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泰安的赤鱗魚的養殖
泰山赤鱗魚,又名螭霖魚,石鱗魚、時鱗魚、斑紋魚,是泰山泉水哺育的珍貴山區淡水魚,為我國魚類珍品,也是我國五大名魚之壹。 赤鱗魚生長在泰山海拔270米--800米之間的山澗溪流中,亦有“赤鱗魚東不過麻塔,西不過麻套”(麻塔,麻套均為地名),喜活水,安靜,氣溫適宜無任何汙染的環境,且極其膽小,聽到腳步聲或見到人影晃動,便迅捷的遊入石縫中躲藏,非常難以逮到。泰山赤鱗魚隨環境不同身體呈現不同顏色的變化,頗具觀賞價值。 本視頻為大家介紹泰山赤磷魚養殖技術。 泰山赤磷魚介紹: 雄偉壯麗的泰山,多險峰怪石,瀑布溪流。然而就在這裏,卻生長著壹種泰山所獨有的小型野生魚類。它身長不過20厘米,營養價值卻十分豐富,曾是古代皇帝欽點的貢品;它生性嬌貴,喜歡非常清澈的山澗溪流,對高溫不適應,對低溫也不適應,冬季水溫低於2℃時就會凍死,夏季水溫高於28℃時就會熱死。這種奇特的的小魚就是泰山赤磷魚。 傳說是古代皇帝欽點的貢品,在太陽下可被曬化。 目前,野生的泰山赤鱗魚目前僅存幾千條,9厘米以上的赤磷魚價格已達每條100元以上,但市場仍供不應求。 赤磷魚只生長在泰山海拔270~800米之間的山澗溪流中,喜歡安靜、氣溫適宜、無任何汙染的環境,且極其膽小,聽到腳步聲或見到人影晃動,便迅捷的遊入石縫中躲藏,非常難以逮到,因此亦有“赤鱗魚東不過麻塔,西不過麻套”(麻塔、麻套均為地名)的傳說。而特有的地理生態環境也使小小的赤磷魚成為壹只奇特之魚:它頗具觀賞價值,身體能隨環境不同呈現不同顏色的變化;它具有極其豐富的營養價值,傳說“夏日置魚於巖石上,經烈日曝曬可以化油而流”;它以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香而不腥、營養豐富而名揚四海,《泰安史誌》記載:赤鱗魚是歷代帝王來泰山封禪禦膳中珍饈佳品。李白曾有詩雲:魯酒瑚珀色,汶魚(赤鱗魚)紫錦鱗。 成魚長不過二十厘米,肉質細嫩,其味鮮美而不腥,為名貴肴饌,還可藥用。《泰山藥物誌》:“螭霖魚方頭巨口,龍須龍目,全首似龍而無角,因得“螭”字,以其性喜雨而得“霖”字。螭霖魚有補腦益智,生清降濁,養顏補氣,延年益壽,明目聰耳,堅齒健身之功效。”是泰山獨有的著名特產。這種魚的生存環境條件要求很高,現由山東農業大學生物專家學者正研究擴大人工養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