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特色美食有哪些
清明節特色美食有哪些
清明節特色美食有哪些,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除掃墓祭祖習俗外,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傳統美食也是豐富多彩的,而且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下面來看看清明節特色美食有哪些?
清明節特色美食有哪些11、青團
清明時節,江南壹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實際是用是用壹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幹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制作團子。
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壹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現在除了糖豆沙餡的青團,市面上還創新的出現了很多其他口味的青團,例如肉松餡和芒果餡的青團子。
2、饊子(sǎn)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壹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曲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時節,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節。
在泰寧,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制作暖菇包,用的是新鮮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壹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4、艾粄(bǎn)
客家人清明節要吃艾粄,因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壹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采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幹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
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壹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裏,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5、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裏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
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6、薄餅
廈門民諺有雲“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壹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壹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老廈門人卷薄餅時,壹般喜歡在薄餅皮裏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壹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
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著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7、大蔥和蛋餅
清明節,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壹直延續至今。此外,舊時青島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壹定要吃雞蛋和白面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
8、烏稔飯
說道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畬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畬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10、樸籽粿(guǒ)
吃樸籽粿是潮汕人的清明食俗。制作樸籽粿,首先將樸籽樹葉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發酵再配糖,最後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壹般樸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樸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清明節特色美食有哪些2浙江壹帶:清明果
每到清明,浙江南部家家戶戶都要做壹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壹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裏,煞是好看誘人。
安徽壹帶:饊子
安徽壹帶清明節前後會吃饊子。饊子是油炸的,很脆,買來完整的壹份總喜歡壹口咬開看它變得七零八碎,不過饊子現在也不僅僅是清明美食了,像紅薯片壹樣,成了大家日常零食。
陜西壹帶:蒸饃
陜西壹帶清明節壹半以蒸饃為食,饃四周作鳥蛇之形的裝飾。據說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為紀念。
北方壹帶: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壹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制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潮汕壹帶:薄餅
潮汕人過清明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薄餅分皮、餡兩部份,皮是用面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壤中烙成壹張張圓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紙。
餡分鹹、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臘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鹹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蔥”的為甜餡。食時用薄餅皮卷成圓筒狀就食。
四川壹帶:歡喜團
四川成都壹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壹路擺賣。
山東壹帶:蛋餅、蒸小燕
清明節,山東地區許多人家都要吃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此外,舊時青島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壹定要吃雞蛋和白面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
福建壹帶:菠菠粿
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建壹帶特有的清明節供品,是用菠菠菜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
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
廣西各族:五色糯米飯
五色糯米飯是布依族、壯族地區的傳統風味小吃。因糯米飯呈黑、紅、黃、白、紫5種色彩而得名,又稱“烏飯”。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或清明節時節,廣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飯。壯家人十分喜愛五色糯米飯,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
北京:春餅
其實北京沒什麽特別的清明食物,但有壹樣食物貫穿北京人整個春天,直到清明。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壹咬咬到二月二龍擡頭,還要叫回嫁出去的姑娘壹起吃,再壹咬就咬到了清明。
春餅餅皮比烤鴨餅皮要大,並且有韌性,更有嚼勁兒,北京人稱為要有“骨力勁兒”。卷的多是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豆芽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蔥花雞蛋等。油鍋裏壹炸,就成了老外眼中大名鼎鼎的中國“春卷”。
清明節特色美食有哪些3吃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壹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壹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幹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制作團子。
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壹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青團子還是江南壹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壹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吃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壹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吃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壹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清明吃潤餅,不僅是泉州獨有的,廈門人也喜好之。
相傳開這種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總督雲貴湖廣軍務的同安人蔡復壹。當時同安屬泉州府轄,因此這種吃法便流傳開來,在閩南成了家常名品。不過,閩南各地的春餅形式相同,內容卻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面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肴,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晉江的“潤餅菜”卻復雜許多,那包“潤餅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種多樣,擺了滿滿壹桌的。有這麽壹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幹、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蔔菜。
還有壹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敷、蕪荽、蒜絲。吃的時候必須兩張“潤餅皮”才能保證其不被豐富的內容所撐破。這種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壹般人2卷足矣。
不過,據我所知,晉江的“潤餅菜”並不是最復雜的;論復雜,應該是廈門為最。晉江用的主料廈門都有,此外還要加上筍、魚、油酥扁魚幹、油炒韭,再蘸上芥辣、辣醬、甜醬,這才叫地道的廈門“薄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