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臨床實踐:十則仲景耳鼻咽喉科名方

臨床實踐:十則仲景耳鼻咽喉科名方

張寒仲景撰寫了《傷寒論》,後被後人編纂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他書中所載方藥,組方嚴謹,藥材少,療效特殊,療效顯著。筆者將仲景方治療耳鼻咽喉疾病的運用簡述如下,以引起更多的關註。

1桂枝湯治療過敏性鼻炎

桂枝湯滋養陰陽,調理營衛。它最初用於治療太陽中風綜合癥。臨床應用不限於太陽中風之證,只要病機為camp與健康不和,均可應用。

因營衛不和引起的過敏性鼻炎,其臨床表現為突然反復發作的鼻癢、噴嚏、流涕、鼻塞,常發生在天冷或有風時,或早晨起床時,鼻癢、水樣,局部檢查可見鼻粘膜蒼白水腫,鼻道內有大量水樣分泌物,舌苔薄白,脈浮。桂枝湯可調理營衛,祛邪開竅。

方中桂枝辛溫,溫中衛陽,可解魏奮之邪;白芍味酸、苦、微寒,養津益氣,收斂鼻涕;生姜辛溫,桂枝散寒舒筋;大棗味甘,性平,牡丹用來養津養營;炙甘草味甘,與桂枝、生姜合用,以助衛氣,與芍藥酸合用,以養陰。

各種藥物的配伍起到了調和營衛的作用。在臨床上,為加強脫敏功能,可加入蟬蛻、徐長卿,加入黃芪護氣固表。

麻黃杏仁甘草膏湯可治療肺經邪熱所致的急性喉炎、會厭炎、鼻竇炎。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用於治療肺熱上炎引起的哮喘和咳嗽。可用於祛暑、清肺平喘,取麻黃、杏仁、甘草之和,寒性為石膏的兩倍,除內外實熱。急性喉炎和急性會厭炎的特點是熱郁於肺經,不能泄出,積於咽喉。前者除發熱口渴外,還伴有聲音嘶啞甚至失音。檢查顯示喉黏膜充血腫脹,聲門開閉不正常。後者表現為咽痛和劇烈的吞咽痛。檢查顯示會厭舌充血腫脹。

邪熱侵肺,肺氣不知,郁則失職,導致聲門開合不利,咽喉痛便隨即而來。用麻杏石幹湯清肺熱,含痰者為僵蠶、半夏、天竺黃;充血嚴重者,加山豆根拍打;對於那些劇烈疼痛的人,添加馬博和金鑰匙。頑固性鼻竇炎的辨證分型為肺熱移腦,臨床表現為流涕過多,色濃黃(色淡白者屬虛寒),輕度頭痛(劇痛者屬膽熱移腦),輕度鼻塞(即使清陽不升者)。經檢查發現雙甲充血腫脹,鼻道內有黃色膿樣分泌物,前組竇區壓痛者可用麻黃杏仁甘草膏煎劑,可在方中使用。

在臨床應用中,無論是否有表邪,均可使用,因為方中麻黃仍有解表作用,而石膏仍有辛、透之力。方中麻黃不僅解表,還能引藥入肺,直達病所;而石膏在清肺邪熱時,有“抑火”的作用。本方去除石膏,合脊居方中稱為三拗湯,可用於治療感冒犯肺所致的突發性耳聾。這種耳聾多為感冒繼發,是由於感冒襲肺,神誌不清,沿經絡擾亂耳孔,耳孔受邪所致。

表現為耳中憋氣,如棉絮,或發熱惡風,舌苔薄白,脈浮,音叉試驗傳導性耳聾。三拗湯所謂的“耳聾治肺”法尤其有效,配合咽鼓管吹張法效果更佳。

白虎湯治療急性咽炎、皰疹性口炎、鼻衄屬肺胃積熱證。

白虎湯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組成,具有清熱生津的作用。最初用於治療氣熱上亢的陽明證。

