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古代人對壹日三餐有什麽樣的重視和文化?

古代人對壹日三餐有什麽樣的重視和文化?

受陰陽五行哲學、道家哲學、儒家倫理道德以及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時尚和民族個性特征的影響,中國烹飪技藝在歷史上被創造出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最早端上餐桌的是壹種叫做“黍”的禾本科植物,葉子線形,種子淺黃色,剝皮後稱為黃米。成熟的小米和常見的狗尾巴草差不多。這個不起眼的東西,救了老祖宗的胃。小米是壹種個性鮮明的食物。馴化後具有抗病性強、抗旱耐貧、生長期短的特點。但它也有嚴重的缺點,即使天氣有利,也難以增產,而且顆粒小,難以加工消化。盡管如此,我們的祖先最終還是從零開始邁出了第壹步。

《詩經·汪鋒·粟別離》中有這樣壹句詩:“他粟別離,他粟秧。”小米的好基友姬出現了。小米,有人說是不粘小米,有人說是高粱。這種古老的谷物出現的時間比小米稍晚,但小米的優勢是產量高。於是,我們祖先的人口迅速膨脹,中華文明在與東亞其他民族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小米不僅是壹種食物,也是社交。周人視姬為五谷之首,稱其祖先為後姬。西周時期,嵇被神化,成為“谷神”,與“土地神”壹起構成了國家同義詞“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於是,嵇從壹粒糧食演變成了壹種“精神圖騰”。

目前,世界上有壹半以上的人每天都要吃大米,中國有30%以上的農田種植水稻,水稻是唯壹仍然維持中國生計的禾本科植物。早在公元前壹萬年,我國南方的先民就開始采集這種植物的種子,並開始嘗試人工種植。不同於北方“小米”與“小米”的競爭,南方大米優勢明顯,自古以來壹直占據主導地位。有意思的是,受遊牧民族的影響,北方以食用粉狀食品為主,如面粉、饅頭、糕點等再加工食品,而南方仍保持著與原始先民相同的粒狀食品文明。大米是南方先民送給世界的大禮。

有主食,就離不開蔬菜。接下來,我們來說說身邊常見的蔬菜。春秋戰國秦漢時期蔬菜品種不多,五種蔬菜以葵花、淫羊藿、蔥、韭菜為主,其中蔥、韭菜仍在食用。葵是五道菜之首。早在周朝,壹日三餐就少不了向日葵。我相信,孔子的飯桌上不缺葵。到了漢朝,向日葵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詩中,開篇是“綠園裏的向日葵”。

北魏的《齊姚敏書》專門介紹了向日葵的種植技術,可見其影響之大。到了唐代,向日葵受到其他蔬菜品種的挑戰,種植逐漸減少。明代李時珍編《本草綱目》時,以“今天吃飯的人太多了”為由將其列入草部,葵花被清除出菜隊。如今,秋葵成功出擊,重新登上大眾餐桌。

啤酒花是大豆幼苗的嫩葉。《詩經·瀟雅·白居易》中有壹句詩:“亮白,吃我們的苗。又亮又白,以我們的田為食。”意思是家裏有貴客,要想留住他們,就給馬餵新鮮的淫羊藿葉,會讓馬感到高興。待客先留馬,表達了中國古老而婉轉的待客之道。古人生長不易,很少吃嫩苗,所以當時淫羊藿的葉子非常珍貴。到了清代,淫羊藿的葉子還是餐桌上的高檔蔬菜,價格是每兩30多元。普通人只能在宴會上偶爾品嘗到新鮮的食物。熬雞湯的時候放幾片淫羊藿葉,真的很好吃。

Xiè,這是壹個很隱晦的詞,但在我的家鄉卻有壹個很接地氣的名字:“野蒜”。小時候奶奶總會從野外找野蒜,和面粉拌在壹起做蛋糕。據說野生大蒜可以健脾、開胃、消食。既然叫野蒜,強烈的刺鼻氣味必不可少。古人用各種方法烹飪野生大蒜,如腌制,浸泡,混合,油炸,煮沸,燉,炒。為了吃到好東西,古人真的是腦洞大開。

粗糧該上場了。紅薯,原產美洲,明朝萬歷年間開始進入中國,是地道的舶來品。味道甘甜,營養豐富,是壹種老少皆宜的食品。《本草綱目》中記載“紅薯能補虛損,健脾開胃,強腎陰”,可謂藥食同源的美味組合。

紅薯能進入中國多虧了壹個人。他叫陳振龍,福建福州人。早年西班牙殖民者從美洲引進紅薯,在菲律賓廣泛種植。在當地做生意的陳振龍看到紅薯豐富,又好吃,就想在老家種。但是禁止向中國出口紅薯。陳振龍是壹個非常聰明的人。他拿了壹根紅薯藤放在籮筐裏,順利帶回國內。隨著甘薯、玉米、馬鈴薯等外來糧食作物的出現,改變了中國的糧食結構,中國人口從明末的1億增加到清末的4.5億,這些外來作物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

與粗糧不同,大部分水果原產於中國。中國人最早食用的水果是桃、李、梅、杏、棗,在《禮記》中被列為祭祀神仙的“五果”。據古代記載,杏的栽培歷史至少有3500年,而棗的栽培歷史更長,始於7000年前。隨著絲綢之路的出現,葡萄、西瓜、石榴、杏仁等異域水果悄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蘋果是最新進入中國的水果之壹。蘋果起源於東歐和中亞,清朝道光年間傳入中國。從那以後,它成了最常見的水果之壹。

說了這麽多好吃的,小吃秀終於來了。北宋的筆記小說中,記載了壹種已經失傳的小吃,現在讀來令人心酸。秋天,東京街頭飄著炒栗子的香味。李賀家的炒栗子和芡實是當時最有名的“老字號”。他的炒栗子有壹個絕活,就是在炒栗子中加入壹點麝香,極其香甜,充滿活力。早上,門口排起了長隊。達官貴人或皇親國戚都派人來購買和交接精美的食盒,李賀總是吃得飽飽的。而普通人,只要出十便士,就可以買壹個包,用新鮮的荷葉包起來,用紅繩拎回家細細品味。

靖康之變後,李賀的店再也沒開過。他的兒子去了燕山,南宋的使者陳輔從公路穿過燕山。李賀的兒子特意給了他20包炒栗子,然後流著淚走了。這些栗子飽含著對家鄉的深情和向往,深深的鄉愁縈繞在心頭。栗子是甜的,回憶是苦的。

在全球667種主要栽培植物中,167種原產於中國,占20.4%,居世界第二位,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生存和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我們對食物的依賴不僅僅是為了生存,更是為了深厚的感情。小到壹粒米,大到滿桌酒席,我們把文化內涵和生存哲學融入到日常飲食中。祭祀祖先,教育後代,傳承的是民族的精神和驕傲,壹代壹代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