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浙江衢州好嗎?

浙江衢州好嗎?

浙江衢州是很好的壹個地方,素有“浙江小西藏”之稱,與人們心中溫婉的浙江印象很是不同。

衢州,位於浙、閩、贛、皖交界處,是真正的“四省通衢、五路總頭”。

衢州,南接福建南平,西連江西上饒、景德鎮,北鄰安徽黃山,東與省內金華、麗水、杭州三市相交。

不同於浙江的其他城市,衢州沒有面朝大海,也不在滬杭經濟圈的核心地帶,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卻偏要靠才華,低調得可怕——許多人可能至今“衢州徐州傻傻分不清楚”。

她的存在,就是實力打破人們對於浙江,或者壹切有關地域的刻板印象。

衢州只有自然風光?Naive!

提及衢州,許多人腦海中都是壹副詩意山水的模樣。

江郎山、仙霞古道、天脊龍門、三衢石林、龍遊石窟、藥王山景區、錢江源森林公園……衢州山水秀麗,洋溢著都市人無限向往的野趣。

然而,衢州可不是光拼顏值的網紅,更像有著深厚底蘊的大家閨秀。“兩子文化”(“孔子文化”和“棋子文化”)在此交匯,潤城細無聲。

除卻鼎鼎大名的曲阜孔廟,中國另壹座著名孔廟正位於衢州。孔氏大宗,世屬鄒魯。靖康之難,大宗南來,宋金對峙,孔裔始分南北兩宗。”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高宗趙構南渡建都於臨安。

孔子的第48代裔孫、第三代衍聖公孔端友,負著孔子及其夫人的楷木像,從山東曲阜南遷至衢州,建立孔氏家廟,素稱南宗。衢州也被孔氏稱為“第二聖地”。

古田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山上林木蔥蘢,遮天蓋日,天然次生林發育完好,有“浙西興安嶺”之稱。圖/視覺中國作為全國僅存的兩個孔氏家廟之壹,歷經三遷三建,現在的衢州孔廟坐落於衢州市中心的新橋街上,與孔子文化公園(府山公園)中國儒學館、衢州市博物館串連成線,畫出了衢州儒學文化的核心圈。

儒家文化熏陶著衢州,古舍書院則遍布全城,耕讀傳家的文化血脈得以世代流傳。江郎山下的清漾村,是江南毛氏發祥地,也是國學大師毛子水的老家。歷史上曾出過8位尚書、83個進士,是壹個名副其實的“進士村”。

而想要壹探“棋子文化”,則就不能錯過“圍棋聖地”——爛柯山。圍棋源於中國,而圍棋之根則在爛柯山。

據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註》中雲:晉時有壹叫王質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見二童子下圍棋,便坐於壹旁觀看。

壹局未終,童子對他說,妳的斧柄爛了。王樵回到村裏才知已過了數十年。後人便把石室山稱為爛柯山,並把爛柯作為圍棋的別稱。

2006年起,這裏每兩年就會舉辦壹次“衢州·爛柯杯中國圍棋冠軍賽”,各路圍棋高手雲集爛柯腳下,在此壹比高低,譜下壹張張不斷更新的“爛柯圖”。

圖為丁觀鵬爛柯仙跡圖。圖/雅昌拍賣除了“兩子文化”的地標建築,衢州人早已將家鄉的歷史文化,融入進壹呼壹吸,化作了日常生活的壹部分。

千百年來生活於此的衢州人,更是用智慧、匠心與汗水,讓家鄉成為盛產根雕、開化紙、江山西硯等名物的“中國特產之鄉”龍遊商幫,更是以海納百川的胸襟聞名天下。

站立在北門街,靈動清新的徽派建築,青石板路的老街,馱載著舊時風物與古老傳說,款款而來。老衢州人泡壺茶,邊搓麻將,邊聊家常,與老街壹樣——平和而生動,自在而有序。

步行至南端十字路口,便可見《聊齋誌異》中的鐘樓,“衢州三怪”之壹獨角鬼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蒲松齡在《聊齋誌異》中寫道:“張握仲從戎衢州,言:‘衢州夜靜時,人莫敢獨行。鐘樓上有鬼,頭上壹角,相貌獰惡,聞人行聲即下。人駭而奔,鬼亦遂去。然見之輒病,且多死者。’”步上鐘樓,衢州老城的風貌盡收眼底。向北俯視是悠悠古韻的北門古街,向西眺望則是衢州地域歷史文脈的象征——水亭門城樓。