方中膏藥性寒,用於清肺瀉胃;知母味濃,清肺生津;甘草和粳米養胃。

急性咽炎和皰疹性口腔炎的臨床表現為咽部和口腔疼痛、燒灼感、口臭,伴有發熱、口幹喜飲、大便幹結黃、舌紅苔黃、脈數。檢查可見咽部黏膜充血發紅,或口腔內皰疹數量較多,局部充血明顯,提示肺胃熱盛。肺胃熱盛,必然會灼傷津液,所以治療應該是清熱養津。

石膏和知母配伍,正是這個目的。至於鼻出血的患者,表現為大量出血,鮮紅的血,伴有煩躁、口渴、飲酒過量。每次打噴嚏、劇烈咳嗽、哭鬧、用熱水洗臉、咀嚼硬物或劇烈運動時,可再次出血,有便秘、痰少黃赤、舌紅、苔黃。局部檢查可見鼻粘膜幹燥,利茲區粗糙不平。

肺雖開於鼻,但陽明之脈夾鼻,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所以如果出血量大,血色鮮紅,就要從陽明之熱考慮。離石地區血管豐富,粗糙糜爛時會結痂。壹旦幹裂,肯定會出血。

這個時候保濕可以避免出血。選用白虎湯,還可加入生地黃、牡丹皮、赤芍,清熱涼血;還可加入白茅根、側柏葉涼血止血;便秘者,宜加黃、瓜蔞,清腸清熱。

調胃承氣湯用於治療所有需要發作耳鼻咽喉科急癥的患者。

調胃承氣湯最初是用來治療陽明腑的,可以治療大黃的苦寒,芒硝的鹹寒,炙熱的火,甘草的甘。

凡有發熱口渴、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沈實等需要發作的急性耳鼻咽喉科疾病,亦可使用本方,尤其適用於急性化膿性疾病,如化膿性扁桃體炎、扁桃體周圍膿腫、急性鼻竇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等。,能從下解表邪熱。

仲景原方以酒沖大黃,酒沖大黃瀉力弱。筆者將其改為生大黃,增加其通便力,效果顯著。

5橘梗湯治百病喉。

橘梗湯是喉科最著名的常用方劑,由桔梗和甘草組成。

桔梗味辛,入肺經,去焦,善“開肺氣之結,宣心氣之郁”,為多藥之舟;甘草味甘,入十二經脈,既能補虛益氣,又能“疏通經絡,益血氣”,以泄肺中之潛火。

本方是治療咽喉疾病的基本方藥,有許多方藥是以證候的味道衍生出來的。除張露宇加山豆根、玄參,顧世成加天冬、麥冬外,仍稱橘梗湯,桑白皮、地骨皮嚴格用加為薤白散,劉和建加訶子清飲湯,李東垣加此方為補中益氣湯治療瘡頜腫痛。

橘梗湯治療的咽喉疾病主要是咽痛、咽幹或咳嗽。處方中桔梗的用量不宜大,壹般以6g為宜,因為桔梗可刺激咽喉,引起惡心嘔吐,臨床應註意。

五苓散用於治療水瀦留引起的耳鳴、鼻竇炎和美尼爾氏綜合征。

五苓散,原是為膀胱飲水而設計的,主要用於治療太陽蓄水,影響膀胱氣化功能,停止飲水的綜合征。

豬苓、茯苓、澤瀉利水導下;白術健脾燥濕;桂枝溫陽化氣,活血化淤。

目前五苓散是排內外水的第壹劑。壹般耳鼻喉科疾病表現為耳鼻積水,水溢於肌間,可適用於需要幫助脾扶火滲濕者。

臨床應用不壹定既有外邪,如急慢性非化膿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實熱癥狀已消失,膿性分泌物多;鼻竇炎伴持續性頭痛,鼻多色白,輕度鼻塞,嗅覺遲鈍;水泛,眩暈(又稱水眩)滯於耳中。

