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茶樹菇的栽培方法有哪些?

茶樹菇的栽培方法有哪些?

(1)袋栽茶薪菇生產在江西省黎川縣,采用袋栽方式,充分利用棚(室)內空間生產菇類,生產管理方便,經濟效益顯著。其生產技術要點如下:

1.利川常用的培養基配方為:鋸末38%,棉籽殼35%,麥麩15%,玉米粉6%,茶籽餅粉4%,石膏1%,紅糖0.5%,磷酸二氧鉀0.4%,硫酸鎂0.1。

采用大型常壓滅菌鍋,每鍋可裝3000袋左右。生產3000袋所需的原輔材料、生產材料和消毒劑如下:

(1)原輔材料為鋸末600kg、棉籽殼500kg、麥麩或米糠230kg、玉米粉90kg、茶籽餅粉60kg、石膏15kg、紅糖8kg、磷酸二氫鉀6kg、硫酸鎂1.5kg。3000個塑料袋,17cm× 33cm,1圈繩子。

(2)消毒劑酒精2公斤,甲醛2公斤,高錳酸鉀1公斤,多菌靈或甲基硫菌靈5公斤,煙霧消毒劑5 ~ 10箱,生石灰50公斤,硫磺4公斤。

2.配料裝袋為了防止堆肥堆放時間過長而變質,要求從配料到裝袋的時間不能超過2小時。每次混合2500 ~ 3000公斤,裝2500 ~ 3000袋。在高溫季節,可將含50%純品的多菌靈以0.1%的比例摻入飼料中,對紅色鏈格孢菌有抑制作用,但多菌靈過量使用會引起藥害。

裝袋可以通過裝袋機或人工裝載來完成。每臺裝袋機每小時可裝800袋,壹組需7人,其中加料1人,裝袋1人,轉袋1人,紮袋4人。無論采用機械還是人工裝載,裝載都要緊湊、平穩、均勻,尤其是物料和薄膜之間不能有空隙,否則袋壁之間容易形成原基,消耗營養物質。

3.接種和裝載後,對袋子進行消毒。通常是常壓滅菌,每罐3000袋左右。要求點火後2小時達到100℃,然後保持20小時左右(由於體積較大,時間較長)。當料包溫度降至60℃以下時,趁熱輸送至接種室,待料溫降至28℃以下時進行接種。接種按無菌要求進行。壹般每瓶接種25袋原種。

4.接種後,菌袋移入培養室(棚)堆菌,菌袋兩端朝外,行間留有操作道。堆高視栽培季節而定,春季栽10 ~ 12層,秋季只栽5 ~ 8層,以維持或調節堆內溫度。為了有利於菌絲體的健康生長,應根據真菌生長的不同階段進行管理。

(1)在真菌生長前期(接種後15天),接種後2 ~ 3天,種塊即可萌發並開始取食,隨後菌絲向四周輻射並布滿料面,約需15天。此階段菌絲處於恢復和萌發階段,所以料溫壹般比室溫低1 ~ 2℃,空氣溫度應控制在27℃左右,使袋內料溫處於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如果冬季或早春氣溫較低,可用塑料薄膜覆蓋菌袋,以提高堆溫,滿足菌絲體的生長需求。

(2)真菌生長中期(15 ~ 40天)菌袋內菌絲被密封後,繼續深入培養料中。當菌絲長到菌袋長度的50%以上時,菌絲生長旺盛,呼吸作用增強,代謝活躍,自行產熱。所以要打開袋口補充氧氣,排除二氧化碳氣體。此時如果管理跟不上,物料溫度比室溫高4 ~ 5℃,容易發生細菌燃燒或缺氧窒息。

(3)真菌生長後期(40-60天)開袋口增氧後,菌絲生長旺盛,厚而白,菌絲數量劇增,呼吸強度旺盛,培養物分解轉化活性增強,菌絲內營養積累增加。這個階段的溫度要在23 ~ 24℃,要特別註意防止高溫。如果室溫達到27℃,料溫超過30℃,容易導致菌絲黃紅,損傷嚴重,甚至“燒菌”,菌袋變軟,培養料發酸發臭。因此,需要註意袋子的散熱,以控制堆溫,降低物料溫度。在20 ~ 27℃的適宜溫度下培養50 ~ 60天後,菌袋接近成熟,應及時切袋促菇。切袋後氧氣充足,溫度上升很快,堆溫往往上升5 ~ 8℃。要及時通風降溫,排除二氧化碳,否則菌絲會變黃退化,袋中培養料失水急劇收縮,對後期菌絲生長、結皮、變色、原基形成都有不利影響。

