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浴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藥浴是中醫療法中的外治法之壹。它是將水放入器皿中,浸泡身體的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水溫對皮膚、經絡、穴位的刺激和藥物的透皮吸收,達到治療疾病、維護健康的目的。它不同於壹般的洗浴和溫泉浴,而是根據中醫的辨證論治原則,根據不同的疾病加入不同的藥物,因為藥物不會被胃腸道破壞。它直接作用於皮膚,通過透皮吸收進入血液,因此具有療效快、舒適、無毒副作用、不會增加肝臟負擔等優點,被醫學界譽為“綠色療法”,越來越受到患者的青睞。
中醫藥浴自古就有。中國最早的醫學方劑《五十二病方》中有治療小兒癲癇的藥浴方劑。《禮記》中說“頭上生瘡,身上有選擇就洗澡”,而《黃帝內經》中記載“患外邪者以為汗”。可以說藥浴的歷史源遠流長,始於秦朝,發展於漢唐,豐富於宋明,成熟於清代。
藥浴分為局部藥浴和全身藥浴兩種。腳和小腿多用作浸泡部位。足是激活氣血、聯系臟腑、溝通內外經絡的重要起止部位。足三陽經和足陰三經都在這裏交匯。腳有內臟和全身反射區,有52塊骨頭和60多塊肌肉,被譽為“人體的第二心臟”,而小腿的角質層較薄,有血管和神經。全身藥浴用於浸泡熏蒸除頭頸部以外的全身其他部位,作用面積更大,藥物利用率更高,適用於病變範圍較廣的全身性疾病。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具有分泌、吸收、滲透、排泄、感覺等多種功能。藥浴療法是利用皮膚的生理特性來治療疾病,其機理無非是局部作用和整體作用。局部作用是通過藥物直接作用於肌表、肌肉和關節,改善皮膚、肌肉和關節的代謝,恢復其功能,直接針對病位和病因發揮治療作用;整體治療是通過藥物的透皮吸收進入血液,通過調節全身的陰楊琪和血液來調節臟腑功能。
現代研究表明,藥浴液中的藥物離子通過皮膚和粘膜的吸收、擴散和輻射進入體內,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增加了病變局部區域的有效藥物濃度,直接針對病因和發病部位起到治療作用。同時濕熱刺激引起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使新陳代謝旺盛,改善局部組織營養和全身功能,從而使疾病痊愈。
藥浴療法可達到調和氣血、平衡陰陽、通經活絡、祛邪調中、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通絡止痛、養膚生肌、美容保健等功效。不僅能治療硬皮病、多發性肌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風濕性頑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