還有:眩暈的治療必須重用澤瀉,意思是仲景用澤瀉湯治療痰濁眩暈。

真武湯治療陽虛水泛所致的過敏性鼻炎、美尼爾氏綜合征。

真武湯溫陽利濕,主要用於脾腎陽虛、水濕內蘊、小便不利者。方中附子辛熱,溫腎助陽,以溫補脾土;茯苓、白術健脾利水滲濕;生姜有助於附子溫陽散寒,尤其是芍藥酸,能瀉肝瀝水。

腎陽不足型過敏性鼻炎是由於腎陽不足,肺失溫,鼻內註射冷水,流涕。美尼爾氏綜合征是因為脾腎陽虛,不能溫化水利濕,冷水停在裏面,漫過耳朵就頭暈。二者的病機與真武湯治療的疾病相壹致。對於過敏性鼻炎,此方中加入蟬蛻、徐長卿和防風,以溫暖脾腎,去除冷水,並停止打噴嚏和澀鼻。

美尼爾氏綜合征用於溫補脾腎、祛冷水、止眩暈,如頻繁嘔吐加吳茱萸、陳皮、半夏;耳鳴嚴重者加磁石、五味子;肝風者加天麻、鉤藤。

8射幹麻黃湯治療喉源性咳嗽。

表現為喉癢,繼之以咳嗽,短促而沈悶的咳嗽,有時越咳越癢,止不住,這是由於病源動物困於肺經,久而難泄。這個時候,宣傳是唯壹的辦法,但是普通的宣傳當然是力所不及的,必須開出強有力的藥方,去打擊頑固,掃清道路。

最適合的湯劑是射幹麻黃湯:以射幹清熱解毒化痰散結;麻黃宣肺平喘;紫菀、半夏、款冬花可降氣化痰;阿莎麗、生姜散寒、利水;麻黃、阿莎麗、生姜散發邪氣;射幹、紫菀、款冬花、半夏降逆,* * *起祛邪止咳的作用。

九顆棗丸治療頑固性鼻塞

顆粒大棗丸專門用於治療慢性鼻炎伴鼻塞。藥方雖然是兩味,但是很厲害,很有效。這種慢性鼻炎的鼻塞是由於肺氣淤血,氣血不暢引起的。臨床上可以看到患者鼻塞持續時間較長,檢查顯示頜下腺腫脹,黏膜暗紅,所以用痰液清肺通竅。主藥麻刺,入肺瀉氣,主肺納氣。畢竟痱子是壹種很厲害的藥。雖然與大棗配伍緩解藥性,但不宜長期使用,尤其是體質較弱的人。

10桂枝茯苓丸治療血瘀型聲帶息肉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匱要略》。原方用於治療婦女腹部腫塊積聚綜合征。現以其活血化瘀的功效作為聲帶息肉的分散劑,療效滿意。這個方子是祛瘀消癥的緩效劑。處方中用桃仁、牡丹皮活血化瘀;配伍等量白芍養血補血;加入桂枝,既能溫血管助桃仁,又能得芍藥調和氣血;配合茯苓的光透性,能促進水和津液的循環,促進血液的循環,具有祛濕化瘀的作用。綜合看全方,是祛瘀生新,調和氣血的藥劑。

聲帶息肉是有形的東西,是敗血癥、淤血、停滯在膜內引起的。患者聲音嘶啞,多年治愈後聲帶息肉呈紫色,有蒂。治療應該是活血化瘀。桂枝茯苓丸緩慢有效,祛邪保正。

壹、經驗腹瀉法的六大要領

1,先調中焦。

也就是說,胃氣是基礎,需要食欲。如果皮毛油膩,用溫膽湯。昨天講了溫膽湯的四大主藥:竹茹、枳殼、茯苓、陳皮。還有四種藥不用。半夏能化痰,太燥。生姜能祛痰,太幹;甘草和大棗很油膩,對痰不好。還有配伍:與石菖蒲、郁金配伍;配伍連翹、公英;配伍木香、砂仁健脾;開胃焦三鮮,生內金。這是壹個基本的胃氣為主,首先調整中間的重點。