真菌生長期間,應做好以下管理工作:室內(棚)空氣相對濕度應控制在70%以下,濕度過高時應排出水分。產卵期每天打開門窗通風2 ~ 3次。隨著培養時間的增加,通氣時間應適當延長。如果室溫過高,要將袋子打薄散熱。真菌生長時應進行遮光培養,有利於菌絲體的健康生長。

60 ~ 80天後,菌袋表面全部變色,培養料顏色進壹步褪色,菌絲積累大量營養物質,培養料含水量達到70%以上。當菌袋用手摸起來柔軟有彈性時,是生理成熟的標誌,可以設法催芽。

5.菇棚準備:可以利用閑置房屋做菇房,也可以搭建簡易菇棚。利用室外菇棚可以充分利用休閑用地,擴大栽培面積,增加產量,節約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菇棚的自然條件要符合茶薪菇的“野生性”。可以利用自然溫度、適宜的溫濕度、充足適宜的光照、氧氣等生態優勢。還可以通過揭開大棚上的薄膜和草簾來控制生態條件,充分利用太陽能,節約能源,提高保溫保濕性能,增加晝夜溫差,增加光照和氧氣,更有利於茶樹菇的生長發育。

經過50 ~ 60天的發菌管理,室內培養的菌袋有彈性,菌絲分泌色素並吐黃水,袋口表面略呈褐色。菌絲體的褐變過程俗稱變色。顏色變化是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變的標誌,表明菌絲已達到生理成熟,可將其切袋,安排促芽。

室外蘑菇棚的布置方法是:將場地做成寬1 m,高15 cm的床,井蓋上沙子,然後再蓋兩層塑料薄膜防潮。除了將部分汙染袋單獨排出外,將成熟度相同的袋排列在壹起,有利於管理變色和促芽。菇袋的排列方向應與室外菇棚的門窗方向壹致。

6.芽管理

(1)菌袋的及時切割和排列是生產成功和產量水平的關鍵。切袋時間應根據以下情況確定:

①生理成熟營養物質的積累與酶解有關。茶樹菇菌絲體自行合成各種營養酶。菌絲生長初期,酶活性較低。菌絲生長30 ~ 50天後,胞內酶合成達到高峰,也是胞外酶量達到最大的時期。只有當酶的活性有利於木質素的分解時,才能在菌絲體中積累足夠的營養物質,促進菌絲體達到生理成熟,從而進入生殖生長階段。根據生產實踐,當菌袋重量比原重量減少25% ~ 30%時,說明菌絲已充分發育,培養料已適當降解,積累了足夠的營養,正在向生殖生長轉化。

②菌齡從接種之日算起,正常產卵培養的時間稱為菌齡。茶薪菇菌絲體達到生理成熟壹般需要60天。由於培養時間的溫度會影響菌齡,因此茶樹菇的有效積溫可作為生產上生理成熟的指標。4℃和31℃是茶樹菇生長的下限和上限,因此4℃以上至30℃以下的溫度可作為茶樹菇的有效積溫區。根據楊月明等(2001)的研究,茶樹菇的有效積溫為1600 ~ 1800℃。由於培養料粒度細、質地疏松,菇袋栽培的有效積溫較低,壹般為1000 ~ 1200℃。以4℃以下和30℃以上的積溫為0,茶樹菇的有效積溫=(日平均溫度-4℃)×培養天數,其有效積溫面積見表9-1。

表9-1茶樹菇有效積溫區(℃)

③菌袋的顏色也是反映菌絲體是否達到生理成熟的標誌。如果袋內全是白色菌絲,生長旺盛、濃密,氣生菌絲呈棉絮狀,袋口變成褐色或吐黃水。

菌絲達到生理成熟所需的條件和特性,當時當地溫度為12 ~ 27℃,是切袋的適宜時期,應及時切袋。如果切袋過早,菌絲沒有達到生理成熟,袋口表面沒有變色,沒有形成菌皮,菌袋就會因為缺少菌皮的保護而過早脫水失重,浪費營養,嚴重影響茶樹菇的產量和品質。如果切袋太晚,由於菌絲生理成熟會分泌黃水,滲入培養料中,引起綠黴感染。同時也會影響原基的發育,使出菇困難,或者導致畸形菇的形成,直接影響產量和品質。

切袋和炫耀同時進行,應將雜菌汙染或部分汙染的菌袋挑出來隔離。開口前,用3% ~ 4%石炭酸或溴氰菊酯(3000倍液,樂果2000倍液)對袋子進行消毒,殺滅田間害蟲。切袋時,用壹把鋒利的刀沿著紮口繩將菌袋口切掉。如果袋口有少量汙染,必須去除;壹部分汙染可以截掉或者挖走,剩下的可以繼續變色產生蘑菇。

