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有哪些美食和特產
傣家撒撇
撒撇有兩種:壹種是苦撒,另壹種是檸檬撒。最好吃的做法是將用棒子敲得壹絲筋也不留的精瘦生牛肉捏拌上特殊的野香菜和韭菜,這捏拌,壹定要將兩者弄得幾乎合為壹體才算合格;而且這牛肉,必須敲擊到口中也感覺不出肉粒來那種程度;這是整道菜的精髓所在,壹點兒也馬虎不得。如果是苦撒,就將牛肉生菜放到傣家秘制的苦水中攪拌均勻,用米線、肝片等蘸了吃。不過這菜有點怪,不是有特別接受能力的美食家,估計不能嘗出它的好來。有點苦苦的,可以熟吃,也可以生吃,因個人嗜好而定。檸檬撒的蘸水采用當地產的檸檬榨汁兌成,特別開胃。
小花魚
清明節前後,假若妳到梁河縣的大盈江畔做客,好客的主人壹定會在招待妳的宴席上,擺壹碗鮮美的小花魚。人們都說:“梁河縣,好地方,白米飯,花魚湯。”
小花魚有小手指頭粗細,壹寸多長,青色的表皮上點綴著美麗的花紋。這種魚,刺軟、脂肥、味道香甜,無論煎吃、酥吃或煮吃,都令人食而不忘,贊不絕口。當地群眾常用香料將小花魚腌制曬幹,作為珍品遙寄遠方親友。據說,當年梁河縣九保的捕鼠土專家曹依秀,在北京毛主席接見後(開會)回到梁河,曾將壹斤親自腌制曬幹的小花魚寄給毛主席,並收到主席辦公室的回信。
小花魚產於大盈江中部(騰沖縣小河底至梁河縣大花橋)的石沙之間,靠食蟲為生。每當春江水暖時,小花魚便成群結隊地遊到江邊淺水處,螭遊產卵。漁汛期間,每當夜幕降臨.妳就會看到在大盈江兩岸,漁火點點,漁歌陣陣,真是“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傣味蜂蛹
雲南昆蟲席裏的壹道名吃,把精心挑選的蜂蛹炸酥後加入木姜子、洋番茄汁、胡辣椒、檸檬水、茶樹、香根等調料涼拌,酸辣爽口。提醒:要是妳從來沒有到過傣家做客,從來沒吃過傣味,那麽盡管放膽去吃,最好不要問這是什麽,那是什麽,反正只要好吃,口感好就行了,不要害怕,吃了不會壞肚子。平常都是吃我們已經習慣的食物,偶而吃點不大熟悉的東西,感受壹下異地風情,這也是旅遊者千辛萬苦出來旅遊所要尋找的。
傣族酸菜
傣族人認為,食酸心爽眼亮、助消化,有消暑解熱之功效,故傣味中以酸為美味之冠,每餐無酸不食。酸扒菜、酸筍魚、酸木瓜煮牛肉、酸菜煮豆腐等等,沒有“酸”味,傣家人是吃不香也睡不好的。因此,到德宏,找壹處幽靜的傣家竹樓餐廳,好好品壹次“酸”味,到也別具風情。
潑水粑粑
每逢潑水佳節,傣族家家戶戶都要做潑水粑粑。其做法是選用上好糯米水磨成吊漿粉,加入適量紅糖,將吊漿粉與紅糖糅合成粉團狀,後用采來的芭蕉葉,葉上抹上豬油,將粉團包好壓成長條形即可上蒸籠。蒸熟後的粑粑,松軟而富有彈性,還可在粑粑內包上餡心。這種漏水粑粑可保存壹周,變硬可油煎。有人稱它是傣家年糕。
每年的4月12日為潑水節,各個傣族村寨以及漢族同胞會分別派出代表在節日前壹天到山上采花;在德宏,潑水節有“大潑三天,小潑七天”之說。也就是說集體狂歡的時間壹般有三天,在這三天裏,早晨的時間是大家跳舞,吃潑水粑粑的時間(免費發放哦!)。
竹筒舂野菜
