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素菜食譜 - 土家族過年的習俗。

土家族過年的習俗。

春節是土家族壹個重要而古老的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壹些相對固定而獨特的風俗習慣。這種過年雖然叫早壹天趕過年,但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習俗卻保留至今,其內容之豐富多彩、持續時間之長,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實屬罕見。土家族過年習俗主要有:2008年殺豬,做餅。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做粑粑,這是土家族過年必做的食物。粑粑玩的時候,壹般是幾個鄰居或者兄弟,兄弟,弟媳壹起玩。男女老少齊上陣,分工有序。有人負責用蒸籠蒸,有人負責燒火,有人負責做粑粑,有人負責做粑粑。

土家族主要用糯米、高粱、小米打粑粑。方法是將糯米、高粱、小米分別在晚上洗凈,浸泡壹晚,第二天早上分別濾幹,用蒸飯器蒸熟,然後放入飯碗中,用丁字槌敲打。當糯米、高粱、小米打成壹個糯米球,就被打了。做粑粑的人把這些小圓球放在特制的木板下,壓成圓餅。壹般有三種尺寸。常用來吃的普通粑粑,直徑兩寸左右,厚度壹厘米左右。稍大壹點的直徑壹尺左右,最大的需要三、五甚至更多公斤的糯米。這種粑粑壹般用於婚禮等喜慶的日子。巴巴快做好的時候,最會做巴巴的心靈手巧的女人做了好幾個大巴巴。這種粑粑叫“破粑粑”,既象征“豐收”,又象征“豐收”。他們派出軍官和士兵試圖殺死他們。官兵來的時候,是臘月二十八。看到來勢洶洶的官兵,兄弟倆趕緊把槽裏的粑粑分成幾塊,用簸箕擡上山。官兵走後,幾個兄弟帶著巴巴回家,難舍難分。吃的時候,他們得用刀把它切成小塊,燒了再煎。後來這九兄弟異地生活,生下了後代。他們從未忘記那壹年的苦難。為了紀念當年的事件,他們都做了幾個這樣的大粑粑,用於春節期間分享食物。這種習慣也被他們的後代繼承,逐漸成為壹種習俗。後來這種粑粑壹般留到正月十五,有的甚至留到清明節。

粑粑做好之後,五塊疊在案板上,冷卻。晾涼後放在家裏幹凈的器具裏七八天,然後泡山泉水,十天半個月換壹次水。

土家人玩的粑粑容易儲存,不易變質,容易食用。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粑粑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春天是農忙季節,有句話叫“妳思念它壹會兒,它思念妳壹季”。這個時候,時間就是關鍵,巴巴在這個時候就派上了用場。燒烤或者油炸簡單實用又好吃,甚至可以帶進山裏,隨便弄點幹柴,點個火燒粑粑。在壁爐周圍逗留很長時間後,家裏的遊客可以很快地用開水和用巴巴壹起煮的甜酒招待他們的客人,為他們倒上壹滿碗,並禮貌地說他們喝了壹碗開水後渴了。巴巴在拜年中也很有用。在土家族地區,有壹句“拜年、拜年、去粑粑”的民間諺語,寓意著粑粑是土家族走親訪友的必備之物。尤其是土家族訂婚給兒子拜年的時候,有壹對明月般大的粑粑作為團圓的象征,是必不可少的。春聯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秦朝以前,每逢過年,就有在大門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符濤是兩塊桃木制成的木板,上面寫著傳說中驅鬼鎮邪的大神“納什”和“雷宇”的名字。直到五代,人們才開始在紅木板上寫對聯,而不是寫神靈的名字。據史書記載,公元964年除夕,後蜀君主孟嘗君在自己的臥室門上題了這樣壹句話:“新年余慶,節日快樂。“長春”是中國最早的春聯。