(2)改色管理切袋後,橫切面上的菌絲受到光的刺激,供氧充足,使袋表面的菌絲會逐漸變成褐色。隨著時間的延長,菌絲會變褐,菌絲顏色加深,袋口周圍表面的菌絲會形成壹層褐色的菌皮。這層菌皮可以保護菌袋內的菌絲,防止菌袋水分蒸發,提高對不良環境的抵抗力,加強菌袋的抗振能力,保護菌袋不受雜菌汙染和有益原基的形成。正常變色的皮為褐色和銹褐色,有光澤,正常出菇,子實體產量高,品質優。

顏色變化是壹個復雜的生理過程。為促進菇袋正常變色,切袋後室溫應保持在23 ~ 24℃3 ~ 5天,並加強通風,提高菇棚內相對濕度。促使切開的袋口快速變色。

(3)茶薪菇子實體的原基在褐菌皮形成的同時開始形成。變溫刺激是促進原基形成的重要措施。溫差越大,形成的原基就越多。方法是增加溫差3-7天,白天關好門窗,晚上10後開窗,使晝夜溫差增加到8-10℃,直至袋表面出現許多白色顆粒,說明原基已被誘導,將分化成蘑菇芽。除了變溫刺激外,還要註意創造周期性的幹濕差和間歇光照條件,用抓菌、拍打等方法刺激。幹濕交替是指噴水和通風相結合,使菌袋幹、濕、幹。在包包變色皮形成之前不宜通風過久,以免包包失水。菌袋剪的太早,要註意保水保濕。陽光和通風越多,變色過程越短,分包越好。必要時,光刺激可以打開棚頂的遮蔭或打開門窗,讓強光照射菇床。處理3 ~ 5天後,袋表面出現細粒和水滴,2 ~ 4天後,袋表面會出現密集的蘑菇芽原基。原基的形成是生殖生長的開始。隨著原基的生長,菌蓋和菌柄分化,表明蘑菇芽的形成。

在催芽過程中,如果培養基含水量或環境相對濕度低,溫度高,分化出的原基會萎縮死亡。所以,自然溫度高的時候,不要急著催芽。如果原基已經開始形成,可以采取降溫措施,並註意保濕和調節幹濕差。如果在切袋管理過程中給予過多的振動刺激,特別是當袋上1/3處的菌絲體受到振動刺激時,會過早形成子實體,導致芽小、芽密,降低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7.香菇生產管理切袋促芽後,茶薪菇在秋季和春季出菇。由於秋季和春季氣候不同,管理也不同。

(1)秋菇管理秋季出菇期間,自然溫度從28℃以上逐漸下降到10℃左右(10月常出現小高溫天氣),空氣幹燥,晝夜溫差越來越小,12年末進入低溫期。前期氣溫高,保濕、補充新鮮空氣、控制雜菌是秋菇管理的重點。中秋節過後,氣溫漸冷,溫差拉大。要利用溫差保濕、增氧、增光,促進蘑菇生產。後期氣溫寒冷,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增溫、保溫、保濕。

袋子變色後7 ~ 8天,第壹個潮菇開始形成。這時候要註意通風降溫加濕,可以通過噴霧和覆膜保濕來實現。氣溫降至23℃左右時,每天早中晚通風壹次;氣溫降至18 ~ 23℃時,每天早晚通風壹次;當溫度降至18 ~ 23℃以下時,可每天通風壹次,每次半小時左右,盡可能保持菇房內空氣濕度在90%左右,減少菇袋水分流失。如果菌袋含水量低於65%,可以通過噴灑水分來減少菌袋水分的蒸發。每天噴水的次數取決於菇房(棚)的相對濕度。當相對濕度為70%左右時,每天噴水2 ~ 3次;相對濕度80%左右時,噴水兩次;如果濕度大於85%,就不適合噴水。

袋栽茶樹菇的子實體,優質菇要求菇蓋不開,均勻厚實,柄粗,近白色,長短整齊。菌蓋打開,菌褶變成褐色,菌柄細長扭曲,為二級。第壹潮菇采收後,應立即清理菇場,清除袋內殘留的菇腳、老根和死菇,防止菇腳腐爛和雜菌侵入,並停止噴水7 ~ 10天,增加通風次數,延長通風時間,降低菇袋表面濕度,使菌絲迅速恢復生長,為第二潮菇的生長積累養分。

