莧菜栽培技術
從播種到長出兩片真葉,選擇晴天進行第壹次追肥;約12天後進行第二次追肥,第壹次間隔拉茬收獲後進行第三次追肥,以後每間隔拉茬收獲進行壹次追肥。追肥主要是可利用的氮肥,每666.7平方米施尿素約10 kg或腐熟人糞尿的20 ~ 30%。並能及時清除田裏雜草。
夏秋季播種莧菜只需3 ~ 5天,出苗後要及時除草,加強水肥管理,保持土壤濕潤。盛夏高溫期,要覆蓋遮陽網降溫保濕,做到白天蓋,晚上揭,營造有利於莧菜生長的適宜溫度環境,提高產量和品質。當植株高約15cm時,可及時采收(可間歇拔,也可壹次性采收)。20 ~ 30%的腐熟人糞尿可在收獲前15天追肥。後期以速效氮肥追肥為主,要及時補水。否則會很快開花結果,影響品質和產量。
莧菜梗是莧菜的主要梗,俗稱老莧菜。種植莧菜梗是為了提供制作黴梗的原料。為了獲得粗壯的主莖,應采用特殊品種的葉厚莖多毛的莧菜梗;移栽幼苗,按20×20cm的行距種植,施足基肥,多次追肥,使莧菜莖稈粗壯,呈綠色。因為莧菜梗在很多地方都是零星種植的,所以沒有文獻明確報道適合莧菜梗的品種。根、果、全草入藥,有明目、利便、祛寒熱之功效。
種子
來源:來自《神農本草經》。
陶弘景:莧菜其實就是白莧菜,所以和細雲、藍葉是壹樣的。細莧菜是麩莧菜。吃它是勝利,但它不酷。霜熟了,十壹月采雲。莧菜的方子很薄。
別名:魔石,莧菜,莧菜
收獲與貯藏:秋季收獲地上部分,曬幹後搓去種子,洗凈曬幹。
性狀:性狀鑒別:種子近圓形或倒卵形,深褐色,光滑有光澤。輕微的呼吸,淡淡的味道。
性味:甜;性冷淡
歸經:肝;大腸;膀胱月經
主治:清肝明目;李彤爾卞主紫紺盲;視力模糊;白色渾濁血尿;二邊布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6 ~ 9g還是磨吧。
各種話語:
1.神農本草經:可助幼盲,明目,祛邪,利小便,除寒熱。
2.《不錄名醫》:掌握白蟎,殺死蛔蟲。
3.《日華子本草》:易經。
4.《本草》:主目黑花,肝風熱。
5.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療感冒咳嗽。
6.《本草綱目》:莧菜與青葙子相近,異質,故治眼功效相近。
莖生葉
來源:來自《神農本草經》。
1.《舒本草綱目》:據圖說,莧菜有六種:紅莧菜、白莧菜、人莧菜、馬莧菜、紫莧菜、五色莧菜。真正入藥的只有人莧菜和白莧菜。按人的莧菜來說,白莧菜大,馬莧菜像馬的牙齒,紅莧菜味道刺鼻。都是有功的。
2.《本草》:人和白莧菜,又叫麩莧菜,又叫胡莧菜,又叫細莧菜,其實是壹體的,只是人小而白。後面霜熟了,又細又黑。紫莧菜莖葉呈紫色,吳人用其染瓜(壹作染爪)。這種莧菜無毒。紅莧菜又名花莧菜,莖葉深紅色。
收獲和儲存:春夏收獲,洗滌,新鮮使用或幹燥。
性味:甜;小寒
歸經:大腸;小腸經
主治:清熱解毒;李彤爾卞主痢疾;第二,行不通;蛇和昆蟲蟄人;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30 ~ 60g或者煮粥。外用:適量,搗爛或煎服。
註意:
1.脾虛便溏者慎用。
2.《求本草》:脾虛易瀉者勿用。羊齒粉。
3.《生活情趣飲食譜》:有腹脹、腹瀉者忌食。
各種話語:
1.陶弘景:莧菜莧菜:可治紅腫。
2.《唐本草》:莧菜:主痢,亦主射砂虱。
3.孟浩:益氣清熱。
