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我們吃的都是海蜇皮和海蜇頭,海蜇的身子去哪了?
壹到炎熱的夏天,總盼著吃點清清爽爽的食物,海蜇無疑就是最好的選擇之壹。
無論是勁脆開胃的老醋蟄頭,還是清涼微甜的涼拌蜇皮,冰冰涼的口感,總讓人欲罷不能。
但是,有沒有發現壹個問題,我們平時吃的都是海蜇皮、海蜇頭,海蜇那巨大的身子去哪兒了呢?
01海蜇和水母到底是什麽關系?
水母,古時稱?魚。
▲pexels
早在春秋時期,相關典籍裏就出現過水母的影子。《越絕書》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吳越人的日常生活與風俗,其中就記載說:“水母目蝦,南人好食之。”
接下來的兩千多年時間,很多的典籍中也都有對水母的記載,認為水母“形如羊胃,無目以蝦為目,沒有內臟,是綠色的水沫凝結而成”。
當然,以今天的知識,我們知道古人對水母存在許多誤解。
▲水母魚。圖/obzhi
水母的身體含水率高達95%,但它有內臟,是實實在在的動物,並非水沫凝結而成;水母也不用小魚小蝦當眼睛,它們圍在水母周圍,只是因為關鍵時刻水母可以充當保護傘。
但古人有壹點沒誤解也沒說錯,那就是水母可以吃並且很好吃。
當然,不是所有的水母都可以食用。我們在水族館裏常常能見到各種色彩斑斕的水母,它們大多數是不能端上餐桌的。
▲缽水母的壹種。圖/Monterey Bay Aquarium
▲西遊記裏唐三藏用的“缽”
全世界大概有250種左右的水母,最多的就是缽水母綱,因為它的頭蓋像倒放的缽,因此得名。
我們吃的海蜇,就是缽水母綱-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屬下的部分種。
所以,海蜇和水母的關系壹下子就明了:海蜇是水母的壹個分支,但並不是所有的水母都是海蜇。
在中國,我們常吃的海蜇壹般有三種:海蜇(沒錯,就叫海蜇)、沙海蜇和黃斑海蜇。
最經典的就是海蜇了。在壹些地方,漁民更喜歡叫它“面蜇”或是“綿蜇”。它的“傘部”非常光滑,口感脆嫩,壹般能長到臉盆大小。
沙海蜇是缽水母綱-旗口水母目-口冠水母科下的生物,它的傘部有很多沙子狀的突起,而且體型巨大,可以長到壹張桌子的大小,要幾個人合力才能把它撈上岸。
沙海蜇的數量遠遠多於“面蜇”,但口感卻沒什麽嚼勁,所以價格也要便宜不少。
黃斑海蜇與海蜇類似,只不過它的傘部表面具有許多短小而尖硬的疣突,並有黃褐色小斑點。
市場上最常見的就是面蜇和沙蜇,黃斑海蜇的經濟價值相對較低,市場占有率也不高。
02海蜇大爆發,能不能撈著吃?
壹到夏天,我們就能看到壹些沿海地區海蜇大爆發的新聞。
尤其是在海濱浴場,海面上飄著密密麻麻的海蜇,想要下海遊泳,還得小心地繞開它。
世界上壹有什麽地方出現小龍蝦、淡水魚爆發,就調侃召喚中國吃貨。那現在,自己家門口出現了那麽多海蜇,吃貨們能不能出把力,直接撈上來就吃了?
講道理,這恐怕不行。
首先,妳沒法判斷,這飄著的海蜇是不是適合食用的品種。
其次,撈海蜇是個體力活,也是個技術活。個頭巨大的沙海蜇,壹兩個人也未必能把它拖上岸。而且,撈上來的海蜇如果不盡快出來,很快就會自溶成壹灘水,白白費力氣。
就算,遇到了可以食用的品種,又是合適的大小,我還是不建議妳自行捕撈。
▲海蜇解剖結構。圖/《海洋無脊椎動物學》
壹方面是海蜇的觸須上盤繞鉤狀的細絲,噴出去可以刺穿並麻醉獵物,然後坐享美食。當然,海蜇也會蜇傷人類,如果不及時就醫,可能存在生命危險。
另壹方面是,海蜇體內本身含有毒素,沿海地區食用鮮海蜇,也會事先用明礬水浸泡,去除毒素的同時,也使海蜇不容易融化。
所以,如果在海邊遇到海蜇,我的建議只有壹個,躲著走。
03我們平時吃的海蜇是怎樣處理的?
既然不能自己撈,那我們吃的海蜇都經過哪些專業處理呢?
