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裏有哪些傳說和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清漪園(頤和園的前身)初建時,乾隆皇帝還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帝,下旨要把禦花園建成“人間天堂”,佛香閣要金碧輝煌,富麗堂皇,象征天宮中的淩霄殿。
昆明湖應該很寬,像天河壹樣,在湖(河)的東西兩側各建了壹個銅牛和壹個耕田圖。銅牛的身體朝東,頭部朝西,正好對著織女的畫像,更像天河。天上有壹個織女,地上有壹個牛郎(銅牛),遙遙相對。
1860年,英法聯軍燒毀了“三山五園”,頤和園內的耕田圖也被破壞,只剩下乾隆皇帝題寫的“耕田圖”石碑。解放後,耕織圖劃出頤和園長城,成為生產生活混雜的雜院。
1998 1998年底才被頤和園收回,並逐漸恢復原貌,突出“農”“織”的寓意。這裏風景優美,宛如仙境,已經對外開放。
2.從空中看,昆明湖像壹個桃子。乾隆大師在山水中打下了壹個拼圖。昆明湖模仿西湖分為“內湖”和“外湖”,並增加壹條支堤,將外湖進壹步分為兩部分。將湖泊分為內湖和外湖的主要目的是將水引向山的側面和背面,從而達到“山環水繞”的格局。
為什麽要依山傍水?“有山有水,必有氣”,這是傳統風水的重要規律。傳統風水的本質是強調有益於人身心的感覺。
所以傳統風水中,山要有蜿蜒起伏的曲,水要有纏綿的曲,路要有鮮艷的花,橋要有拱票,廊要有回腸的曲。這首歌是什麽意思?含蓄,擁抱,節約,深情,然後要有活力。所以,要“擁抱山水”。甘龍對此心知肚明。
3.在昆明湖的南湖島上,原來有壹座三層閣樓建築,名叫王禪亭。在北面,萬壽山上還有壹座高高的閣樓建築叫佛香閣,正好形成南北對應。但是王禪館後來變短了。發生了什麽事?
250多年前,乾隆皇帝想在西郊建壹座園林。這時候有個大臣叫阿裏周,想討好乾隆。他覺得湖廣最有名的地方當然是黃鶴樓了,於是自己掏錢,在湖北買了些木頭,按照1: 1的比例做了壹個仿制品。
制作完成後,它將被運到南湖島進行組裝。這就是後來的王禪館。因為當時工匠沒有把地基打牢,建築就沈了,所以乾隆皇帝還處罰了壹批相關人員。
後來嘉慶帝上臺,看到傾斜的王禪館,就下令拆除重建,把它從過去的三層改造成壹層。然而,在1860年,韓旭大廳也被英法聯軍燒毀。火燒過後,慈禧在重建時,按照嘉慶年間的樣子重建了韓旭堂。
4.慈禧在建頤和園的時候,就想學王母娘娘,於是傳下了把頤和園建成“天地”的詔書。佛閣象征天宮,昆明湖如天河,八方閣、龍王廟壹帶是人間。既然有天河,當然就有牛郎織女。
於是在昆明湖邊的八方亭下,擺放了壹只青銅牛象征牛郎。石船旁又建了壹座織女亭。銅牛的身體朝東,頭部轉向西北,面向織女閣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為界,左有“牛郎”,右有“織女”的隊形。?
從此,這頭“銅牛”日夜看著“織女”。壹年七月七日,也就是天上牛郎織女的日子。這頭青銅牛突然活了過來。
它離開了原來的位置,壹步壹步走進湖裏,然後向織女閣的方向遊去。可是昆明湖太大了,青銅牛遊到壹半就沈到了湖底,再也出不來了。?
有人向慈禧報告了這個奇跡。起初,她不相信。她來到十七孔橋,親眼看到銅牛不見了。我們做什麽呢《天河》不能沒有牛郎!於是他派人做了壹個銅牛,放在原來的地方。怕它再跑,他用鐵鏈鎖住了它。?
到了第二年七月初七,第二只銅牛又動了,鐵鏈鎖不上了。慈禧趕緊派了幾個保鏢的壯漢去按住。這些壯漢使出渾身解數去拉牛尾巴。由於用力過猛,尾巴哢嚓壹聲斷了。
這時有人找來壹條更粗的鐵鏈,廚子太多,終於鎖住了銅牛。從此,昆明的湖邊留下了壹頭斷了尾巴的銅牛。然而,這是第二個。第壹個在哪裏?還在昆明湖下面!
5.萬壽山的名字是在230多年前乾隆為他的母親皇太後慶祝生日時決定的。萬壽山原名翁山。相傳壹位老人曾在山腳下挖出壹座石翁,故名翁山。明代嘉靖年間,石翁失傳,但翁山之名壹直流傳。
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養母幫助他的聖妻羅氏在翁山背上修建了壹座規模宏大的袁晶寺,其舊址就是今天頤和園的排雲寺所在地。
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恰逢“乾隆盛世”,恰好是乾隆之母牛至祿太後的六十大壽。乾隆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在這壹年把翁山改為萬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