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長江和黃河的地理知識

長江和黃河的地理知識

長度:6370公裏;震源海拔:4700米;平均流量: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裏來源:唐古拉山格拉丹冬峰西南側;註入:東海;中下遊分界點:戶口。

主要支流:漢江又稱漢水,是長江最長的支流。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江、贛江等。

主流峽谷:深度大於寬度的陡坡峽谷。壹種V形山谷。壹般發育在構造運動隆起和谷坡由堅硬巖石組成的地區。當地面擡升速度與下切相協調時,容易形成峽谷。中國的長江三峽,黃河幹流的劉家峽、青銅峽等。,是建設水庫壩址的理想地區。

流域地貌:盆地內高原和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和低地占10.5%。

支流湖泊:我國大部分淡水湖分布在長江中下遊,面積較大的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巢湖。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也是世界第五長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北麓的嶽古宗列盆地,向東蜿蜒,穿越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流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裏,水位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裏(含內流面積4.2萬平方公裏)。根據地質演化史的研究,黃河是壹條相對年輕的河流。早更新世晚期,115000年前,盆地內只有壹些不相連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部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隆起,河流被侵蝕和侵蝕。654.38+0.05萬年的中更新世以後,湖泊和盆地已逐漸連通,形成了黃河水系的雛形。直到654.38+萬年至654.38+萬年前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漸演變成壹條從源頭到河口上下奔流的大河。

由於黃河洪水攜帶大量泥沙,進入下遊平原區後迅速淤積,主流在漫流區遊蕩,人們開始築堤防洪,洪水河道不斷淤積上漲,成為高於兩岸的“地上河”。在壹定條件下會溢出洪水走新路。黃河下遊河流遷移的嚴重程度在世界上是獨壹無二的。據文字記載,黃河曾多次改道。河道變化範圍西起鄭州,北至鄭州。

到達天津,江淮以南,總面積25萬平方公裏。從周定五年(公元前602年)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年間,黃河的遷徙多在今河道以北地區,侵入海河水系,流入渤海。從1128到1855的700多年間,黃河在現河道以南改道振蕩,侵入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改流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

古代黃河中下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合原始人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壤疏松,易於耕種,適宜發展原始農牧業。黃土的特性有利於先民挖洞,共同生活。

早在165438+百萬年前,“藍田人”就生活在黃河流域。流域內還生活繁衍著“大理人”、“丁村人”、“河套人”。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眾多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江南北。這些古代文物不僅數量眾多,種類齊全,而且由遠及近不斷發展,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進程。

早在6000多年前,盆地就開始出現農業活動。大約4000年前,盆地內形成了壹些血族部落,其中顏地和黃帝是最強大的部落。後來黃帝獲得了首領的地位,與其他部落合並,形成了“華夏族”。後人把黃帝視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殿,陜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全世界的華人都把黃河流域視為中華民族的搖籃,稱之為“母親河”、“四恥教”,把黃土地作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開始,在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裏,歷朝在黃河流域建都3000多年。在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中,安陽、Xi、洛陽和開封位於黃河流域及其鄰近地區。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大量甲骨文,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Xi安(含鹹陽),從西周、秦、漢到隋、唐,有13個朝代作為首都,有上千年的歷史,是著名的“八江帝都”。東周遷都洛陽後,東漢、魏朝、隋朝、唐朝、侯亮和後周都在洛陽建都,延續了900多年,有“九朝古都”之稱。開封,位於黃河南岸,古稱汴梁。春秋時期,魏惠王遷都大良,北宋時在此建城約200年。長期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壹直在黃河流域。

黃河中下遊是中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盆地出現了青銅器,商代的青銅冶煉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冶鐵,標誌著生產力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階段。洛陽出土的經過壹系列處理的鐵鍬和鐵斧,表明中國比歐洲國家早2000多年發展出鑄鐵的軟化技術。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都起源於黃河流域。大量的文學經典,從《詩經》到唐詩宋詞,以及大量的文化經典也在這裏產生。北宋以後,全國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但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過程中,黃河流域和黃河下遊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給中華民族留下了非常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的名勝古跡,這是我們民族的驕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