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酒”的使用
從用詞和用法的不同可以看出,《傷寒論》中所用的酒可以分為酒、清酒、苦酒三種。以上資料中,有兩個問題需要說明:壹、為什麽三承氣湯裏的大黃用酒洗,而調胃承氣湯裏的大黃用清酒洗。二、為什麽當歸四逆湯是水煎,而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姜湯是水煎加清酒。
那麽,《傷寒論》中的“酒”、“清酒”、“苦酒”這三個詞是什麽意思呢?
“酒”就是黃酒。
“酒”指“濁酒”,即現代的“黃酒”。高度白酒,即蒸餾技術釀造的白酒,是明代以後才出現的釀酒技術,漢代的釀酒技術遠沒有達到生產高度白酒的水平。所以李白《百戰酒經》和宋武《水滸傳·十八碗飲》中提到的“酒”,大多是這種酒精度約為15度的“黃酒”,這也是為什麽“黃酒”被直接稱為“酒”,有的則有“清酒”、“白酒”等不同名稱的原因。
黃酒,顧名思義,就是黃酒。但這種說法並不恰當。在古代,酒的過濾技術還不成熟的時候,酒是渾濁的,當時稱為“濁酒”。黃酒的顏色即使現在也是黑紅色的,不能照字面理解。
黃酒是中國漢族的特產,屬於釀造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之壹,原產於中國。大約3000年前,在商周時期,中國人發明了酒曲的雙重發酵法,開始大量釀造黃酒。黃酒以大米、小米、小米為原料,屬於低度釀造酒。
《傷寒論》中用“酒”的地方有三處,即大小承氣湯、抵抗湯中的大黃用“酒”洗。用酒洗大黃和現代大黃用酒(又稱“酒軍”)不是壹個概念。
大黃的主要作用是瀉下、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化瘀通經。通常大黃有三種,即生大黃、酒大黃和大黃炭。酒大黃,俗稱酒軍,取生大黃,用黃酒噴灑拌勻,微悶,用小火煎至顏色加深,取出晾涼備用。黃酒性溫,味辛,能疏通血管,禦寒益氣。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血熱疹、頭痛、頭脹、目赤咽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腫痛等引起的吐血、鼻出血。酒制大黃瀉下力弱,活血效果好,適用於血瘀證。
大黃是用酒洗的,和酒大黃不壹樣。酒大黃的加工方法在後世得到發展。《傷寒論》中,大小承氣湯及抗湯的大黃用酒沖,是早期使用大黃的壹種炮制方法。其目的是增加大黃瀉下攻積、祛瘀通絡的功能,使其發揮更快、更強的通經作用。同時還具有增加水蛭、蚧蟲的活血作用和抗湯的化瘀作用。
清酒是糯米酒上層的清亮部分
中國大部分地區至今還流傳著在家釀糯米酒的習慣。這種酒制成後,放入器皿中,上部略透明薄,就是所謂的清酒。下部濃稠渾濁,顏色潔白不透明,就是所謂的“白酒”,又稱濁酒。現代白酒是無色的,不是白色的,與有色的果酒、黃酒相反。
在廣東部分地區,婦女產後有在糯米酒中加入生雞蛋滋補虛弱的習慣,這大概與炙甘草湯用水和酒混合的方法治療氣虛血虛、心悸氣短的癥狀是壹樣的。
《傷寒論》炙甘草湯用的清酒是糯米酒上層的清酒部分,《金匱要略》栝樓蒜酒湯裏的白酒應該是糯米酒下層的稠酒部分。
酒性溫,清酒只是微溫,微酸微甜,度數較低。炙甘草湯用“清酒”加水煎服,溫補氣血,有助於疏通血脈,甚至還有補虛扶弱的作用。炙甘草湯在補氣血、通陽復脈藥物的基礎上,還利用清酒的溫補作用,行氣活血,補虛扶弱,使氣血得以充實,經絡得以暢通,心神得以滋養,心悸得以止停,脈象得以復脈,故又稱復脈湯。炙甘草湯裏的清酒不是今天的白酒。如果誤認為是今天的白酒,用水和酒混合,心律不齊就難以忍受了。
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姜湯的證型,是在肢體暈厥的基礎上有慢性感冒。從吳茱萸、生姜的藥物來看,是治療胃寒嘔吐的主藥。可以推斷,這裏的慢性感冒指的是胃寒,所以在湯劑中加入清酒,會進壹步增加溫胃養胃的功效。當歸四逆湯不用清酒的原因是當歸四逆湯證胃寒現象不明顯,主要表現為血虛寒凝,四肢冰冷,而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姜湯證胃寒現象更明顯。所以除了加入吳茱萸、生姜暖胃散寒外,還加入清酒煎劑,既增強了它的暖胃力量,又增強了它的血液循環功能。
調胃承氣湯的證候是邪熱在胃腸道。調胃承氣湯的作用是清除胃腸道裏的實熱,承傳胃氣,恢復胃腸道裏虛實的更替,疏通下行功能。調胃承氣湯裏的大黃是用清酒沖的,不是像大小承氣湯那樣用酒沖的。其目的不是為了清除體內過剩,而是為了清除無形的熱量。用清酒沖服,既能增加大黃的瀉下功能,又能保護和滋養胃氣,達到祛熱邪而不傷胃氣的目的。
苦酒是醋。
漢代文獻中多次提到“苦酒”。《人名與飲食釋義》說:“苦酒,純而毒,是苦的。將苦酒視為劣酒是不正確的。首先,《時世明飲食》中提到的“純毒”是指形容口感醇厚重口味,而不是劣質;而“苦味”是醋的特性。第二,《魏奏》中劉芳的“官販苦酒”與民爭利。既然是為了盈利,就不會用劣質產品,否則就拿不到利潤。第三,在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中,同時出現了墨書《苦酒》和墨書《鹽》、《醬》的餐具。很明顯,“苦酒”和“鹽”、“醬”都是調味品,所以毫無疑問,“苦酒”應該是油、鹽、醬、醋等調味品之壹的醋。
《傷寒論》用“苦酒”的地方有兩處。壹個是文章312,“少陰病,喉傷,瘡,不能言,沈默。苦酒湯才是高手。苦酒湯由十四片半夏(洗凈,碎如棗核)和壹片雞肉(去黃,內有苦酒,內有雞蛋殼)組成。以上兩味,內半夏放苦酒,雞蛋殼放刀圈,置火使三者沸騰,歸我。吞咽少;不,再來三劑。苦酒湯的煎煮方法比較特別。以半夏為主藥,苦酒、蛋清為煎藥溶劑,將蛋殼放在刀圈上煎三次。可見它煮得很淡,取其化痰、斂瘡、利咽之功。苦酒也是醋,在這裏主要作用是斂瘡。藥方以苦酒湯命名,可見苦酒在。
還有壹點,在第338條“烏梅用苦酒浸泡壹夜”的加工方法中,北魏賈思勰的《齊·姚敏·左書書》中記載,烏梅用苦酒浸泡制成固體醋,便於儲存和攜帶。烏梅性酸,用苦酒浸泡後後期更酸。烏梅丸是壹種治療暈厥、控制久益的藥物。在苦酒中浸泡後,烏梅的酸味可以平復澀味,收斂腸停久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