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十大名菜名小吃出爐,最喜歡的是嶗山的味道!
很多不了解陜西的外地人。
可能是這個表情。
陜西也有美食?
答案是肯定的。
陜西菜,也被稱為秦菜,是中國的地方菜系之壹。
雖然沒有列入中國10菜系。
但是作為壹個千年古都和歷史名城的所在地,
就餐風格自成體系,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讓我們看看我們有什麽。
陜西十大名菜
葫蘆形小雞,烤全雞
葫蘆雞是陜西Xi漢族的傳統菜肴,始於唐代。葫蘆雞的制作分為煮、蒸、炸三個過程。制作完成後,用清水沖洗,去除血漬。煮熟後用麻捆住,以保持雞的形狀。鍋內冷水沸騰時,放入雞肉,煮半小時,取出,放入碗中,加入高湯、料酒、精鹽、醬油、蔥、姜、八角、桂皮,籠蒸透。煎的時候,把菜籽油放入蒸好的整雞裏,用手勺攪拌,待雞肉呈金黃色時,用漏勺撈出,瀝幹油,然後裝盤,配上小蝶胡椒和鹽即可食用。色澤金紅色,皮脆肉嫩,香腐味醇,筷子脫骨。
推薦:Xi安餐廳,郭杜竹筒雞,老碗。
紅燒鮑魚片、魚肚和雞肉
燒三鮮是陜西特色招牌菜,也是適合冬季食用的家常菜。主要原料有:丸子、魚肚、烤肉、小蔬菜、香菇等。,配肉配菜,入口滑嫩,老少皆宜。
推薦:長安大排檔和廚師餐廳。
紫陽蒸籠
紫陽蒸鍋是壹種著名的漢族小吃,起源於陜西省紫陽縣漢旺鎮。傳說它最早出現在漢代劉邦時期,後來發展成為除夕夜團圓飯的壓軸菜。這道菜原汁原味,醇厚多肉,色香味俱佳。紫陽蒸盆,用料浪費,時間長,手續繁瑣,做工精致,稍晚壹點就是壹大滋味,壹般地區是望塵莫及的。不愧是資陽最有特色的傳統菜。
推薦:荷花餐廳,相約樓,鄉村富紳。
用手肘
手肘是陜西大理獨具地方特色的漢族傳統名菜,屬於秦菜。用豬前腿制作的菜肴,做工精致,上火蒸,色澤棗紅,形如蒲團,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味長,風味獨特。據說在陜西大理,如果沒有“帶肘子”這道菜,就不能算是宴席。
推薦:梅花餐廳、風雅閣餐廳、龐巖燒烤關中私房菜。
海參胡蹄
“海參蹄”是陜西著名的風味菜肴。講究選料,采用陜西特有的烹飪方法,更是別具壹格,是冬季進補食品。海參潤澤,豬蹄又紅又粘,湯濃又醇,鹹鮮可口。
推薦:大唐項伯府
變質的肉
餿肉,陜西傳統美食,又名蒸餿肉、紅棗餿肉,是用五花肉、大紅棗、酒醅壹起蒸出來的。其外觀精致如水晶,色澤棕紅,油潤明亮,香味誘人,吃起來肥而不膩,甜而軟,入口即化,營養豐富。它在鹹宜很受歡迎,老少皆宜。
推薦:Xi安桃李春酒店和大唐項伯大廈。
溫拌碎腰
溫拌肉絲腰是陜西Xi的壹種著名漢族小吃,由唐代的綿羊皮肉絲演變而來。因以豬腰等輔料、調味料、溫拌而成,故名。是用低檔食材烹制高檔菜肴的代表作之壹。由於細致的刀工和精湛的烹飪方法,做出的菜肴外酥裏嫩,姜、蒜、辣椒的香氣相得益彰,味濃、醇香、爽口。
推薦:Xi安餐廳
金錢燜發菜
發菜是陜西漢族的壹道名菜,起源於唐代。相傳唐代京都長安商人王元寶酷愛發菜,每餐必點。後來,王元寶成了長安的富翁。此外,發菜與“發財”諧音。舊時富商大家設宴,以此菜為第壹道菜,象征生意興隆,財源滾滾。發酵發菜看起來像古代銅幣。吃起來軟滑爽口,聞起來怪怪的。壹直受到人們的歡迎。國內外的客人來這裏,都是點名要嘗壹嘗。品嘗後,他們都咕噥著,互相稱贊。
推薦:Xi安餐廳
紅燒魷魚絲
紅燒魷魚絲是陜西菜系的代表菜之壹,也是xi十大名菜之壹。又名白燉魷魚絲,原為陜西三原縣著名的漢族風味菜肴。它是為了紀念明朝萬歷年間的高級工業大臣問春而建造的,至今已有500至600年的歷史。這道菜後來進入古都Xi安,成為三秦名菜之壹,名揚海內外。這道菜是Xi菜,味道很好。
推薦:三元老黃家(文怡路)
魚湯鍋
奶湯鍋魚是陜西長安壹種歷史悠久的漢族古老菜肴。奶湯鹹鮮,味道獨特。這道菜是用1300多年歷史的銅火鍋做成的。自唐中宗李習安以來,大臣們紛紛向官員們表示敬意,並以身作則向天子敬獻食物,這被稱為“烤肉”。意思是“魚躍龍門”,大有前途。魏菊元官拜尚書令左仆時,食單中有“乳釀魚”。牛奶湯鍋魚是由牛奶釀魚演變而來的。
推薦:Xi安餐廳
陜西十大名小吃
魯加莫;肉夾饃,肉夾饃
中國肉夾饃是古漢語“饅頭裏的肉”的簡稱,是中國陜西省漢族的特色食品之壹。陜西省有白吉饃的“肉夾饃”,寶雞惜福的肉末(肉末裏加醋)中國小籠包,潼關的潼關中國小籠包(與白吉饃不同,外表焦黃,條紋清晰,內部有層次感,餅體膨脹,皮脆肉嫩,火候好,所以吃的時候火候較好,潼關肉的中國老字號小籠包有熱有冷。肉夾饃是陜西著名的小吃。
