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請簡述中藥性能中“四氣”的定義、所代表的作用及如何概括得到的?

請簡述中藥性能中“四氣”的定義、所代表的作用及如何概括得到的?

四氣是指藥物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為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壹。

四氣從本質而言只有寒熱二性,凡寒涼性藥物,即表示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等作用,凡溫熱藥物,即表示具有溫裏散寒、補火助陽,溫經通絡、回陽救逆作用。

主要有二種學說:其壹為稟受於天說。如李中梓雲:“四時者,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而已。故藥性之溫者,於時為春,所以生萬物者也;藥性之熱者,於時為夏,所以長萬物者也;藥性之涼者,於時為秋,所以肅萬物者也;藥性之寒者,於時為冬,所以殺萬物者也”。

其後,繆仲醇對此作了進壹步的闡發,“凡言微寒者,稟春之氣以生;言大熱者,感長夏之氣以生;言平者,感秋之氣以生,平即涼也;言大寒者,感冬之氣以生。此物之氣,得乎天者也”。認為藥物的四氣稟受於天,是由四時季節氣候的差異而引起的。

其二為入腹知性說。徐大椿雲:“入腹則知其性”。藥性寒溫的確定,是根據藥物作用於人體所產生的不同反應和所獲得的不同療效而概括出來的,它與所治療疾病的性質相對而言,“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素問》)。

大凡能減輕或消除陽熱病證的藥物,其藥性為寒涼;凡能減輕或消除陰寒病證的藥物,其藥性為溫熱。同理,溫熱性質的藥物,主要用於寒性病證;寒涼性質的藥物,主要用於熱性病證。

入腹知性說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臨床實踐為基礎,以機體用藥後的反應為依據來確定藥物的寒溫性質,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擴展資料:

是醫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用五行學說總結歸納而成的。藥物的五味是通過長期的用藥實踐所獲得的療效而確定的。

它不僅是藥物味道的真實反映,也是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內經》認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這是關於五味所代表的藥物作用最早的總結和概括。經後世醫家不斷補充和發展,五味所代表的藥物作用及主治病證日臻完善。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壹般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辛味,故辛味藥多用治外感表證及氣滯血瘀等病證。

②甘味。能補能和能緩,有滋補和中、調和藥性及緩急止痛的作用。壹般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藥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

③酸味。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壹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酸味,故酸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月經過多、白帶不止等病證。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堅,有清泄火熱、泄降逆氣、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壹般清熱瀉火、降氣平喘、止嘔止呃、通利大便、清熱燥濕、祛寒燥濕、瀉火堅陰的藥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氣逆喘咳、嘔吐呃逆、大便秘結、濕熱蘊結、寒濕滯留等病證。

⑤鹹味。能下能軟,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壹般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鹹味,故鹹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瘰癧癭瘤、癥瘕痞塊等病證。鹹味藥多入腎經,有較強的補腎作用,用治腎虛證。還有些鹹味藥走血分,有清熱涼血作用,主治熱入營血的病證。

百度百科-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