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
這篇文章是壹篇回憶文章。1926年8月底,由於北洋軍閥反動政府的迫害,魯迅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任教。這篇回憶我早年在日本留學生活的文章,就是在這個時期寫的。
這篇回顧性的短文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誠懷念,贊揚了他正直、熱情、治學嚴謹、沒有狹隘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作者追溯了他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充滿了強烈的愛國情懷。本文按照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變化,事件的先後順序來敘述。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和把握。
(壹)本文的敘事線索。本文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緣起、交往的過程以及離別後的懷念)為敘事線索,圍繞表現藤野先生崇高品質這壹中心組織材料。開頭寫東京(這也是作者去仙臺見藤野先生的原因),然後用反問句自然過渡。然後寫了我初到仙臺時受到的優待(襯托藤野先生),寫了我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最後寫了我離開仙臺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這篇文章除了回憶藤野先生的明線,還有壹條內在的暗線,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很多素材,比如寫日本留學生在東京賞櫻學舞,寫他們在去仙臺的路上對尼日和米托的深刻印象,寫日本“愛國青年”在仙臺醫學院尋釁打架看電影的事件,寫作家棄醫從文,都是圍繞著這個內在線索展開的。所以文章雖然篇幅長,但是脈絡清晰,材料雖然多,但是條理分明。
(二)把握人物塑造的主要特征,突出人物的精神風貌。文中詳細寫了四件事,從不同側面展現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1.主動關心“我”的學習,認真為“我”改講義。文章寫道:“過了壹個星期,大概是周六,他派助手給我打電話。”在很短的時間內,我關註了“我”,主動詢問“我”是否可以在課堂上復印講稿,並要求“我”把復印的講稿給他看,並且“此後我每周給他壹次。”對於“我”的講義,“自始至終,都用紅筆修改過,不僅補充了許多疏漏,還糾正了連文法的錯誤。這種情況壹直持續到他結束授課為止……”這些事情自始至終都表現了藤野先生認真負責的精神。2.將解剖圖修正為“我”。“我還記得有壹次藤野先生把我叫到他的研究室,翻出我講義上的壹張圖片,指著小臂的血管,親切地對我說,‘妳看,妳把這條血管移動了壹點點。——自然,這樣的舉動確實更好,但是解剖圖不是藝術,實物是那麽的善良,我們無法改變。現在我已經幫妳改正了,妳以後要按照黑板上的所有圖片來做。“這體現了藤野老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勸導。在藤野先生親切的交談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他既尊重學生——“這樣動起來真的更好”,也尊重科學——“但是,解剖圖不是藝術,實物是那麽親切,我們改變不了。”3.關心解剖實習。“練了壹個星期左右的解剖學,他又讓我去。我很高興,仍然用很克制的語氣對我說:‘我很擔心,因為我聽說中國人很尊重鬼,所以我很害怕妳不會解剖屍體。現在放心了,沒有這回事。“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壹直關心我的學習,思考我的解剖實踐。我通過了考試,他很高興,也很放心。4.向我學習中國女子纏足。這件事顯示了他對骨科的興趣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作者除了用具體的事例來表現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外,還運用了畫線的手法來描繪人物的特點。比如寫藤野先生,他的“又黑又瘦”,“留著小胡子”,“語調緩慢而非常沮喪”,“戴著眼鏡,背著壹摞大大小小的書”,冬天穿著壹件舊大衣,生動地描繪了壹個生活簡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再比如《清代留學生》,抓住了辮子的細節,可以體現他們的精神特質。清末的時候,很多仁人誌士都剪了辮子,以示與清朝決裂,但是這些留學生卻要編辮子,以學習時尚,以示對腐朽的清朝的忠誠。作者用誇張的手法和調侃的語氣諷刺他們,揭示了這些留學生庸俗頹廢的思想本質,也滲透著作者對他們的厭惡。
(3)語言充滿了強烈的感情。這篇文章講的是作者終生難忘的老師,是震撼作者靈魂的典型案例。所以無論是抒情討論的語言,還是寫筆記的語言,都充滿了感情。如果我想念藤野先生,作者寫道:“但不知何故,我總是記得他。在我認為的所有老師中,他是最讓我感激和鼓勵我的人。”“他的人格在我眼裏和心裏都是偉大的……”直接表達感謝和欽佩。再比如寫“清代留學生”的醜惡行徑,寫去仙臺途中的深刻印象,寫匿名信事件和電影事件,寫告別藤野先生,棄醫從文等。,而且字裏行間,都彌漫著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相關數據
壹,魯迅對藤野的思想
1935《魯迅選集》要在日本巖波圖書館出版的時候,我曾經問過魯迅先生本人選什麽文章。魯迅先生回答:“壹切都是可有可無的,但我希望能選中藤野先生”,以此來獲得壹些關於藤野先生的信息。第二年這本選集出版時,譯者增田在上海拜訪魯迅先生,魯迅先生打聽藤野先生的情況。增田說沒有下落的時候,魯迅先生感嘆,“藤野先生大概已經不在人世了吧?”(摘自許《語文課魯迅作品教學》
二,藤野先生對魯迅的記憶
周軍來是甲午戰爭之後,好幾年過去了。可悲的是,當時日本人還把中國叫做豬頭。有這樣惡罵氛圍的時候,也有這樣壹群同級的同學,總是給周軍白眼,區別對待。
我十幾歲時,出生在範靜學校的葉阪先生教中文。所以,我壹方面尊重中國的先賢,同時也壹直有壹種感覺,我應該重視中國的人民。這在周軍身上被認為是特別善良和難得的,如果周軍因為這個跟他的朋友說起我當老師,我真希望我早壹點讀到!既然他到死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早壹點收到我的消息該有多好啊!