▲養殖海蜇。圖/《博物》
我們平時吃得最多的就是海蜇頭、海蜇皮了,它們都是從海蜇的身上分割下來,經過鹽和礬加工而成的。
海蜇撈上岸後,首先要進行分割,捋去會蜇人的海蜇須子。
先把海蜇的口腕部切下來,這壹部分是海蜇的觸足,肉質厚、口感脆,漁民叫它“海蜇爪子”,而到了餐桌上,我們卻叫它海蜇頭。
▲老醋蟄頭
海蜇頭常見的是用來做涼菜,老醋蟄頭是最經典的下酒菜之壹。除此之外,它也可以用來紅燒或是油潑,因為海蜇頭的含水量略低,口感也筋道,再加上它耐冷耐熱的特性,很容易就成為壹道百搭食材。
海蜇上邊的傘形部分,經過腌制,就會成為海蜇皮了。
無論是海蜇頭還是海蜇皮,成為可食用食材之前,都需要經過腌制。
用明礬和鹽腌制海蜇,是中國最傳統的做法,也壹直延續到了今天。
明礬可以讓海蜇體內的蛋白質凝固,並加速脫水。而鹽除了用於脫水以外,還可以防腐。
最經典的做法是“三礬兩鹽”:
1、調制明礬水,浸泡海蜇四至六個小時;
2、海蜇瀝幹水,在腌制池內,鋪壹層海蜇,撒壹層鹽礬混合粉,裝滿後,在最上面撒上鹽和礬“封頂”,腌制壹周左右時間;
3、壹周後,瀝幹海蜇水分,再重復第2步,只不過鹽和明礬的份量要減少,再腌制八至十天,脫去水分,就成為我們餐桌上的海蜇皮和海蜇頭了。
腌制好的海蜇皮切成絲,在流水裏浸泡壹段時間,洗去鹽分和明礬,用來拌涼菜是最好的。
尤其是冬天裏清甜的白菜心,拌上脆爽的海蜇皮,在壹桌子油油膩膩的過年大餐面前,絕對是壹股清流。
海邊的漁民們不會浪費海蜇身上任何壹個能吃的部位,他們將海蜇分割到了極致。
▲海蜇腦子
海蜇的口腕部和傘部中間,有壹塊類似果凍壹樣的東西,漁民們叫它“海蜇腦子”,實際上它含有海蜇的生殖腺,是海蜇身體裏氨基酸最豐富的部位,具有特殊的鮮味。
海蜇腦子難以保存,要現取現吃,離開海邊就難以吃到了。
▲海蜇腦子炒雞蛋
最常見的做法是做湯,洗凈的海蜇腦子倒入沸水中,不壹會兒,就像雞蛋花兒壹樣浮到表面,再撒上小香蔥、小香菜等配料,就可以出鍋了。
海蜇腦子也可以用來炒雞蛋,將它與雞蛋壹起打勻,油熱之後倒入鍋中,蛋液凝固即可關火,不需要再加任何調料,也足夠鮮美。
海蜇身上賣得最貴的部位,是海蜇傘部內側的壹層膜,漁民叫它“海蜇裏子”。它必須趁海蜇新鮮的時候快速撕下,時間長了,就撕不下來了。
▲海蜇裏子
壹個500斤左右的海蜇,最多只能出三四斤海蜇裏子。無論是炒或燉,海蜇裏子吃起來就像是瘦肉,卻有著海洋的鮮味。
白菜心炒海蜇裏子,是膠東半島最常見的做法。當地的兩大特產,膠白與海蜇相遇,清甜脆爽的白菜與鮮美彈牙的海蜇裏子,使這道菜的口味遠遠超過它的顏值。
▲海蜇裏子炒白菜
而對於生活在海邊的人來說,夏天最爽的事情之壹,就是來壹碗新鮮的拌海蜇,它就是獨屬於海邊的涼粉。
▲海蜇涼粉
海蜇用明礬水浸泡,或是在流水中浸泡壹天,去除體內的毒素和苦澀。泡好後的海蜇切成絲,加蒜泥、醋、香菜等調料,拌勻之後,連湯帶水咕嚕咕嚕地喝下去。
冰涼的海蜇伴著白醋和蒜泥的氣息劃過口腔,在炎熱的夏天裏無比清爽。
04海蜇雖好,但不可貪杯
甭管是海蜇皮還是海蜇頭,脆嫩的口感搭配醋的酸爽,在大夏天裏,確實是種享受。
不過,在海蜇的加工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明礬和食鹽,註定了海蜇皮和海蜇頭中的含鋁量和含鹽量都不會低。
鋁攝入過多可能誘發阿爾茨海默病,也會導致骨質疏松等問題;而鹽吃太多,則容易引發心血管及腎臟問題。
明礬這種物質,我們在吃油條的時候常會說到,它的化學名是“十二水硫酸鋁鉀”,可以幫助海蜇脫水及蛋白質凝固。
相關食品安全標準規定,油條中的鋁含量不得超過100毫克/公斤,而海蜇中的鋁含量不得超過500毫克/公斤。
那有沒有辦法降低海蜇中的鋁含量,或者像“無礬油條”壹樣做出“無礬海蜇”?這恐怕很難。
壹是海蜇的處理方法還是傳統的“三礬兩鹽”,如果明礬的量加的不夠,海蜇的口感就不脆了,而且直至今天,仍然沒有找到替代品來取代明礬;
二是在工藝不變的情況下,只是提高安全標準,要麽市面上產品普遍超標,要麽我們吃不到像樣的海蜇。
所以,海蜇註定了是壹種含鋁量很高的食物,從安全角度,壹是不能多吃,二是食用前要經過充分的浸泡、漂洗,盡可能降低它的鋁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