2,給邪惡壹條出路。

必須給真正的邪惡壹個出路,讓邪惡從體內消除。也就是說,有四條出路:

(1)汗出。汗水,來自肌肉表面。比如防風、桔梗、蟬蛻、透表發汗。當然,妳應該避免出汗。出汗多了,會對陽氣和胃氣感到難過。

(2)通過潤腸通便從大便中排出。使用瓜蔞、決明子、菊花和當歸。但切忌帥,以防受傷。

(3)光滲透利尿。主要采用車前草、澤瀉、澤蘭、石韋、薏苡仁、冬瓜子。

(4)靠涼血出營。生地黃、牡丹皮、赤芍、梔子主要是用來給邪氣壹條出路。四種出路中,最安全最幹凈的出路就是利尿,而且不會傷害到妳。

3、疏通適宜。

瀉法壹定是疏通,疏通的方式有四種。

(1)穿透。選用川芎和石菖蒲。

(2)理氣疏通。使用柴胡和郁金。

(3)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用紫莖澤蘭和王六補。

(4)使用文同。用桂枝和胡椒。

4、重視反左。

因為祛邪氣的藥藥性強,偏邪,往往能祛邪氣,但往往會帶來副作用。為了防止跑偏和糾正副作用,應該使用反輔助。反輔助有兩種。

(1)第壹個是冷的反輔助。用溫藥時,怕過猶不及,所以選擇寒反佐,加壹兩公英、連翹、梔子、黃柏、白花蛇舌草。

(2)熱反作用。用感冒藥的時候,怕太涼傷身體,就吃熱的抗佐劑。還可加入肉桂、山姜、烏藥、淫羊藿和鹿角霜。

5、註意報價。

攻邪通絡是提高藥物療效的關鍵。

通經藥分為兩類;

(1)的壹部分是分類引用和分類引用。上部用少量升麻、桑枝、葛根、柴胡、莪術;川牛膝、木瓜、獨活、車前草在下部的重量,如果不引入經期藥物而加入,會有很不壹樣的療效。

(2)辨別臟經絡。

a、將遠誌和琥珀炒熟。琥珀是催經安神的良藥,但現在用的是琥珀粉。琥珀粉不溶於水。如果要吃琥珀粉,就要用蜂蜜代替水,然後裝在膠囊裏吞下去。

b、砂仁、幹姜入脾。

c、陳皮、桑白皮用在肺裏。

薄荷和川楝子用於肝臟。

E.黃柏和補骨脂用於腎。

6、疾病會停止。

中間的病壹定要停,不能經常吃,也不能長期吃,特別是要努力預防。像半夏、厚樸的燥;附子、肉桂之熱;龍膽草和白頭翁的寒性;昆蟲藥物的毒性;大家要註意,病停了,不能長期服用。

二是扶正祛邪法運用靈活。

靈活運用的原則是:先祛邪後扶正,祛邪時防止其傷正,扶正時防止其愛惡。

“氣虛常伴停水”

“血虛常伴血瘀熱”

“陰虛常伴有痰濕”

“陽虛常伴寒凝”