宋代以後,人們在春節期間掛春聯是非常普遍的。王安石在《元日》詩中寫道“千戶總以新桃換舊桃”,是當時掛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與原始的桃符號密切相關,古人將春聯稱為“桃符號”。明朝朱元璋定都金陵後,下令大臣、官員和普通百姓在除夕前寫壹副對聯貼在門上,這樣他穿著便服出門就可以看著玩了。正因如此,當時的文人把題寫春聯視為壹件高雅的事情,寫春聯成為當時的壹種社會時尚。到了清代,到了乾隆、嘉慶、道光時期,對聯像盛唐的詩詞壹樣興盛起來,出現了很多著名的對聯。

有些地方把春聯叫做門聯、春聯、聯、聯等。,而土家人稱之為對聯。它用工整、對偶、簡練、精致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土家族人民的美好願望,是土家族地區特有的文化形式。每到過年,土家族地區從農村到城市,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給節日增添喜慶氣氛。春聯種類繁多,按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反串、春條、鬥方。“門芯”貼在門板上端中央;“門框對”貼在左右門框上;“異裝”附在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鬥方”又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影壁上。“守門人”壹詞最早見於《禮記》,壹部悼念回憶錄。鄭玄說:“釋食也是守門人。”但是,關於看守人指的是誰,說法不壹。然而,有兩種常見的說法:壹種是門將指“神萘”和“雷宇”。傳說黃帝在黃帝時,沈萘和雷宇在獨樹山腳下視察了數百個鬼。遇到害人的鬼,就用繩子捆起來扔給老虎吃,於是人們就把桃子雕成申萘和雷宇的形狀,掛在門上。二是門神是指秦的和尉遲恭。有壹次,唐太宗李世民心情不好。他經常聽到臥室外扔磚頭瓦片的聲音和鬼魂的呼喚,讓他無法入睡。卻說秦曰:“吾壹生殺敵如瓜,收屍如蟻。妳還怕鬼嗎?”於是他和尉遲恭在宮門外站崗。此時,還是壹如既往的安靜。後來,為了避免兩位將軍的辛苦,李世民為他們畫了全身像,拿著鞭子和錘子貼在左右門上,邪靈從此消失。上行下效,所以百姓也尊他們為門神。

土家族門神畫像有秦和尉遲恭,也有附萘或其他威武之神的。土家族貼門習俗也是有原因的。據說,在古代,土家族生活在連年戰亂之中,那時候他們的年齡比較窮,很多人都死了,餓死了。土家族人稱這些死去的人為“悲壯鬼”。過年的時候,這些“悲情鬼”會從四面八方趕來,闖入人們的家中,享用土家人供奉的壹些香和錢。只要進了這些家,家裏就會有兇災,不僅會危及全家,還會使來年糧食歉收,六畜不旺。後來據說那些貼門神畫像的家庭沒有那些兇險不利的事,遍布土家族地區,於是貼門神就成了土家族的新年習俗。土家族人在春節期間談論家人團聚的喜悅。春節前,遠在千裏之外的親戚也要回家同桌吃飯。這叫吃團圓飯。團圓飯是土家族新年最重要的儀式。為了抓住元旦,做好團圓飯,土家族人往往提前壹兩天精心準備團圓飯。土家族有過小年和大年之分。小年比大年早壹天。有些地方小年是臘月二十三。年夜飯簡單,要求不高。壹般農歷新年都是從中午開始壹個接壹個。農歷新年時,因姓氏不同而有差異。有些在早上,有些在中午。無論是早上還是中午,為了搶年貨,年夜飯都會早早做好。據說新年誰吃年夜飯早,誰來年運氣就更好,為了來年運氣好還會放鞭炮。

