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父母不好好對待的女生後來怎麽樣了?
希望更多的父母能看到:作為女生,我真的希望父母能看到,即使不能平等對待哥哥,也請不要折斷他們的翅膀。
我不是留守兒童,但我和父母之間的感情裂痕,恐怕這輩子都無法修復。
如果可以,我真的不想做他們的孩子,尤其是我媽。
說起來有點傷感,我第壹次穿文胸是在大學的時候,宿舍的同學帶我去買的。
我年輕的時候,穿著那麽寒酸的衣服,他們偷偷討論我是不是父母收養的孩子,是不是被虐待。
我媽媽從來沒有給過我任何溫暖。她是女的,但是她更喜歡男孩而不是女孩。我差點沒機會上大學,我受的所有委屈都是她造成的。
因為她覺得女孩子讀書浪費錢,還不如早點上班賺錢補貼家用。反正他們以後會結婚的。
我甚至不敢告訴她我被鄰居和熟人猥褻過...
我上小學的時候,鄰居是個離異的中年男人。他幾次摸我的敏感部位,捏。
但當時並沒有太大的感覺。長大後,我不敢去他們家,也不敢告訴我媽。
因為我媽說:“人家不喜歡妳是因為沒生孩子!”不要以為自己很貴!"
直到現在,只要想起當時的情景,就覺得很難受。我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
但是我沒有告訴任何人。
隱藏自己的傷口,可能比被別人加鹽更好。
沒人能保護也沒人能幫助。
想起來,我出生後,我媽是我爸帶大的。
剛上小學,早上餓了。我總是叫我爸起床給我做飯。我從沒給她打過電話。
如果妳沒衣服穿,就在衣櫃裏找,不管是誰的,只要妳能穿上。
還不如班裏只種地的女生。至少他們冬天有棉襖穿。
他們父母的錢比我家少,但只要父母有壹口飯吃,就有壹碗湯喝。
我渴望有壹條屬於自己的新裙子。
我渴望在生日那天吃壹口生日蛋糕。
慢慢的,這顆期待的心變得冰冷絕望。
我已經知道我無法從這個家裏得到父母的愛。
長大後,我拼命想離開這個不屬於我的家。
房子不等於家。
冰冷的房子只是鋼筋混凝土的建築,不是家。
家,應該在萬家燈火之中。想到為自己開著的燈,突然有壹種強烈的歸屬感和寧靜感。
電影《生命的密縫》引起了很多人的唱衰。
其中壹個細節平淡,卻將母愛演繹的淋漓盡致。
男主角還是學生的時候,發現自己想當女兒。沒想到他媽媽知道後,毫無異議的支持她,親手給了她壹套內衣穿。
什麽是尊重和理解,母親的行為,完美的解釋了。
她用實際行動保護了孩子敏感脆弱的心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被愛的,不分性別。不管他是男生還是最終變成女生,“我媽不會嫌棄我,但是我媽愛我”。
母親對孩子的愛是沒有條件和門檻的。
不要求孩子是壹個優秀的人,孩子值得被愛。
在豆瓣的評論區,對第壹條內容的好評令人熱淚盈眶。
@王大根說:
今天看的兩部日本電影有壹個微小的淚點:
在聖潔的青春裏,男人得了絕癥卻不想做手術的時候,他媽媽對他說的是“對不起,我沒能給妳壹個健康的身體”,而不是“妳這個不孝之子”。
當男人想在生活的密縫裏做女人的時候,母親也說:“對不起,妳的乳房不是我生的。”
所謂的愛情,是不應該分年齡和性別的。愛是平等的,沒有對錯。
父母可能不喜歡自己的孩子,但請不要傷害他們。
不然可能就像電影《何以家為》裏的臺詞說的那樣:
“我要起訴我父母。”
——“為什麽要起訴家長?”
因為我出生了。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