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有哪些功效值?麻黃的功效與禁忌
來源:麻黃科,木麻黃,木麻黃和麻黃的幹燥莖和枝。都是野生的。
別名:狗骨,龍沙,卑微相,卑微鹽。
產地:主產於山西、內蒙古、甘肅、新疆、河北等地。
植物形態:木麻黃:草本灌木,高20 ~ 40厘米。必不可少的莖匍匐在土壤中,或微微露出地面。綠色的小枝是鞘狀的,包裹在莖節上。下半部1/3 ~ 2/3,上半部二歧,裂片銳三角形。花單性,雄株通常有3-5個壹體的穗狀花序,罕見單生,雌球果多單生於枝端,雌花兩朵;成熟時,苞片肉質,紅色,裏面有兩個種子。
秋後初霜前采收。太早,嫩莖空,麻黃堿含量少。遇霜變紅,日曬太久變黃。都影響療效。
性狀鑒別:木麻黃:細長圓柱形,部分有褐色木質莖。草本莖分枝少,黃綠色,節間縱脊細,節上有小鱗片,2 ~ 3片,基部管狀。莖脆易斷,橫切面間隔飛出塵埃,呈紅黃色(俗稱玫瑰花心,麻黃的主要成分),微香微苦。
幹枯的莖幹又粗又淡綠色,不時有灰塵飛出,內心滿滿的苦澀。
主要成分:含左旋麻黃堿、偽麻黃堿、揮發油等。
藥理作用:發汗、平喘、利尿。
1,揮汗如雨。它只能在人加熱時增加排汗量,動物實驗也沒有證實本品單獨使用有發汗作用。
2、退熱。麻黃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對正常小鼠有降溫作用。
3、緩解支氣管痙攣。麻黃堿和偽麻黃堿能松弛支氣管平滑肌,作用溫和持久,故能使呼吸通暢,止喘,又稱“宣肺平喘”
4、利尿。偽麻黃堿有明顯的利尿作用。
5.增加壓力。麻黃堿能收縮血管,升高血壓,作用緩慢而持久,可持續數小時。
6、抗病能力。麻黃揮發油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加工:切口,1,生;2、蜜汁系統。
味:辛、苦、溫。
歸經:歸肺經、膀胱經。
功能:發汗、平喘、利尿。生而多汗,蜂蜜多用於緩解呼吸和咳嗽。
主治:感冒、哮喘、咳嗽、水腫。適用於風寒表證而不出汗的人群。
臨床應用:主要用於平喘和治療外感風寒。
1,用於平喘止咳。通常需要杏仁來增強平喘效果。肺熱咳嗽時(如肺炎、急性支氣管炎),必須用石膏等清熱藥物入麻杏石幹湯;肺寒咳嗽時(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應加幹姜、細辛、五味子。為了加強散寒、化痰、止咳的功能,方藥如小青龍湯。
需要註意的是,麻黃雖然有平喘的作用,但連續長期使用後,藥效會大打折扣。所以慢性咳嗽的人壹般不要長期服用,可以間斷使用。麻黃有興奮大腦皮層的作用。如果用量大,往往會引起過度興奮和失眠。應該從小量開始,逐步摸索合適的量。蜜炙麻黃副作用少。
2.用於治療外感感冒(如感冒、早期流感)。冬季最適合外感寒邪、脈緊、頭身肌肉緊張疼痛者。春夏秋的外感風寒也可以,但不適合感冒出汗。所謂“出汗時不要麻黃”,是為了防止出汗過多。麻黃配伍桂枝可發汗散寒,如麻黃湯。
3、用於治療水腫。具有發汗、利尿、消腫的作用。壹般與白術同用。用羌活、防風治療水腫伴表證、感冒;熱的,用石膏。
4、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痛。搭配薏苡仁或白術,發汗祛濕止痛。
註意事項:高血壓患者慎用麻黃,解表時可用紫蘇葉代替;用於風濕關節痛時,可用鹿蹄草代替。
用量:常見用量:1.5 ~ 9g,4.5 ~ 6g比較常見。2.4~4.5g夠弱。體質稍好的人用於發汗平喘時,有時用9 ~ 12g,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痛時,用量可大壹些。
方劑舉例:1、麻黃湯《傷寒論》:麻黃6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水煎。
2、麻杏石幹湯《傷寒論》:麻黃4.5g,杏仁9g,石膏18g(先煎),甘草3g,水煎。
3、小青龍湯《傷寒論》:麻黃6g、桂枝6g、白芍6g、阿莎麗3g、幹姜6g、五味子3g、半夏6g、甘草3g,水煎。
註:主要成分:麻黃堿、偽麻黃堿、揮發油。
附:麻黃根:是草麻黃的幹燥根。呈圓形,有枝(根),外觀紅褐色,木質堅硬,切面淡紅或黃白色,細嫩放射狀紋理不明顯,味微苦。可止汗不出汗,多用於體虛多汗者。
副作用:
不良反應主要有惡心、頭痛、頭暈、胃刺激、腹瀉、焦慮、精神病、腎結石、震顫、口幹、心律不齊或心跳加快、心臟損害、高血壓和易怒;神經性睡眠問題,食欲不振,洗漱,出汗,排尿增多等。,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的風險似乎比先存病癥更多,如心臟病和高血壓;心率紊亂;甲狀腺疾病、低血糖、青光眼;焦慮、青光眼;嗜鉻細胞瘤、糖尿病、腎病或腎結石、精神病或精神病史、前列腺肥大、腦供血不足和癲癇發作、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有這些衛生條件的人應該避免麻黃。對麻黃、麻黃素、偽麻黃素過敏的人也要避免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