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是什麽啊?
炒米的原料是糜米,俗稱蒙古米。以黃河水澆灌,純天然種植出的米為最佳。其主要做法是將糜米洗凈,去掉雜質,然後放入鍋中煮沸,待破開米嘴後,馬上出鍋,然後再炒熟。經過這樣做的炒米發硬,有咬頭,壹般為蒙古族人民所喜歡,所以當地人稱作:“蒙人炒米”。如果在米還沒有破嘴前就撈出,這樣的炒出的米就比較好咬,但經不起嚼,當地人稱作:“漢人炒米”。但必須註意,這樣炒熟的炒米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必須經過去皮的處理。在古代壹般是用石碓去殼,將米放入石碓中,腳踏驅動桿,傾斜的錘子落下時砸在石臼中,來回數次,就可以去掉稻谷的皮了。去皮後,用竹編簸箕去大糠,再用籮子去細糠,此後,就可以食用了。
炒米是用稷子做成的,要經過煮。炒、碾三道工序才能做成炒米。首先是用鍋煮。鍋裏盛上水,燒到八分開時將稷子倒入鍋內。蓋上鍋蓋繼續加熱。燒開後,揭開鍋蓋,上下翻動均勻,蓋好鍋蓋,輕火燜,六、七分鐘後,再上下翻動。這樣連續翻動三至四次後,即可出鍋。出鍋的稷子粒鼓脹發圓,有透明感,但不能張嘴,否則影響炒米質量。煮稷子時,稷予和水的比例壹定要適宜,達到稷子煮好水即幹的程度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