當菇袋留下的凹陷內菌絲呈白色時,白天噴水,關門窗升溫,夜間通風幹燥,拉大溫差和幹濕差,每天噴水1 ~ 3次。在具體實施中,可以靈活掌握,也可以利用溫度的周期性變化,通過3 ~ 5天的幹濕交替和冷熱刺激,促進第二潮原基和蘑菇芽的形成。第二次潮菇發生在10末至110。此時南方氣溫約為65438±08℃,符合茶薪菇子實體生長發育的要求。噴水是促進二次潮菇發生的主要措施,以滿足二次潮菇對水的需求。

第三潮秋菇的形成取決於氣候變化、切袋時間和第二潮秋菇的管理。如果早割袋,天氣暖和,三潮菇也能優質高產。第三個潮菇主要是保溫保濕,通過培養細菌來復壯。秋菇壹般收獲2 ~ 3次。根據秋菇的出菇情況和出菇後菌袋的重量,向菌袋內註水或註水,增加菌袋的含水量,使菌絲復壯。如果冬末保溫好,還可以采集1 ~ 2潮菇;或越冬至第二年春季繼續出菇,每袋料可產鮮菇0.1 ~ 0.2公斤。

秋菇管理的另壹個重要內容是防治雜菌感染。危害茶樹菇的主要雜菌是青黴和曲黴。輕者在菇袋表面形成黴斑,影響菇蕾的出菇和腐爛。嚴重的話蘑菇包報廢。如局部汙染,可用0.1%多菌靈、5%新潔爾滅、3%石炭酸溶液或5%來蘇兒溶液塗抹黴斑,然後挖出或剪去。如果發生大面積的黴害,可以增加通風,降低濕度,抑制黴菌的生長,菌絲可以健康生長,提高其抗黴能力。

(2)春菇管理期間,氣溫由低到高,氣候溫和,空氣濕潤,雨量充沛,自然溫濕度增加,適宜茶薪菇菌絲體生長和出菇。管理的重點是降低濕度,防止雜菌汙染。春季要加強通風,保持菇棚清潔衛生,清除雜菌汙染源。如果後期氣溫升高,管理上要采取相應的降溫措施。室外蘑菇生產采用室外遮蔭棚,加厚遮蔭物,營造“九陰壹陽”的涼爽環境。灌溉犁溝,保持棚內濕潤,每天下午在屋頂噴水,降低棚內溫度。對有條件的專業生產者,菇棚可配備噴淋系統,通過噴灌降溫加濕。當溫度為35 ~ 38℃時,噴灑後棚內溫度可降至28 ~ 365,438±0℃,地表溫度可降至25 ~ 39℃。噴塗後必須適當通風,避免濕度過大。

出菇後菇袋變輕時,應及時用水浸泡,但不宜補水過多,否則菌絲會死亡,雜菌滋生,菇袋會因高溫高濕而解體。噴水、收割等管理工作應在早晚氣溫較低時進行,白天應關閉門窗。中午溫度最高時,可打開門窗加快空氣流通,使溫度迅速下降,然後關閉。這樣,蘑菇就可以在高溫季節繼續生長。壹般春菇能收獲2 ~ 3個濕菇,間隔時間為10 ~ 15天。如果袋子仍然是好的並且場地被允許,它可以被移到壹個陰涼的地方避暑。如果氣候適宜,可再生產1 ~ 2個潮菇,每袋可產鮮菇0.15 ~ 0.25公斤。

8.鹽漬茶樹菇的鮮賣和烘幹和茶樹菇差不多,這裏就不贅述了。本文僅介紹茶樹菇的腌制加工方法:

(1)整理用小刀切掉茶樹菇的莖基。

(2)預煮:將茶樹菇用清水洗凈,在5% ~ 7%的鹽溶液中預煮5 ~ 10分鐘。預煮時,使用不銹鋼鍋或鋁鍋。預煮後,取出蘑菇,在流動的清水中充分冷卻。如果不冷卻或冷卻不好,腌制後容易腐爛變質。用水清洗後,排出多余的水。

(3)鹽析制備22-25波美度的濃鹽水。方法是將清水燒開,每50公斤清水加入20公斤鹽,繼續煮至鹽完全溶解,用紗布過濾掉雜質,冷卻後得到22-25波美度的鹽溶液。將準備好的濃鹽水放入陶瓷缸中,倒入預煮冷卻的菇體,用鹽水浸泡菇體,蓋上鹽,每天測量鹽水濃度,上下翻動壹次。如果鹵水濃度降低,就要加入適量的鹽,直到其濃度穩定在22 ~ 25波美度。3 ~ 6天後,當鹵水濃度穩定在18波美度時,即可裝桶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