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如何判斷藝術品的價值和價格?

如何判斷藝術品的價值和價格?

清代百香花白玉瓶(壹對)

古玩收藏圈的新手,經常帶著物件四處打聽。首先,他們會問,“對嗎?”那妳壹定要問“值多少錢?”回答“對”這樣的問題不難,難的是回答“值多少錢”!因為這涉及到古代藝術品的“價值判斷”和“商業評價”雙重知識範疇,社會不同層面的人對古代藝術品的“價值”有不同的判斷,古代藝術品的“價格”也不可能有統壹的市場價格,因為它不是現代工業產品!那麽如何判斷古代藝術品的價值和價格呢?

清代白玉西番蓮碗

判斷古代藝術品的“價值”或“價格”,看似簡單,其實難度很大。我們用歸納思維去分析壹切,會發現壹切都離不開由低到高的“金字塔自然法則”。同樣,對古代藝術品的理解也有低、中、高三個層次。低層次是物質層次。在這個層面上,古代藝術品純粹是商品或者投資理財的工具。中層是精神層面。在這個層面上,古代藝術品是陶冶性情和藝術鑒賞的觀賞對象,是了解歷史文化以供學習的教科書。更高的層次是靈魂層次。在這個層面上,古代藝術品是承載宗教或高維空間的信息載體。同樣,所謂的“集合群”也可以按照這種分類方法模擬金字塔底層、中層和高層的人群模型。

清代白宇觀音佩

事實上,在當下拜金主義的世俗潮流中,絕大多數“藏家”對古代藝術品的認識都處於壹個較低的層次——也就是物質層面。在這個層面上,人們看到的、想到的古代藝術品的所有屬性都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唯壹不同的是,窮人今天賣,明天不藏,目的是換錢牟利;那些有足夠糧倉的人,得到的機會是藏起來等待升值,用時髦的話說就是“投資理財”。兩者的營利本質是壹樣的,只是“矮化”的區別。因為這個群體是“收藏群體”的大多數,人數眾多,代表著社會潮流,所以這裏就簡單說壹下目前包括古董在內的藝術品的價格現狀。

清代翡翠竹鐲(王綠)老坑中的玻璃種

藝術品的“價格”極其混亂和不透明。因為它的稀缺性和潛在的高價值,像魔鬼壹樣刺激人們產生“壹次得壹千”的錯覺。在市場上,壹代又壹代的古玩人用相似的情節編出了壹個又壹個故事,這些老套的故事讓很多古玩人“心動”“幻想”。舉個例子,目前很明顯古玩市場已經低迷,徹底崩盤,但另壹方面,拍賣公司巨頭卻能不斷刷新市場上的拍賣記錄。高昂的數字壹次又壹次強烈刺激著普通收藏者脆弱而貧乏的神經,壹次又壹次給有著“不小心發財”僥幸心理的人以不可抗拒的精神誘惑!看到別人手裏的東西可以得到壹個“金山銀海”,但是手裏的物品無論價格如何都賣不出去。妳自然是怨聲載道,到處都能聽到抱怨聲——這東西怎麽能賣上億?我有的比他的好多了!怎麽會有傻瓜買家願意出這麽高的價錢?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吃瓜的人只能霧裏看花——壹頭霧水!

對於同壹個對象,巨型拍賣公司就像變魔術壹樣拍出天價。如果普通人手裏只能賣三個瓜兩個棗,這種“雲泥之別”就令人費解了!那麽,如何透過這種撲朔迷離的社會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呢?其實有壹個哲學上的規律就是“存在即合理”,即壹個看似不合理的現象既然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藝術市場的這種價格背離現象,其實是源於“物以類聚”的社會規律。比如,自古以來就有“母親比孩子更有價值”的說法,意思是窮人家的孩子通過了科考,實現了鯉魚躍龍門的社會地位,壹個“洗衣婦”的母親變成了“老太太”;嬪妃的兒子有幸成為天子,他的母親成為至高無上的“太後”。換句話說,媽媽還是那個媽媽,等兒子地位提升了,媽媽也會很榮幸。古董也壹樣。同樣的物件,在普通人手裏,毫不起眼。如果放在故宮,它會很神秘,會成為“國寶”,會“價值連城”!

清代三色鳳凰紋翡翠手鐲(福祿壽)玻璃種

事實上,這種同質不同價的對比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果在小吃店和五星級酒店喝壹瓶同壹品牌的啤酒,收費絕對不會壹樣,這在經濟學上叫做商品的價值和附加值之差。本來,相對於商品的附加值,商品的附加值應該低於商品的原值,但在某些情況下,附加值會遠遠高於商品本身的價值。這是因為商品本身的價值只是作為道具,參與的各方都從附加價值中獲得了利益,提高了附加價值,必然導致“價值倒掛”——即附加價值遠遠高於自身價值!如果有兩個同樣顏值的女孩,壹個出生在普通人家庭,壹個出生在付嘉後門,從生物學角度看她們的價值沒有區別(比喻不壹定恰當),但從社會學角度看,兩者的附加值卻是天壤之別。因為後者附加值高,參與各方都能獲得更大的利益,大家聯手齊新拍馬屁拍月亮,富家女的附加值就變得很高,最終兩者的身家就形成了差價!

清代玉如意玉全彩琉璃種

知道了這個道理,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麽壹個鬥彩雞缸杯能被壹家新的拍賣公司拍出2.8億元。簡而言之,古董是“被人看重”的,在不同的人手中有不同的價值。同樣的雞缸杯,擺在街邊小攤上,擺在名人的案例上,擺在大拍賣行的精美畫冊上,擺在兩岸故宮的展櫃裏,價格不可能壹樣!所以,客觀判斷自己的社會地位,要知道自己的東西有多貴,千萬不要和天價比!

元代藍釉白麒麟耳瓶

這些年來,包括古董在內的藝術品市場處於冰火兩重天的狀態——與巨頭拍賣公司屢創新高的價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常規市場極度低迷,社會對此怨聲載道。但是,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商品只要有使用價值,就有市場需求。藝術,包括古董,是人類的精神食糧之壹,是人類文明的“剛需”。它的稀缺性和高價值決定了它的長期市場價值和價格必然是堅挺和升值的。所以,市場的低迷並不意味著市場的衰落和終結。相反,必然會有“武林高手”來拯救“市場”,市場有自愈的能力。

元代的青花纏枝沾葵花。

宋代琉璃八角膽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