魚類,吃法也多種多樣,可做魚丸可煮粥,也可做魚羹。它的刺很多,需要廚師有壹定技法;它有 特殊的味道 ,遊客(包括臺灣北部人)多半吃不慣,卻被南部人民奉為至寶。如果想挑事,妳可以問“虱目魚好不好吃”, 臺南、臺北 會開始吵架……
彈牙 丨鐵蛋
阿婆鐵蛋,臺灣北部名吃。將雞蛋、鳥蛋煮熟去殼後,放入特制鹵水中鹵制三小時,撈起來自然風幹,再鹵三小時,再風幹,再繼續……如此持續壹周, 烏黑泛光 的鐵蛋才算制作完成。它 又黑又硬又有嚼勁 ,牙口不好慎吃。
消暑 丨愛玉凍
愛玉是壹種植物的果實,原產於臺灣島,如今四川、福建有少量栽培。將愛玉去皮後揉出漿液(請參考搓涼粉),溶於沸水後靜置成凍。愛玉凍不同於涼粉,有壹種特殊的風味,通常會搭配冰糖檸檬汁, 獨壹無二的臺灣味 哦。
=========
美食 ,原生態是壹種美, 融合也是壹種美 。區別只在於,對待這些不同的美,店家認不認真,妳認不認真。
這麽壹想,我手裏的臺灣手抓餅,好像變得越來越香了呢。
- END -
文丨水水
封圖 | 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