年夜飯吃完後,要拿著香紙、蠟燭、肉、粑粑、豆腐等過年的食物去拜八大神,然後去土地堂拜土地神、井神等護體,最後回堂祭祖。土家族人不僅崇拜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傳說中有過豐功偉績的遠古先民,而且常年把各自家族的祖先,尤其是血緣關系密切的長輩作為作家和神靈來崇拜,香火不會熄滅。每個殿堂都有家首神社,稱為家首神社。過年要把神社裏常年供奉的祖宗牌位、香爐、蠟臺取下來,放在神社下面的大桌子上。整個家族中的男人在年資最高的長輩的帶領下,面對著祖宗牌位燒香點燭磕頭膜拜。第壹,請各位前輩與後代吃團圓飯,過壹個快樂熱鬧的年;二是祈求家人保佑子孫來年豐收,牲畜興旺,財源廣進,家庭幸福。直到正月十五才把家裏的牌位供奉在神社裏。

把各種年夜飯擺上桌後,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碗裏的米飯上夾壹坨肉,在米飯上放筷子。全家人圍桌而立,長輩在桌下燒紙錢,地上灑三杯酒,恭敬地請祖宗上桌吃飯。然後,放鞭炮搶過年。誰在這個時候放鞭炮,誰就搶了下壹年的好年景。

該尊重的人都尊重完之後,按照輩分和座位大小入座吃飯。壹般在年夜飯上要給年紀最大的人讓位,長輩坐下後晚輩才會陸續坐下。12歲以下的孩子不允許吃祭祀時用過的食物。據說吃了會導致記憶力差,健忘,壹定要給孩子再來壹頓。通常情況下,孩子們的剩菜剩飯應該受到大人的批評,但吃團圓飯時,孩子們的碗裏剩得越多越好,這意味著來年的收獲會綽綽有余。

壹般來說,吃年夜飯的時間要比平時長,不能吃完飯馬上擦桌子洗碗。傳說在古代,土家族經常要和其他民族打仗,這讓他們常年不得安寧。有壹年,當土家族人忙著準備年夜飯的時候,壹個孩子來到了土家小屋,沒有人關心這個孩子的到來。後來得知孩子是來“探水”(刺探信息)的。因為土家人疏忽大意,山寨裏的情況被孩子搶走了。土家族人剛吃完團圓飯,還沒來得及洗碗擦桌子,敵人就對土家村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年輕人和中年人不得不立即戰鬥,而老人和孩子則逃到後山的山洞裏躲了起來。敵人被打退後,大家才回來擦桌子洗碗。為了吸取教訓,後人壹直保持著這個習慣,作為土家族過年的習俗代代相傳。

土家族的團圓飯壹定要用蒸籠蒸。蒸籠的下層壹般是用米飯蒸,上層是用小米或米粉包裹的壹坨肉。蓋上蒸籠,放在爐子上用火蒸。團圓飯當天的米飯很多,壹般要吃到正月十五才能淘米。我們的飯菜也需要做壹樣的菜,就是把肉絲、蘿蔔絲、大白菜、海帶、粉條、豬內臟等等放在壹起。這道菜被稱為“采荷”,不僅是“采荷”的諧音,而且在古代還有祝賀土家族祖先在中國新年打勝仗的意思。這種“問候菜”,每個人都要吃幾口,表示全家幸福,事事順利。不吃的話,父母會說妳不懂事,但是這壹天父母不會生氣罵人。據說壹是怕得罪祖宗,二是罵與被罵有不祥的預感。還有壹段關於土家蒸飯的歷史。當時土家族官兵被朝廷征召,在過年期間抗擊日寇,所以要提前壹天集中過年。因為人太多,肉不能切成片。他們必須用斧頭和菜刀把肉切成塊,然後在肉周圍裹上壹些小米,放在甑頂上蒸。至於其他菜,他們沒時間分開炒,只好壹起煮著吃。後來,這種方法代代相傳,逐漸成為土家族過年做菜的習俗。除夕是土家族最重要的春節活動之壹。守歲是舊年臘月三十(月小的時候是二十九)最後壹天晚上熬夜迎新年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忍年”。除夕夜,搶年夜飯是指晚上雞叫的時候,馬上點燃鞭炮放好。關於這壹習俗的起源,民間流傳著壹個有趣的故事:

