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湯圓是哪個朝代的習俗?
湯圓的來歷是:
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壹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知可口,饒有風趣。
因為這種糯米湯圓煮在鍋裏又浮又沈,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道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湯團,而在廣東被稱為湯丸。
據說湯團象征合家團圓更美內好,吃湯圓意味新的壹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備美容食。
冬至吃湯圓的習俗:
冬至也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冬至習俗源於漢代,盛於唐宋。《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正因如此,使冬至食文化豐富多彩,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又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壹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或“冬至圓”。據清朝文獻記載,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團,裏面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蔔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