4.《本草》:紫莧菜:殺蟲毒。
5.《日華子本草》:通九竅。
6.《本草》:紫莧菜:主氣痢疾。莧菜:主血痢。
7.《滇南本草》:不能治大小便,轉蟲為寒熱,能疏通血管,祛瘀。
8.《本草綱目》:六薺,並益大小腸。治療原發性痢疾和滑胎。
9.《本草補》:莧菜,出血入血,又善走,用馬齒莧生,妙,生時吃,易產。
來源:本經
別名:莧菜(李當之《藥誌》)、香清莧菜(湖南《藥誌》)。
來源:莧菜莖葉。春夏收獲。
化學成分:葉片含維生素C,幼葉含99 ~ 121 mg%,老葉含119 ~ 178 mg%。
性味:甘涼。
①陶弘景:冷力。
②唐代草藥:莧菜:辛,寒。
③日常草藥:味甘、寒、無毒。
(4)“吃喝即將發生”:苦、寒、無毒。
主治:清熱開竅。治紅白痢疾,兩便不行。
①陶弘景:莧菜莧菜:可治紅腫。
②《唐本草》:莧菜:主要負責痢疾、射砂虱。
③孟夢:益氣清熱。
4《本草》:紫莧菜:殺蟲毒。
⑤《日華子本草》:通九竅。
⑥《本草》:紫莧菜:主氣痢疾。莧菜:主血痢。
⑦《滇南本草》:治便秘,化蟲寒熱,疏通血管,祛瘀。
⑧《綱要》:六薺,有益於大小腸。治療原發性痢疾和滑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煮粥或榨汁。外用:煎、洗或搗。
註意:脾虛便溏者慎用。
(1)“求本草”:脾虛易瀉者勿用。羊齒粉。
②生活情趣飲食譜:有浮腫、腹瀉者忌用。
附:
①分娩前後紅白痢的處理:持紫莧菜葉(細銼)壹次,飯將焙三次。先把莧菜葉在水裏炒壹下,取汁給我,用米煮粥,空心吃。(《秦壽養老新書》中的紫莧菜粥)
②兒童緊唇的治療:紅莧菜用果汁沖。(《盛慧芳》)
③漆瘡癢的治療:用莧菜湯沖洗。(概要)
特質識別
莖長80 ~ 150 cm,綠色或紅色,常分枝。葉互生,葉皺縮,展平後菱形橢圓形至披針形,長4 ~ 10厘米,寬2 ~ 7厘米,先端鈍或凹,頂端凸,綠色或紅色、紫色、黃色或綠色,有彩色斑點;葉柄長2-6厘米。斯派克。胞果卵球形長圓形,開裂。輕微的呼吸,淡淡的味道。
化學成分
莖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和棕櫚酸,主要成分為亞油酸。葉子中有蘋果脂、棕櫚酸、二十四烷酸、花生酸、菠菜甾醇和單半乳糖甘油二酯。二半乳糖甘油二酯、三半乳糖甘油二酯、甘油三酯、甾醇、遊離脂肪酸、維生素A (A、C、B)和核黃素(ri-bovlaine)。地上部分含有正構烷烴、正構烷醇、甾醇等。全草揮發油中含有56種化學成分,其中醇類15,酯類5種,醛類13,酮類8種,烴類3種,酸類9種,其他5種。
藥理作用
本品石油醚提取物中的正構烷烴、正構烷醇、16-十壹烷酮、甾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綠色鏈球菌(均為革蘭氏陽性菌)、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均為革蘭氏陰性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其中,16- 31烷酮和甾醇的抗菌作用比正構烷烴更強。葉子混著各種顏色供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