扶正祛邪是臨床上最矛盾也最被忽視的規律,臨床上最常見的是虛實夾雜。我該怎麽辦?掌握壹個原理,就是先除惡後強身,除惡時不傷正;在強身健體的時候,要防止它愛上邪惡。比如妳治療冠心病心絞痛,他的心絞痛也很厲害,在於抑郁悶;兩個,壹個心慌氣短腰酸背痛。乍壹看舌苔油膩,脈沈細,自相矛盾。既有痰濁,也有氣虛腎虛。如果這是矛盾的,過剩和不足是混合的。我們做什麽呢第壹,祛邪,除痰濁,用溫膽湯、二陳湯除痰濁。但是在化痰的過程中,妳不能加入半夏、厚樸來祛痰化濁。燥,影響其正氣。只有痰出了,才能用補氣、健脾、調腎的藥。比如香砂六君子湯,杞菊地黃湯,然後扶正。但此時不能用油膩的藥物,如熟地黃、麥冬、玉竹等。用了之後會誘發邪氣,痰又上來,這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矛盾療法。昨天我問了三個問題,都涉及到這個問題。要下定決心不拖後腿,就是祛邪強身,這樣才有效果。妳要辟邪強身,肯定是要失敗的。這是我幾十年的經驗。原來我舍不得啊,說病人這麽空痰?這和妳的思維是壹樣的,就是祛痰藥對強身健體有用,結果舌苔更油膩,效果不好。最後總結壹下:要堅定,不要三心二意,單祛痰,單扶正。這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矛盾處理。

第三,註意升濁降濁。

要註意升清降濁。根據中醫的升降理論,要升清降濁。升降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升降失調也是人體疾病的重要病機。脾以清為主,胃以濁為主。清則能運,濁則能收。所以所有的病都要先調整。盛青用什麽藥?黃芪、各種人參、白術、仙鶴草、升麻、柴胡、桔梗、蟬蛻、葛根和川芎。這十種藥我反復給妳講。不要把十種藥都用在壹升裏,妳就沒地方了。可以來回換壹兩種藥。降濁藥有八種:紫蘇、杏仁、陳皮、竹茹、赭石、磁石、珍珠母、旋覆花。這個處理手法巧妙地搭配了壹個很重要的,就是升清降濁。我剛才說了,高血壓患者很有癥狀,證候也很準。比如痰瘀同治,或者調腎,就要加壹個清化降濁的藥。比如痰瘀同治,妳加壹個柴胡,妳加壹個珍珠母,養清降濁,他的療效就不壹樣;糖尿病患者,剛才那位同事,我主要是針對糖尿病給妳補氣。妳回去好好想想。這時候妳加藥物清化降濁。葛根或者仙鶴草用來清濁,杏仁用來降濁。降血糖效果不壹樣。所以辯證法很對癥,治療很有技巧。如果加上升清降濁,療效會明顯增加。

第四,肝脾被虐控。

註意肝脾、肝脾、木土的關系,這也是臨床配型的壹個關鍵。木克土往往會導致肝胃不和。剛才說了用四逆散。壹肝氣壹脾胃是臨床所有疾病的根本和重要病機。我說過,《內經》說百病皆生於氣,對嗎?李東垣說,脾胃是百病之源。所以把握好肝脾木土的關系。主要用柴胡、枳殼、白芍、黃連、川芎、赭石、萊菔子。我給妳壹個四逆散的改裝,不是原來的四逆散。為了提高療效,還添加了許多其他藥物。另壹方面,木克土就是脾胃不和,要用逍遙散。肝為氣,脾為虛。白術、茯苓、當歸、疏肝白芍、疏肝柴胡、通經薄荷組成逍遙散。我也為妳增加和減少了變化。我反復說過,妳的藥方壹定不能背,原方不能管。因為方子和古方不壹樣,時代變了很多。如果把藥方背下來,肯定會影響療效。妳必須掌握它的意思,對嗎?比如逍遙散和四逆散,四逆散的方義是疏肝和胃,逍遙散是疏肝健脾。掌握這個原理,靈活加減,配合西醫的藥理,會大大提高療效。這是壹個巧妙的搭配,不要拘泥於此。