景頗族生活的山區,野生菜果眾多。景頗族的竹筒舂野菜最具特色,有“舂筒不響,吃飯不香”之說。舂野生魚腥草,取其根,加豆豉舂制而成,稱豆豉根,是景頗族當家野菜之壹。景頗山寨的背陰山地、林邊、田埂和窪地草叢中生長的魚腥草,其葉嫩綠,根白長,食之能消熱解暑,可治扁桃腺炎、氣管炎、肺炎等多種病癥,是菜藥合壹的野生菜。景頗族另壹道名菜是舂馬蹄菜。馬蹄菜,因葉像馬蹄狀而得名,長於田埂、溝渠邊,全年可采,雨季最肥。加工方法是把馬蹄菜洗凈後拌辣椒、番茄、豆豉、鹽巴等佐料放入竹筒舂制,也可揉搓後,加佐料拌制而吃。食之能解毒消腫,可治扁桃體炎,外傷痛、痢疾、中暑腹瀉、療瘡疥腫等癥,是菜藥合壹的野生菜。此外,還有舂野生芫荽。野生芫荽,又叫緬芫荽,原產於緬甸、泰國。它生長於樹下、路旁和荒草地上,景頗山寨隨處可見。其葉似龍舌蘭,葉邊有刺狀齒,立秋後抽出花莖,開白花或淡綠色花,有奇特之清香。它可做佐料,可做舂菜。食用可治感冒、胸痛、消化不良、腸胃不適等癥,是景頗族的主要佐料和常食野菜。
景頗鬼雞
這道菜聽起來怪嚇人的吧,但是味道好極了!此菜可是有來歷的,景頗族歷史上有殺雞祭鬼的習俗,“鬼雞”就是供祭獻鬼後,景頗族人將煮熟的雞晾涼後撕碎,在野外佐以剁碎的姜、蒜、緬芫荽、檸檬葉等相關配料,配入鹽、味精、醬油等調料制成。為了能常常吃到這道美味,聰明的景頗族人將“鬼雞”端上了飯桌,並作為款待客人的上好佳肴。
竹筒飯
竹筒飯是用新鮮的竹筒裝上大米及調味料烤熟的飯食。多用於山區野外制作或在家裏用木炭烤制。竹筒飯風味獨特,源遠流長,青翠的竹節裏,米飯醬黃,香氣飄飄,口感柔韌,味道極佳。
竹筒飯分為普通竹筒飯和香竹糯米飯兩種。普通的竹筒飯,哈尼、拉祜、布朗、基諾族群眾都常煮食竹筒飯,大多見於野炊時自烹自食。煮竹筒飯,只需砍壹節新鮮嫩竹,將米放在竹節內加水,然後放在火塘上燒煮燜熟,再剝去燒焦了的外皮,即可取出米飯食用。獵人們常將竹筒帶飯砍成兩半,各端壹半食用。這種米飯包著壹層白色竹瓤,米飯帶有竹子的清香,令人體會壹種獨特的山情野趣。
香竹糯米飯,在傣語裏稱為“考瀾”,是用壹種具有特殊香味的香竹“埋考瀾”煮制而成。香竹屬於禾本科竹類,桿細如酒杯,竹節長兩尺有余,內壁粘有壹層具有特殊香味的白色竹瓤。煮制香竹飯要選用當年長成的嫩竹,依節砍下,每段留壹竹節。
把提前泡軟淘洗好的優質糯米,裝入竹節,略加清水,然後用芭蕉葉塞住竹筒口,置於炭火或烤爐內用微火烘烤,至米飯接近熟時,取出竹節頓上幾下,再繼續烤至米飯熟透即可。食用時,用刀或木錘先輕輕錘打竹節,使米飯與竹子內壁松開,剝去竹片便可食用。
火燒乳豬
火燒乳豬是傣族待客的壹道上等菜。要選用德宏小耳豬,皮薄、肉質細嫩,最好半年左右的小豬,去內臟,塞入調料後用竹篾縫合,用文火燒烤,燒到焦黃冒油時,邊燒邊用尖刀將皮刺破,灑上濕稻草灰,再用火烘烤,待散發肉香時即可切片入席。食時要配傣味蘸水碟。
泡魯達
透明的杯子上,有焦焦的面包小片,面包片上是新鮮的椰絲,底下是漂著冰塊的乳白色的水,插著漂亮的麥管,色彩豐富極了。?泡魯達用西米露、煉乳、特制面包幹、新鮮椰絲加上冰塊和水做成,香甜撲鼻。最好吃的其實是面包幹,泡在奶香濃郁的冰水了,又酥又脆又香甜,簡直太好吃了!