(摘自藤野嚴九郎《緬懷周樹人君》)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健三郎說)四十年前,魯迅去世的那壹年,壹個記者帶了壹張魯迅去世的照片給我舅舅嚴九郎。這個時候,舅舅還不知道魯迅去世的消息。當時,嚴九郎端坐,將照片舉過頭頂,然後寫下“我記得周樹人君”。由此可見,藤野嚴九郎是多麽崇拜魯迅!
(摘自《用心記過年》,人民日報1976 11.7)。
第三,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的經歷
1902年4月,我去日本留學,去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積極參加反清愛國活動,在《小象論我題》詩中發出“我以血薦軒轅”的誓言。
65438-0904進入仙臺醫學院學醫。兩年後,他棄醫從文,試圖改變民族精神,挽救民族危亡。
1906在東京開始文學活動。翻譯介紹俄羅斯、東歐等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撰寫《人類歷史》、《科學史教學》、《文化偏離論》、《摩羅詩論》等論文。
1908年向章太炎學習《說文解字》,加入光復會。
1909年8月,他從日本回來了...
(摘自《中國現代文學手冊》)
四、主題思想及其表達方法(熊燕)
藤野先生的主題是近年來教學和研究中的熱點。據說主要是基於作者思想感情的演變,愛國主義像壹條紅線貫穿全篇,主題不是關於藤野先生的;都說主題思想是藤野先生的優秀品質,表現作者的愛國情懷是次要的;有的把兩者等同起來,認為主題不僅僅是歌頌藤野,更是描述自己的愛國思想歷程。
任何作品的主題都是與主題緊密相關的,都包含在某個主題中。總的來說,藤野先生的主題是作者在仙臺求學期間的生活片段,包括:初到仙臺時的生活狀況;遇到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幫他修改講義;學習期間難忘的兩件事:試卷風波和“電影”事件,還有“告別”等等。結論必須從對作品的具體分析中得出。讓我們順著作者的思路,看看文章是怎麽寫的,怎麽寫的。
《東京無非如此》:在櫻花爛漫的上野公園,我們看到了壹群毫無救國之誌,卻以象征民族壓迫和封建統治的“辮子”為榮的“大慶”牌紈絝子弟的醜惡表演,本該買些書的留學生會門房也被他們搞得亂七八糟!魯迅帶著“我以血薦軒轅”的誌向漂洋過海而來,沒想到東京和南京壹樣烏煙瘴氣。失望、痛苦、厭惡、怨恨,以及想學壹技之長報效祖國的強烈願望,都包含在這句飽含深情的話裏。遠大的誌向和灰色的環境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我不得不離開他。所以“我已經下定決心,從東京的預備學校畢業就學醫”。告別了枯燥的東京,到了仙臺,我得到了“優待”:學校不僅不收學費,工作人員還為住宿發愁;當然,更讓他高興的是,此後他“聽到了許多新鮮的施舍”。就在那時,魯迅先生遇到了解剖學教授藤野嚴九郎先生。
以上,寫的是我認識藤野之前的生活環境和精神狀態。然後,我轉向敘述重點:我直接寫了藤野。
作者通過對藤野先生外貌、衣著、語氣的第壹眼描述,特別是為“我”添加、修改註釋,糾正血管畫法,鼓勵“我”大膽解剖屍體,積極贊揚了藤野先生樸實、誠實、忠於學術、潛心研究等優秀品質和人格特征。藤野對“我”的關註,表現出壹個嚴謹的學者和壹個有說服力的老師的特質,這與早前寫下“希望是最有價值的東西”的工作人員形成對比。之後詳細描述了仙臺經歷中的兩件難忘的事:卷子風波和電影的教訓。這兩件事可以說是“穿插”的;但是和寫藤野沒有關系。在這裏,壹些被狹隘的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毒害過、非常嫉妒的日本青年被用來對比藤野先生的正直、無私和曠達。相比之下,藤野的形象更高。從那以後,因為現在的電影事件的侮辱和刺激,“我的看法發生了變化”:我毅然棄醫從文,於是自然要和藤野先生“說再見”。《告別》的細節特別感人。學生們的“安慰他的謊言”和王老師的淒然嘆息,以及接受邀請,贈送照片和臨別贈言等。,用有限的文字蘊含無限的深情!離開仙臺後,我依然沒有離開去寫藤野先生,只是換了壹個視角:寫藤野先生對我的影響,寫“我”對丈夫的依戀,寫我從丈夫身上得到的靈感和“勇氣”與力量。——簡而言之,我寫下了埋在心底的“永久紀念碑”。
