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手稿小爺手繪
去月球
中秋節習俗中秋節晚上還有壹大特色的賞月活動,叫做“漫步月亮”在皎潔的月光下,人們穿著華麗的衣服,三五成群地出行,或漫步街頭,或秦淮河上缺船,或上樓看月華,有說有笑。在明朝,南京有壹座看月亮的建築和壹座玩月亮的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望月樓,是遊客“月上漫步”賞月的景點。中秋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稱之為“月上漫步”。吳有走月三橋的習俗,即在月光下旅行,至少要走過三座橋(見《賈青錄》卷八)。上海也有這種習俗(見余友生《海疆冶金遊記》)。所謂三橋,明顯是都市的味道。
祭月
中秋節祭祀月亮的習俗是中國非常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壹種崇拜活動。古代有“秋暮暮月”的習俗。夕月,即拜月神。自古以來,在廣東的壹些地方,人們有在中秋節晚上崇拜月亮神(月母和月光)的習俗。在拜月,壹個大香案被搭起,祭品包括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和葡萄。月下,把“月神”牌位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祈福。祭月賞月緬懷,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祭月作為中秋節的重要儀式之壹,從古至今壹直延續著,並逐漸演變成壹種賞月、贊美月亮的民間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圓,寄托美好生活願望的主要形式。
欣賞明亮的滿月
中秋節賞月的習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娛樂。據說這壹夜月亮離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自古就有飲酒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將來回婆家,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幸福和好運。文字記載顯示,民間中秋活動始於魏晉,但並未成為習俗。在唐代,在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
伸手摘月亮
追月也是中秋節的壹個習俗。所謂“追月”,就是過了農歷八月十五,熱鬧還沒完。於是第二天晚上,很多人邀請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取名“追月”。據阿清陳子厚《嶺南雜記》序:“粵中好人八月聚十六夜,待酒菜賞月,謂之追月。”
中秋節的故事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嫦娥奔月”神話源於古代人們對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出現在《歸藏》中。後來,民間進壹步把這個故事發展成多個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宮。據西漢《淮南子》記載,是因為她吃了丈夫伊向西王母索要的仙丹,所以飛進月宮,變成了蛤蟆。
吳剛贏了
吳剛登上月宮,贏得桂冠。據唐代小說《酉陽雜》記載,正是因為西域男子吳剛修仙失誤,被罰在月中砍伐桂樹。這棵桂花樹是隨著砍伐生長的,它永遠不會停止砍伐。
於菟道窯
兔登月宮攪藥,最早見於屈原《田文》“何以思列維,顧、屠在腹?”。意思是顧和屠在月亮肚子裏,對月亮有什麽好處?兔子是怎麽到月宮的?顧是癩蛤蟆,屠是白兔。晉代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有甚,大白兔在搗藥。”據聞壹多先生考證,這個“白兔搗藥”是由“蛤蟆搗藥”改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