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是怎樣產生出來的
工業上用海水曬鹽(也稱鹽田法)或用井水、鹽湖水煮鹽,使食鹽晶體析出。然後經溶解、沈澱、過濾、蒸發,可制得精鹽。
古時鹽的種類繁多,從顏色上分就有:絳雪、桃花、青、紫、白等。從出處分為:海鹽取海鹵煎煉而成,井鹽取井鹵煎煉而成,堿鹽是刮取堿土煎煉而成,池鹽出自池鹵風幹,崖鹽生於土崖之間。海鹽、井鹽、堿鹽三者出於人,池鹽、崖鹽二者出於天。
《明史》記有:“解州之鹽風水所結,寧夏之鹽刮地得之,淮、浙之鹽熬波,川、滇之鹽汲井,閩、粵之鹽積鹵,淮南之鹽煎,淮北之鹽曬,山東之鹽有煎有曬,此其大較也。”
南朝陶弘景《名醫別錄》記有:東海鹽、北海鹽、南海鹽、河東鹽池、梁益鹽井、西羌山鹽、胡中樹鹽,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
鹽的科技用途
科學最新發現了食鹽的科技用途,可將硬盤存儲空間增大6倍。新加坡的國立研究機構——科學技術研究機構、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數據存儲研究所的科學家聯袂做出了這項發現。
他們表示,新的硬盤制造過程通過使用簡單的氯化鈉(食鹽),可將硬盤的數據記錄密度增加到3.3TB/英寸,是現有存儲密度的6倍。公司和個人制造出的和需要存儲的數據與日俱增,現有的硬盤制造技術也將很快接近極限,因此科學家們需要探尋新的解決辦法。
而今新加坡科學家就讓毫不起眼的食鹽通過增大硬盤存儲空間來解決這個問題。在制造過程中添加食鹽意味著位於每個磁盤表面的比特(信息量的單位)的排列方式會更加勻稱整齊,這樣會使該表面能“塞下”更多比特。
另外,鹽也會增加用於“刻印”比特的電子束的清晰度。如果不使用食鹽,就需要盡最大努力讓這些比特非常緊密地結合在壹起,但這些比特最終很可能會變成巨大而模糊的壹團。最新制造過程將於2016年開始進行商業化生產。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食用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