可以看出,全文如題所示,從頭到尾都是藤野先生寫的。贊美和緬懷藤野先生的優秀品質是整篇文章的中心內容。根據與藤野相交的敘述,全文自然形成三個部分:認識藤野之前的情況,認識藤野之後的各種事情,與藤野分別後的懷念。文章按去仙臺前、去仙臺後、離開仙臺後的時間順序敘述。
但這部作品的內容要比上面提到的豐富得多,其主題也不僅限於對藤野個人的贊美和緬懷。如果再進壹步思考:藤野先生為什麽能如此在意壹個中國留學生?是什麽決定了魯迅和藤野的深厚友誼?這種友誼的基礎是什麽?為什麽魯迅特別感謝藤野先生?我覺得這是作品告訴我們的更深層次的內容,是作品主題被挖掘得更深的地方,自然就成為我們理解作品主題需要更多探索的地方。
在嚴謹的結構和簡潔的文字中,作者偶爾或直接點出,更委婉地揭示了藤野對魯迅這位留學生的特殊關懷和悉心栽培,是基於對其愛國精神的同情和尊重,也可以說是魯迅的救國救民之誌吸引和感動了藤野先生。這壹點在文章中藤野直接敘述的細節裏就不細說了。但是,不言而喻,中國學生唯壹的奮發圖強的精神是在學習中,也就是在生活中,比如睡覺不怕蚊子咬,吃著喝著不能吃的芋頭湯的艱苦生活。藤野作為老師,即使沒見過,也絕對不會聽說。其實魯迅去世後,藤野回憶當年的學生時,有這樣的印象,雖然身在異鄉,但並不覺得苦。可以看出,他看到了這個年輕人努力工作以復興國家的雄心。通過壹些細節的細微描寫,難道不能窺見藤野的思想嗎?文章在描述了與藤野的交流之後,有壹段話很清楚地描述了藤野先生的思想動機,那就是:“他對我的殷切希望和孜孜不倦的教導,簡而言之就是為了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總的來說是為了學術,就是希望新醫學傳到中國。”這個精彩的談話是整篇文章的點睛之筆。當然,作品的主題是通過各個方面的敘述、描述和討論來表達的,而不僅僅是在這種討論中;但這裏的討論是主題的升華,對藤野先生的道德之贊做了更深層次的探索。作為壹名學者,藤野放眼全世界的醫學,希望能為新醫學的發展做出貢獻。“學術”是他所有思想和行為的原則。他從“為了學術”、“為了中國”的大目標出發——“希望中國出現新的醫學”。在他身上,“為了中國”和“為了學術”是壹致的。這是壹個正直的學者對“弱國”學生抱有同情和尊重,致力於醫學事業的偉大“品格”的最集中體現。魯迅去仙臺學醫,希望用醫學使中國富強,所以“為中國”和“為學術”也是壹致的。總之,“為了中國”和“為了學習”,既是藤野熱愛魯迅的出發點,也是他們師生情誼的基礎。這六個字真的把藤野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特征提升到了壹個高度。最讓我感激藤野先生的,說到底是感激他“為了中國”、“為了學術”的崇高思想和品德。王先生的善良願望雖然只是建立在科學救國論的基礎上,但魯迅所持的這種救國論在仙臺已被無情的現實擊碎,於是棄醫從文,其愛國主義和革命民主思想有了新的發展;雖然藤野不太理解魯迅的退學和改願,但作為壹個善良正直的日本學者,能同情和尊重壹個“弱國”學生的誌向,抱以同情的態度,是很難能可貴的。
如上所述,壹方面是愛國的誌氣和抱負,壹方面是對這種愛國的同情和尊重。愛中國和“為中國”是溝通兩顆心的渠道,是維系兩顆心友誼的紐帶,是作品的內在線索(或主幹)。整篇文章的基本內容是描寫作者與藤野的師生情,歌頌藤野崇高的品德。作為貫穿全篇的內在線索,是愛國主義——說得更完整壹點,是作者的愛國思想感情,是藤野對它的尊重。兩者的關系是明與暗,外在與內在。這樣,寫愛國主義精神和藤野的品質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這是理解主題的關鍵。
總之,魯迅的《日本生活的回憶》以藤野先生為中心內容,以作者的愛國思想感情為內在線索,通過直接描寫和間接表現,深刻贊揚了藤野先生正直高尚的思想道德、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壹絲不茍的工作作風,特別是他“為了學術”、“為了中國”的偉大精神及其對作者本人的深刻影響。這篇文章,從內容到形式,樸實無華。它不靠驚人的主題、離奇的故事和漂亮的語言,卻探索出了如此深刻的主題。古代的論文裏有壹句話:“很難說得明白。”藤野先生就是壹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