第五,祛風不忘胃。

另壹位中醫說,風是百病之長,任何事物都離不開風。當然,風有外風和內風之分,不管外風和內風,巧妙搭配的壹個辦法就是和胃和諧。當然,古人還有養血祛風,平肝熄風,都不如和胃。怎麽和胃調和?風好多變,就是別忘了加胃藥,二陳湯,木香,砂仁,和胃!經常遇到蕁麻疹,非常難治療,反復發作。外科醫生只知道血和休息。我用什麽?通過和胃來治療它的藥方是什麽?我在這裏並不保守。明天再講壹般治療。什麽藥?萊菔子、葶藶子、地膚子、蛇床子、石菖蒲、郁金、大黃、牡丹皮、赤芍、茯苓、陳皮、丹參和紫草。這樣對蕁麻疹的療效比單純的養血熄風要好,壹般不會復發。蕁麻疹不應該吃護發產品,可以吃這個方子,治愈後壹般不會復發。看這個食譜,大部分都是和胃的。萊菔子、茯苓、陳皮、石菖蒲和郁金都是和胃藥。此外,另壹方面,當表證顯現時,使用解表和胃的藥物,如茯苓、陳皮和姜半夏。內風息風時,還加和胃藥,用木香、砂仁、炒蒼術。這樣驅風的效果就大了,效果也就好了。這是我講的真正的藥方,妳基本上是抄下來的。

6.心腎對立統壹。

心腎對立統壹,是巧配中的巧招。心主火,腎主水,心陽下降才能滋潤腎水,腎水滋潤才能平復心火。所以在臨床各種疾病中,要想到心腎不交,走心腎相通之路。交泰丸要加。黃連10g,肉桂3g,3: 1,這也是協同增效的巧妙搭配。

七、治療要活。

外感疾病有四種治療方法。

治療內傷有兩種方法。

最後給大家總結壹下。今天講了壹天巧治,就是治療需要活,怎麽活?外感疾病有四種生活方式。

(1)風寒、辛溫解表,用荊防敗毒散;風熱、辛涼解表,用桑菊飲、銀翹散。這是活著的第壹原則。

(2)註意表。川芎、桔梗、蟬蛻、桑白皮、蘆根要辯證選用。辛涼解表,辛溫解表,需加壹兩藥,以提高療效。註意看穿桌子。

(3)註重利潤分成,即利尿潤腸。主要加車前草、紫莖澤蘭利尿;決明子和瓜蔞潤腸。

(4)第四種活法要強調扶正。應加入生黃芪、白扁豆和仙鶴草。

所以,我給妳總結了壹下。中醫治療無非是壹種外感病和壹種內傷雜病。以上是外感病的四大關鍵,活下去就有效了。這是第壹部分。外感疾病需要活著,我給妳總結了壹下。中醫內科學區分外感和內傷,外感就是這麽簡單。

治療內傷有兩種方法。

(1)就第壹虛證而言,健脾優於補腎,用杞菊地黃湯。主要有七味藥:白菊花、枸杞、地黃、黃精、杜仲、桑芪生、蛇床子。這是假證。

(2)痰瘀同治,以溫膽湯為主方。竹茹、枳殼、茯苓、陳皮、石菖蒲、郁金、萊菔子和丹參。丹參要用30g。

中醫很神秘,學中醫很難。這兩天我給妳簡化壹下。內傷的虛證和實證有什麽區別?以舌頭為準。但是當妳看到壹種疾病時,妳不必知道它。苔膩治痰瘀,苔薄調腎。簡化了,很簡單。對於外感疾病,妳要區分風寒和風熱,用它透表、分利、扶正。我太深情了,我把很多家傳秘方簡化到了這個地步!妳記住這壹步,然後配合西醫的藥理。妳的病人在臨床上差不多70-80%會有效,但也不是完美的。我壹直在行醫,還是經常遇到困難!對嗎?這種方法是無效的。當療效達到70-80%的時候,妳就有信心了,中藥就好拿了,也就不神秘了。

