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處方卡是打開處方寶庫的“金鑰匙”。

?處方卡是打開處方寶庫的“金鑰匙”。

方證並不排斥臟腑經絡的辨證。相反,它是臟腑經絡辨證的系統化、理論化的結果,但張仲景早已進行了辨證論治的過程,並提供了壹個現成的、準確的辨證論治結果——方證。

經典藥方安全、可靠、簡單、便宜。比如桂枝湯,據考證源於湯藥經典法,時至今日仍歷久彌新。小柴胡湯不僅在國內使用,在國外也有使用,療效肯定。但由於目前很多中醫不會用經方,大方雜方盛行,讓老祖宗留下的寶貝躺著睡,實在可惜。那麽,如何讓經方走向臨床,造福百姓呢?關鍵是重視和掌握方劑,這是打開和挖掘方劑寶庫的“金鑰匙”。

處方成熟完善

相應的方藥和證候,源於仲景。張仲景“苦求古教,博采眾方”寫成的《傷寒論》,保存了大量漢代以前的醫方和用藥經驗,這些寶貴的用藥經驗就是方藥。千百年來被無數醫生臨床驗證。它是臨床用藥的可靠證據,反映了藥物與疾病的必然聯系。在中醫中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和吸引力。程無忌曰:“仲景之黨,為諸黨之最祖。”。

《傷寒論》以方為依據,如桂枝湯證、柴胡湯證,指11,這就是“方證”壹詞的由來。今天的397法,都與病下之證有關,或證含因,因顯機,或因並列,機互顯;如果發現以下證候,就會找到藥方,列出藥物,這裏有261。通脈四逆湯第317條上註明“百病對應於方,故為取之”,可謂“方證對應”之源。

強調方證對應,證以方名為準,方隨證立轉;臨床上重視把握主證。有證就用藥,沒證就去用藥,不管病名。方證作為用藥的適應癥和依據,既不是來自於理論推理,也不是來自於實驗室數據,更不是來自於動物實驗的結果,而是來自於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是我們的祖先用自己的身體嘗試中醫後直接獲得的用藥經驗。

方證是有效證。

方證對應是臨床療效的前提和關鍵。方與證是對應的,兩者是壹體的。除此之外,方藥兼證是必須的,即在辨證準確的前提下,根據方藥兼證服藥,才會有效,減輕服藥後的痛苦。

這種痛苦可能是身體上的痛苦,也可能是精神上的痛苦。後世很多儒家經典對此都有論述。徐陵《金匱要略序》說:“仲景之方猶弩,如其壹。如果它錯過了,它會走得很遠。」

被稱為最高辨證,辨證之尖,並指出祖傳秘方也是壹種辨證。據說:“眾所周知,農村的人經常用家裏的秘方來治療壹種疾病。他們雖然對辨證論治壹竅不通,但對自己秘方的應用(掌握適應癥)確實很有心得,所以往往有經驗。可以說,如果不知道仲景的方子用中醫治病,無疑是睜壹只眼閉壹只眼抓雀,效果可想而知。

簡單實用的方證標準

傳統的辨證方法很多,但辨方辨證的方法更為客觀。因為中醫理論中雖然有很多哲學元素,但是它的臨床藥方是很實用的,最終還是要執行的。只有對方劑的療效進行反證,才能驗證辨證是否正確。沒有具體的藥方,辨證就趨於空泛和籠統,正如清代醫家徐陵在《姬神楚言》中批評的:“取陰陽虛實幾個籠統的詞組,五行生克,以為有溫補之地。」

方證不同於陰陽、五行、正氣、三焦、脾腎陽虛、心肝火等術語和病機解釋。中醫的基礎理論,不過是看得見、看得見、摸得著的證據。陳修園在《長沙方格闊》中指出:“壹般來說,我們應該從醫聖的處方出發,以此為依據。如果我們有這種疾病,我們必須使用這個處方...在桂枝證、麻黃證、柴胡證、承氣證的方藥上,我們明確提出了大目。」

張仲景對用藥適應癥的描述具體生動。比如桂枝甘草湯治療“多汗”,雙手交叉的人擔心緊張,想按。“白虎加人參湯”服用桂枝湯,出汗後,人口幹舌燥,脈沈。支子厚樸湯用於治療傷寒後心煩,飽腹,煩躁不安的人。”,等等。,每張處方的使用適應癥和每種藥物的加減適應癥都有明確的描述。