作為衢州保留最完整、最能體現古城風貌的網紅街區,水亭門古街區至今保存著三街七巷,廟宇、宗祠、會館、城樓、古跡、成片的傳統民居,以及新興的創意餐廳與店鋪散布其中,傳統與時尚並存,是壹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先有天王塔,後有衢州城”。壹走近水亭門入口處的天王塔,整個街區都能聽到塔上的銅鈴隨風作響,牽掛著衢州人的鄉愁。

除此之外,天後宮、趙抃祠、達源號錢莊、周宣靈王廟、細菌戰投放點,以及古老的城墻……各個時期和類型的遺跡宛如歷史的不同斷面,小心翼翼地鑲嵌在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拼湊出壹幅關於衢州的文化地圖。

溫州話最難懂?Naive!

如果說衢州總讓人感到絲絲神秘,那應該是源於她的方言濾鏡。

作為四省通衢,衢州地理位置特殊、歷史上經歷過戰爭、屯兵、移民,因此方言受到北部吳語、皖南徽語、江西贛語、閩北方言的建州語等影響,非常復雜多樣。

不僅有俗稱“城裏腔”的衢州市區話、屬吳語金衢片的柯城區、衢江區、龍遊話,而且還有方言屬於吳語上麗片的開化縣、常山縣、江山市。

其中各地又有細分——柯城分為市區和城郊;衢縣分大南鄉、小南鄉、西鄉、北鄉等;龍遊也分縣城、南鄉和北鄉等。在衢江區高家鎮說衢州話,上方鎮講龍遊話;衢州市區小南門村江山移民多,年長者也通講江山話;開化華埠鎮由於非本地人多,故通用華埠官話。

其中,有壹種方言的難懂程度,較溫州話而言,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那就是衢州的——江山話。素有“浙西南鎖鑰”之稱的文化飛地——江山廿八都,不僅建築風格多樣,方言數量更是出類拔萃,僅鎮內就有14種方言。

常年高頻亮相“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的江山話,詞匯豐富,表現力極強,在語音、語詞、語法等方面保留著大量的中古漢語。

“聽江山人說江山話就像聽天書”,且不論純正的江山話讓外來者感到自己走錯星球,就是普通話裏摻入點江山口音,也常讓人聽得雲裏霧裏。

方言難懂,雖會影響與外部溝通,卻特別便於內部交流”,加強向心力。正因如此,江山話在風雲詭譎的年代,成為了軍統密語的同時,也助戴笠成了“特工王”。

在當時的軍統局機要處,江山話成為了首要的工作語言。畢竟,壹句“把他殺掉”,江山話就有四種說法——“幫呃卷叨”、“幫呃蔑叨”、“幫呃裹叨”、“幫呃略叨”。

江山市保安鄉,離福建省的浦城縣不過幾十公裏。外表看不過是壹座粉墻黛瓦的普通民宅,如沒有整修後設立的標識,實在讓人難以同權勢曾顯赫壹時的戴笠聯系在壹起。

故居裏機關重重,可藏暗器,設伏兵,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呈螺旋狀的逃亡秘道——設在壁櫃、布幔之後,不易察覺,僅容壹人側身而過。

浙江人不吃辣?Naive!

在大家的印象中,浙江人不吃辣。不過,衢州人可是個例外——“辣、麻、鹹”是衢州人的最愛,也是衢州菜的風味所在。在衢州,除了家家常備辣椒醬,連以清淡為主的日料也不得不改良——“特調辣油炒烏冬面”,想想就火辣。

“兔頭吃腦,鴨頭吮骨,鴨掌吃皮”。在衢州,幾乎家家都在賣“三頭壹掌”(兔頭、鴨頭、魚頭、鴨掌),各家又自有獨到秘方。用辣椒、姜、蒜、桂皮、杞子、中藥等輔料燒制的“三頭壹掌”,色香味俱全,是衢州夜宵排擋的實力擔當。