這個美味的小點心是雲南的瑞麗地區的特產,是傣味裏的壹種飲料,也有的說是從泰國引進的壹種冷飲甜食,風靡除冬天以外的整個季節。
傣族小鍋米酒
傣族小鍋米酒,每鍋均為單壹米種釀制而成,約45°,酒色精醇,酒味甘爽可口。這種酒,過去為傣族家庭辦喜事接待客人專門釀制,產量很低,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這種酒又為各方來賓所喜愛,登上高級賓館酒樓的大雅之堂。
過手米線
過手米線是阿昌族最中意的食品。阿昌族過手米線是用上好的米制成潔白的絲狀,再把鮮肉燒烤成半熟後切剁成細塊,佐以粉腸、鹽、辣子、花生、芝麻、豆粉、酸水等料,攪成糊狀即可。
吃時因需先取壹團米線置於手心,然後將拌料放在米線上食用,由此而得名"過手米線"。倘若有野味制成的拌料,那味道則更是鮮美了。不少客商、"老外"到此,品嘗壹番後都咂嘴咂舌地贊嘆:"絕代佳肴!"
傣族烤牛肉
傣族的烤牛肉也是壹道美味佳肴。將殺好的水牛肉割成小條腌好曬幹,吃時放到熱竈灰裏捂熟,拿出來拍去竈灰,用塊幹凈木頭把它敲打松軟就可入口了。傣族男人晚飯時,常常就著烤牛肉悠閑地喝酒,壹直喝到很晚。
香茅草雞
這道乍聽起來有種令人垂涎三尺的感覺,香茅草不過是壹種散發著清香的草根而已,傣族人卻將它搬上了宴席,與濃香土雞放在壹起煮制成美味的“香茅草雞”,肉香中飄著淡淡的香茅草味,亦濃亦淡,可謂美不勝收。
酸筍
生、鮮、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點,而令傣家菜別具風味的最重要原因便在於香料獨特——據資料顯示,我國***有八百余種植物香料,僅在雲南就有五百余種。傣族壹直就有食酸筍的習俗,在亞熱帶地區漫山的竹林裏,竹筍取之不盡,居住在這炎熱地區的傣族人,將豐富的竹筍做成酸筍調味品,壹方面食酸能防暑解熱,另壹方面也可以很好地保存。
制作時取凈羅漢筍(又叫甜筍)切絲,放入清水漂浸,之後撈進大缸用力壓緊、封口,放置半個月待變“臭”變酸,就可以做調味品了。他們用酸筍煮雞、煮魚、煮田螺、煮菜、煮任何食物,滋味鮮、酸、辣、脆,妙不可言,傣族人隨便哪家都有百來斤酸筍,壹天也離不開。而第壹次吃酸筍的人,大多數都難於接受它的怪味道,吃過幾次又會被它臭中帶香的奇異口感所折服。
各類昆蟲
將昆蟲作為菜肴端上宴席,初來乍到的人目睹此情此景,定然是壹陣心驚肉跳。但居住在德宏的傣族、景頗族、德昂族至今還保留著以昆蟲為食品的習慣,例如用螞蟻蛋、竹蟲、蜂蛹、花蜘蛛等等來制作美味佳肴,聽起來有點毛骨悚然,但吃在嘴裏卻是唇齒留香,絕對是道下酒的好菜。大膽的遊人,不妨壹試,營養得很!
煮螺螄
螺螄可炒可煮,炒的方法大同小異,可煮的口味卻各有特色,盈江街上傣族賣的煮螺螄做法就很特別,口味也獨特,具體做法是:先將螺螄清水浸泡二三日,使其吐盡泥水,同時備好帕哈、香菜、茴香、四季豆、花椒葉、生姜葉等配料。烹煮時,先將熟豬油(香油亦可)加熱,再將螺螄放入鍋中,翻烘,而後加入醬、豆腐水、蔥、蒜、辣子、精鹽進行烘燜,最後把肉湯和配料壹並放入鍋中,煮壹小時後便出鍋食用。
涮涮辣
如果有“吹牛大王”敢說他吃盡天下辣椒也不會耳赤心跳,那就帶他到德宏來吧,讓“涮涮辣”鬧他個天翻地覆。德宏盛產的“涮涮辣”可算是辣中之王,據說其辣味比其他辣椒高出二三十倍,用“涮涮辣”調制蘸水碟,只需點到為止,在蘸水碟裏打個滾,其辛辣之味就已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