病人的高矮胖瘦,皮膚的細膩粗糙,肌肉的結實柔軟,腹部是否脹痛,口渴與否,脈搏的起伏,排便是否有益,出汗與否,但想睡覺還是不想躺下,惡寒發熱等。,都是張仲景診治疾病的重要參考指標和構成醫證的重要因素。都是客觀的,具體的,生動的。

但需要註意的是,方證並不排斥臟腑經絡的辨證。相反,它是臟腑經絡辨證的系統化、理論化的結果,但張仲景早已進行了辨證論治的過程,並提供了壹個現成的、準確的辨證論治結果——方證。臨床上為了簡便快捷,省略了臟腑經絡辨證的過程,讓後人不用苦苦思索。

所以根據張仲景對某方特征癥狀的描述,符合者可輕易得來,省去了辨證的過程,貼近臨床,簡單實用,規範。

方劑和證候具有穩定性和可重復性

處方穩定。雖然人類歷史上疾病譜發生過多次變化,過去沒有艾滋病和埃博拉病毒,但現在人體在疾病中的病理反應幾乎沒有變化。

方與證是“人”的整體病理反應狀態,而不是研究引起“疾病”的病原體方證不僅包括現代中醫常用的“證”,還包括西醫公認的“病”,包括癥狀、體質等概念。比如炙甘草湯是心律失常的特效藥,屬於特殊療法;桂枝湯只要脈弱出汗就可以用;四逆散可用於胸痛、肢冷、腹痛患者,故應用廣泛,屬於壹般治療方法。

除此之外,還有理療,這是獨壹無二的。比如黃芪是壹種物理藥,柴胡也是壹種物理藥。鄭方就是鄭方,不可能用上述任何壹個概念來取代它。因此,鄭方幾千年來基本穩定。不管是什麽年齡,什麽病,只要有柴胡桂枝之證,都可以用柴胡桂枝。

方與證就像箭與靶,方是箭,證是靶,瞄準了靶就能達到。只要遵循這個方證對應的原則,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療效經得起反復。張仲景時代如此,21世紀依然如此。徐陵《傷寒論》說:“方之治者,定之,病之變者,不定也。知道壹套療法對千變萬化的疾病不會有很好的效果。”這是事實。

以人為本的方證

方、證針對的是“病者”的反應,而不是臟腑、理化指標的病理變化,符合當前醫學模式向“生理-心理-社會”轉變的趨勢。在張仲景的論述中,有“濕家”、“酒家”、“失家”、“富家”、“尊者”、“瘡家”、“淋家”、“亡者”、“強人”等提法。麻黃湯的“頭痛、發熱、身痛、腰痛、關節痛、惡風、氣短無汗”;黃連阿膠湯的“少陰癥,持續兩三天以上,煩不勝煩,臥不下”;摘要:朱令湯治療“脈浮、發熱、口渴、小便不利”是從患者的狀態來描述的,並概述了不同人的體質特點,以及在處方使用中的可視化和個體化的適應癥。

方證的重點是整個人。不同的人體質特征不同,精神狀態不同,所以有不同的藥方和證候。如果同樣感冒,有的要用柴胡方,有的要用桂枝方,有的要用麻黃方。方證、藥證理論的倡導者黃煌教授常說,西醫是治病的“病”,中醫是治病的“人”。

方證易學易用。

方子不難掌握。清代柯雲伯說:“仲景之道,由平至易;仲景之門,向所有人敞開。《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藥方,言簡意賅,實事求是,沒有壹句空話。只要妳認真研究,反復比較,向老中醫學習,和同事交流,在臨床上反復使用,自然就能達到兩頭在外的地步。

晚清名醫曹先生自學成才,對經方的推崇來源於其大膽的臨床實踐。他在臨床上多次證明自己對經方的運用非常熟練,並多次沈迷其中。在上海期間,“十之八九,用經方者得結果”(《經方引論》),使他在名醫雲集的上海獨樹壹幟。

清代陸九之曾指出:“從《傷寒論》學醫,初難,易也;從後世的分類書開始,如果壹開始很容易,那就很難繼續了。這是事實。另外,“藥不可暈,藥不可暈”,所有的藥物都有壹定的副作用,但只要方證對應,就不會有或很少有副作用,可以從根本上避免日本的“小柴胡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