外國人第壹次聽說肉夾饃,都以為是病句,跟古代漢語有關。中國漢堡包實際上是“肉夾饃”。“肉”字在前面舉足輕重,讓人流口水。
陜西涼皮
陜西涼皮是漢族的特色小吃之壹,多由小麥粉、米粉或其他澱粉制成。壹般冷食(但在漢中地區,熱食更為廣泛),種類繁多,制法不同,拌制特點不同,口味也不同。主要有:涼皮、秦鎮米粉、漢中米粉、岐山手搟面、面筋涼皮等。涼皮歷史悠久,涼皮的傳說起源於秦始皇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葫蘆頭
葫蘆頭,陜西Xi漢族特色小吃人。它起源於北宋市井食品中的“煎白腸”。因豬的大腸油厚,形似葫蘆,故稱葫蘆頭。葫蘆頭的基本原料是豬大腸和豬肚。吃的時候,顧客先把饅頭掰成塊,然後廚師把肥腸、雞肉、海參、魷魚排在塊上,在煮好的骨頭湯裏泡三四次,再加入熟豬油和蔬菜。與糖和大蒜、辣醬等壹起食用時。,它鮮香滑嫩,肥而不膩。
Biangbiang面
Biang biang面是陜西有名的小吃,也叫腰帶面。這種巧妙幽默的“biang”組合,總結了biang biang面的起源特點,食用者的感受,制作工藝的要點,原料、調料、制面者的辛苦,秦人的氣質,寬闊棱角的內心,苦樂參半的爽口精神,成就了陜西人引以為豪的飲食文化。biang biang面壹根面的寬度可達兩三寸,長度約為1米。厚的時候類似硬幣,薄的時候像蟬。壹頓面條就夠了,但對於飯量大的關中人來說,壹頓吃8兩1斤很容易。
陜西樂和
樂和(讀作hé le),又名賀樓,是將豌豆面、燕麥面、蕎麥面或其他雜豆面軟化,用樂和床(壹種有許多圓眼的木制或鐵質工具)使面條通過圓形眼壓出來,形成小圓條。比普通面條粗,但比面條更硬更軟,吃法和面條差不多。樂和廣泛流傳於陜西的陜西、寶雞、渭南、銅川等關中地區。
肉末面條
臊子面是陜西的漢族風味小吃。它們瘦、硬、淡、香、酸、辣、香,吃起來柔韌爽滑。肉末面的特點是面條細長,粗細均勻,面條鮮香,面湯油紅,鮮香濃郁,不油膩。臊子面對關中地區人民的生活影響很大。無論是喜事還是喪事、節日、老人生日、孩子滿月、探親,都離不開。在關中地區,婚喪嫁娶,老人過生日,孩子滿月,壹般分兩次,稱為早中午飯,早餐面條是主食。
郭奎
陜西鍋盔,又名鍋盔、鍋盔饅頭、幹饅頭,是陜西省關中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中國傳統面食小吃。鍋盔起源於奶奶送給孫子何的壹份禮物,後來發展成為壹種風味方便食品。整個壺盔呈圓形,直徑約10尺,厚1寸,重5公斤。取小麥面粉面粉,壓入稭稈和面粉,放入淺鍋內文火烘烤。外觀黃,切口白,酥脆適口,可長期攜帶。省外地人編的順口溜《陜西10妖怪》中,有壹句是“包子如鍋蓋”,意思是鍋盔。關中比較有名的有乾縣鍋盔、武功鍋盔、長武鍋盔、岐山鍋盔。
千層酥餅
千層酥餅是陜西漢族的特色小吃。色澤金黃,層次分明,酥而不碎,油而不膩,香脆可口。相傳酥餅是唐代千張煎餅做成的,經過廚師的精心改良。由制酥、揉面、做蛋糕、油炸而成。
牛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簡稱羊肉泡饃。古稱“羊湯”,西北地區特別是陜西Xi安的牛肉羊肉泡饃最有名。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留下了“湯中有熊蠟,秦只煮羊湯”的詩句。烹制精良,食材厚重醇厚,腐肉湯濃稠,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味十足,誘人食欲,食後回味無窮。因其暖胃抗饑,壹直受到Xi安及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的喜愛,外賓來陜必先嘗之,以滿足口腹之欲。牛羊肉泡饃已成為陜西名吃的“總代表”。
金線石油塔
金絲油塔是陜西省Xi市漢族的壹種珍貴傳統小吃。其層絲滑,松而不膩,形狀“上提如金線,下提如松塔”,故名。相傳始於唐代,原名“油崩”。到了清代,又通過提高油餅的等級,將餅形改為塔形,將煎改為蒸,並將名稱由“油塌”改為“金線油塔”,成為壹個美麗的點。油塔在籠中蒸熟食用時,用手輕輕拍打抖散,裝盤,配以蔥結、甜面醬等,別有風味。
據統計,陜西菜系有2000多個品種。
是中國最濃郁的地方風味菜肴。
這次陜西十大名菜小吃
大多是以各種肉類為原料的硬菜。
體現了嶗山粗獷豪邁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