(壹)對待上帝的基本公式

四神:百會、神庭、本身、四神聰、神門。

功能:益氣升陽,清熱瀉火,安神定誌。

適應癥:所有情誌類疾病。

按:此方有四個帶“神”字的穴位,故稱“四神方”,是治療情誌病的主方,其目的是使人體“藏神於內,順真氣,安疾病”。

(2)解郁安神法

四關:合谷、太沖。

功能:安神、疏肝、解郁;平肝潛陽,清熱瀉火;鎮驚祛風,開導醒神;搜風調痹,通絡活絡。

主治:失眠、焦慮、胸悶氣短;肝陽頭痛、牙痛、頭暈、目赤腫痛、耳鳴耳聾、脅痛、帶狀皰疹疼痛;驚風、中風昏迷、癲癇病、癲狂、癲癇、臟躁;風寒濕痹、肢體麻木、攣縮等。

按:“四芳官”是廣大針灸師常用的針灸處方之壹。古今醫書多有記載。“四芳官”之名最早見於《靈樞九針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於四芳官,四芳官主要治療五臟。五臟有疾,則應取十二原”。《針灸大成》說:“四關四穴,即二合谷、二太沖穴也”。《表友賦》說:“絞殺不通,八害送走,寒濕疼痛,只開四級。”

《經絡腧穴綱要》說:“合谷、大沖為四關”。《腧穴學概論》說:“四通治寒濕痹”。《針灸外感腧穴圖冊》上說:“四經主要用於治療寒顫、四肢麻木,能起到鎮靜作用”。根據臨床經驗,周老認為“四關方”不僅能治療痹證,還可用於安神止痛。

(3)補益安神

五臟六腑:舒菲、心俞、舒歌、肝俞、脾俞、腎俞。

功能:補益五臟,調理氣血,安神,通經活絡。

主治:心悸氣短、腰酸乏力、失眠健忘、食欲不振、面色晦暗、月經不調、中風後遺癥及各種疲勞損傷。

按壓:北俞穴是臟腑精氣匯聚之處,既能反映臟腑功能狀態,又能調節臟腑之氣,改善臟腑失調;而且肺、心、肝、脾、腎五臟有補五臟之虛,益氣生血之功,使氣血充盈平和。如果五臟功能失調,氣血不足就會導致神誌不清。所以針灸調理五臟,可以起到安神的作用。

舒歌作為血液的交匯點,具有調節氣血、通絡活絡的作用。當它與五臟俞配伍時,稱為“五臟俞加蛤蚧”,既能加強五臟的行氣功能,又能使氣血和經絡運行,從而達到滋養五臟、調理氣血、安神通絡的目的。

“五臟俞加舒歌”是王樂亭教授“中風十三治”之壹,主要針對中風後身體虛弱、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的患者。在臨床工作中,周老不斷擴大本方的應用範圍,尤其適用於勞損、抑郁失眠、健忘乏力、心悸氣短、月經量少者。因此,在周老的治神法中,五臟俞加被列為補益安神之法。

(四)重鎮安神法

督脈上的十三個穴位:百會、風府、大椎、道、、至陽、縮筋、中脊、懸樞、命門、遙陽關、長強。

功能:安撫重鎮神經,強健腰部和脊柱;通經活絡,解痙祛風。

適應癥:情誌病、癲癇、躁狂癥、癲癇、煩躁不安、失眠、兒童多動癥和抽動障礙、自閉癥、腰痛、下肢癱瘓、急性頸背、強直、震顫。

按:督脈為腎,督脈為陽,可補陽益氣,強腰壯脊;督脈上行風府,入腦。腎主骨生髓,腦聚於腦則為腦髓。大腦是髓海,也是“元神之府”,所以補中督也有健腦、益智、安神的作用。

針灸具有雙重功能,既有益又致病。所以,瀉督脈可以清熱瀉火,疏通經絡之氣,使邪出,從而醒神解痙,祛風通絡。

所謂“重鎮”,是指對邪氣盛而正氣尚未衰的重癥患者的治療方法,包括針刺手法更重、針更粗、針更深。如中風偏癱患者,常用於久病後正氣猶存,四肢急促的患者。痰火壅盛、易怒的抽動穢語綜合征、多動癥患兒;也常用於治療狂躁急躁的頑固性失眠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