據說,在遠古時代,有壹種名叫“年”的兇猛怪獸散布在深山老林中。它外表猙獰,本性兇殘。它只吃鳥獸蟲,天天變著味道,從磕頭蟲到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逐漸了解到“年”是每365天在臘月三十晚上去壹個人多的地方品嘗新鮮食物,出沒的時間是天黑以後。當公雞在黎明啼叫時,他們回到了山裏。正因如此,人們把這個可怕的夜晚當作壹個關口,稱之為“年關”。後來土家族人想出了壹整套過年的方法:臘月三十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吃年夜飯,關火擦竈,拴好所有的雞圈和豇豆,封好房子的前後門,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沒人敢睡,就擠在壹起聊天壯膽到年關。後來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夜守歲搶年的習俗。

土家族在除夕夜的晚上會在火坑裏燒壹個大木坑。這個大木坑叫“年度火坑”。火坑越大越好,因為火坑越大,越預示著來年餵的豬越長越壯,日子越紅火。這天晚上,土家山寨家家戶戶,廳堂內外燈火通明。男女老少徹夜不眠,全家圍坐在壁爐旁,稱為“守三十夜”。守夜時,土家人會聊起當年的年景,來年的打算,土家人的往事,古今歷史,各種奇聞軼事,壹家人歡聲笑語。當公雞打鳴時,就會燃放鞭炮。如果在公雞打鳴的那壹刻鞭炮響起,那麽誰在來年興旺發達,誰就是幸運兒。這是土家人吃完團圓飯後第二次搶年貨。如果在團圓飯上沒有籠絡到別人,他們就會認真地拿著鞭炮蹲在大門口看年三十晚上的雞鳴。公雞壹打鳴,鞭炮馬上放好,緊接著全村家家戶戶都放鞭炮。雞壹叫,鞭炮壹響,土家山寨壹片歡騰,搶著去旅遊拜年,搶著去打水,搶著去磨砸,壹片歡聲笑語、熱氣騰騰的喜慶景象。東方發白時,土家族會“出門”,也就是用鞭炮迎接新年。鞭炮聲響起後,土家山村裏充滿了迎接春節的氣息。人們穿著節日的服裝,挨家挨戶地相互祝賀,並寫下壹首關於土家族新年幸福的歌曲。拜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傳統習俗。是土家族人辭舊迎新,互相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在第壹個月的第壹天,大人們督促孩子們早起,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整齊,迎接新的壹年。壹般來說,新年問候從家裏開始。孩子起床後,首先要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接受孩子拜年後,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尤其是分家後的孩子要先給公公婆婆、叔叔伯伯等長輩拜年。長輩拜完後,要給孩子們“壓歲錢”或準備好花生、糖果、瓜子等水果,然後孩子們再去土家村的其他人家拜。在去過年的路上,孩子們會三五成群。孩子去拜年之前,家裏的父母壹般都會告訴他們,會讓男孩走在前面,女孩走在後面。

成年人外出相見,也要面帶笑容地祝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壹年到頭”、“萬事如意”等吉祥的新年祝福。進入任何壹戶人家,都要先說壹句“祝妳新年快樂”,然後說其他吉利的話,主人會把家裏準備的東西拿出來給拜年的人。

最正式的拜年是年輕夫婦在正月初壹去父母家拜年。女方背上蓋著花和籠子,男方背上蓋著巴巴、饢和蠟豬腿。女婿給公公婆婆磕頭後,住在公公婆婆家,正月初二不能出去拜年,據說不利。拜年後,正月初四才能回家,在父母家坐久了的,正月初八不能回家。土家族中有“七不出門,八不歸”的說法。

如果第壹個月帶孩子走親戚,進家門需要給親戚帶點東西。在親戚家住幾天回家,親戚會給孩子送點錢,說壹些祝福孩子健康成長之類的吉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