沒有壹只兔兔能活著跳出衢州。

衢州“三頭”中,面市最早的是兔頭,名氣最大的也是兔頭。地道的衢州人看見兔頭就兩眼發光——吮吸完兔頭上紅亮的辣油後,用筷子掰下兩邊煮得軟爛的腮幫子肉,直往嘴裏送。火辣辣的滋味從舌尖竄至喉嚨,在唇齒之間留下絲絲酥麻,讓人上癮。

至於鴨頭和鴨掌,則大多燉得綿軟酥爛,非常入味。剛吃前兩口覺得還行,等到半只鴨頭啃完了,辣的後勁才慢慢上來,用力吮壹口,有時還能吸出兩顆花椒。而鴨掌湯,拌壹點炒粉幹,再加壹勺辣椒,地道的衢州味道。

另外不得不提的美食,則是衢州烤餅。

壹座衢州城,半城烤餅香。在衢州,吃烤餅絕不是早餐的特權,不少衢州人都把它列為夜宵裏把酒話家常的下酒菜。連女神周迅,早在20多年前接受家鄉電視臺采訪,就提到——“我就特別想我們家鄉的那個小蔥餅”。這種在衢州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小吃,價廉物美,制作時亦不乏講究。

只見烤餅師傅掐起壹小塊面團,揉捏兩下,在搟面杖下飛轉會兒,就變成了薄薄的壹片面皮。隨後,壹大勺餡放到面皮上,倒扣進放蔥的盆中。

再統壹收口扁,撒上壹把香噴噴的芝麻,繼而在餅表面塗壹層水,再將它壓成薄餅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手速,挨個將餅粘在烤爐的高溫內壁上。大約過兩三分鐘,爐內的小烤餅就會慢慢變得焦黃,伴著“滋——”壹聲,油花四濺,烤餅出爐了。

輕輕咬上壹口,薄脆焦香的面皮與細膩的肉餡、提鮮的蔥花,以及芝麻、榨菜、梅幹菜香混合在壹起,恰到好處的肥肉油汁從面餅滲透而出、流淌在舌尖,香而不膩,外酥裏嫩,辣而爽口。

烤餅雖也有辣、微辣和不辣的口味之分,但對於嗜辣的衢州人而言——辣,才是烤餅的靈魂。當然,衢州的美食絕不止步於此。連綿起伏的仙霞山脈、清澈甘冽的錢江源頭,為衢州人源源不斷地提供著豐富的山野食材及多種河鮮的同時,也讓衢州人的血液裏流淌著鮮味的基因。

真正的衢州美食,總是伴著濃濃的市井氣息,無論是開化青螄、龍遊發糕、雙橋粉幹、大陳麻籽、不老神雞、常山貢面、江山米糕、廿八都銅鑼糕……都伴著這座城市千百年來的味蕾記憶,充滿了人情溫暖,讓人欲罷不能。衢州人的夜生活,離不開宵夜。

荷花東、仁德路、百匯路、南湖美食城、彩虹八號院、八角樓、馬站底、沈家振興中路。左手烤餅,右手鴨頭,水晶糕、豬舌頭、爆炒螺螄配上冰啤酒。

壹邊被辣得面紅耳赤,壹邊吹著空調大汗淋漓,才是衢州“佬吃鬼”夜宵的打開方式。

正如直率的衢州人,大多心直口快,容易在言語上“辣味嗆人”,但敢說敢做,特講義氣,有幾分當下尤為可貴的真性情。近年來,長久以來被視為“浙江經濟窪地”的衢州,可謂是好消息不斷——正式加入杭州都市圈,杭衢高鐵開建,山海協作,互助***贏。

阿裏、網易等產業入駐,浙江第壹個跨行政區建設的創業園區在此誕生,文化飛地成了“創新飛地”,高端人才來勢洶洶;新地標拔地而起,特色小鎮遍地開花,原先遙不可及的各種魔都網紅美食漸漸變成衢州人的日常。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衢州人開始面臨拆遷,離開從小到大生活的古街老宅,不得不適應起壹路飆升的物價。

習慣了“慢城”節奏的衢州人,也漸漸開始感受到城市飛速發展所帶來的生活壓力。可對靈氣十足、見過世面的衢州人而言,如今家鄉的飛速發展,不過是撿起昔日的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