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湯圓用英語怎麽說?
武漢是壹座古老的商業城市,交通發達,通訊便利。很多年前,南來北往的人和當地土著住在壹起,所以真正的武漢本地人很難成為大多數。武漢有寫了壹本關於漢口往事的書,叫《漢口支竹詞》,裏面說:“這裏從來沒有土著,九商壹人。”。
在武漢,我們可以看到壹個有趣的現象:所有已經融入武漢居民的外地人,初來乍到,往往會抱怨武漢人的性格。但是,不壹會兒,這些發牢騷的人自己的性格很快就被武漢人同化了,改變了他們認為和武漢人不壹樣的東西。
原因是什麽?蓋世是武漢壹種根深蒂固、博大精深的街頭文化。這種街頭文化有很強的消解力,很容易消化外來的東西,把外來者塑造成自己需要的角色。武漢人不像上海廣州人那麽排外,好像和外地人比和本地人更好相處,而且相當程度上,他們多是外地的。
同時,武漢是壹個位於南北之間的城市。這個職位在武漢引起了很多尷尬。對於北方來說,武漢的冬天很冷,氣溫可以達到零下幾度,但夏天從來沒有這麽涼爽。北方人夏天睡薄棉被,武漢人只能把床搬到露天,這樣才能度過壹個悶熱又近乎殘酷的夜晚。對於南方來說,武漢夏天有它的濕熱,氣溫高達40度甚至更高,冬天卻沒有溫暖。南方人過年穿毛衣的時候,武漢人要在家裏生火取暖。
這樣壹來,武漢的方便就兼具了南北方的缺點:夏天高溫高濕,冬天天寒地凍。可怕的是武漢位於南北之間。南方認為妳是北方,北方認為妳是南方。南方辦公室裝空調的時候,武漢算是北方;北方家庭安裝暖氣,武漢算是南方。
無奈的武漢人,天冷的時候只好比北方冷,天熱的時候只好比南方熱。所以武漢人的性格也是南北兼容: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又有南方人的聰慧;換句話說,可以說既有北方人的粗魯,也有南方人的狡猾。
忽冷忽熱的生活環境自然讓人的性格起起伏伏。所以武漢人容易暴力,易怒,但也容易解恩怨,忘記過去。俗話說,來去匆匆。長期來這裏的外地人無法擺脫這種氣候的壓迫,所以忍不住武漢。而只在這裏遊覽的外地人,只能看到武漢人煩躁的環節,卻看不到武漢人壹笑而過既往不咎的環節,很容易對武漢人產生偏見。
所以我說,和武漢人相處時間短的人,多半會對武漢人持貶損的評價;但是和武漢人相處久了的人,壹定會體會到武漢人性格的可愛。
武漢是壹個有爭議的城市。人們說起武漢,總有三個字掛在嘴邊:“大”、“亂”、“熱”。
說起大城市,武漢絕對不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從城市人口來說,比不上北京上海天津。從面積上來說,雖然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之壹,除了壹個巨大的東湖,建成區面積與天津相當,但比不過北京上海。但奇怪的是,在中國,只有兩個城市的前面被冠以“大”的名字,壹個是上海,壹個是武漢。
武漢之所以“大”,或許是因為它的地域特色給人“大氣”的感覺,也或許是因為壹江之隔的三鎮城市結構造就了壹種恢弘的印象。武漢位於江漢平原。在這個城市裏,有河流、湖泊和山脈。浩瀚的長江貫穿市區,串聯起武漢三鎮,洶湧的漢江將漢口分割成漢陽,漢陽或許算得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大城市之壹。市區內分布著胡莎、南湖、東湖等大湖,周圍還有數不清的小湖,其中東湖是中國最大的湖。整個城市呈左有二漢(漢口漢陽)右有武昌的格局,城中湖,環城湖,壹望無際,壹望無際。
武漢三鎮中,武昌和漢口如果擱在別的地方也算是兩個大城市,更別說連成壹片,簡直就是城中龐然大物。南京和武漢都是長江沿岸的大城市,但是和武漢相比,南京很小。我記得騎自行車去看南京長江大橋。橋東是熙熙攘攘的都市景象,而我往橋西望去,卻是壹片荒野,有種荒涼之感。但在武漢妳不會得到這種印象。無論站在武漢長江大橋還是長江二橋的橋頭,兩端都是壹望無際的繁華都市風光。晚上路過長江大橋,卻見燈火如梭,兩岸燈火通明。漢口高樓林立,橋下是司門口商業區閃亮的霓虹燈。如果在漢口火車站下車,在武昌余家山的華中科技大學上車下車需要將近壹個半小時。難怪第壹次來武漢的人,對這座城市的第壹印象都很棒。
說起亂,好像和武漢的性格有關。像所有長江沿岸的城市壹樣,武漢有它獨特的魅力。站在黃鶴樓上俯瞰武漢三鎮,妳會被這座城市美麗的外表深深吸引。近處,長江如玉向東飄,虹橋飛,車輛穿梭,龜蛇山遙遙相望。北岸的漢口高樓林立,商業繁榮。南岸的武昌美麗寧靜,遠處東湖若隱若現。其實在大城市中,沒有壹個城市像武漢壹樣風景如畫。武漢的口號是“建設山水園林城市”。我覺得和壹些單純缺乏這種資源的城市相比,這個口號並不矯情,也不誇張。但是,武漢人雖然有“九頭鳥”的精明,但精明之外還有壹種奔放、豪放、沖動的氣質。所以,顯得漫不經心。不如壹些自然環境不好的城市善於隱藏別人。所以,武漢沒有北京那麽宏大整潔,也沒有上海那麽精致異域。當妳走進武漢街頭,妳會覺得“亂”。
火車站是人們對這個城市產生第壹印象的地方。但當妳從武昌火車站出來,看到的卻是壹片混亂的景象:人們四處遊蕩,淩亂擁擠的建築,滿是車輛的馬路,都給人壹種混亂的感覺。武羅路是武昌的主幹道之壹,水泥路面年久失修。坐在公交車上,顛簸不已。兩邊建築混亂,店鋪雜七雜八。就算有壹排排的高樓,也掩蓋不了這條街的無序。漢口中山大道、解放大道高樓林立,生機勃勃,繁華似錦,但也混亂擁擠。但是,如果妳以為武漢就是這樣,那妳就錯了。武漢和武漢人的性格壹樣,反差很大。破舊的地方依舊破舊,但它往往有壹些吸引眼球的城市風景。在武昌中南大道、東湖路、漢口中山大道(六渡橋以西)、江漢路都可以看到壹些精致美麗的街景,不亞於中國任何壹個現代城市。因此,這些地方也成為武漢城市形象的代表。夜晚,走在武漢街頭,眾多的娛樂場所,閃亮的霓虹燈,讓武漢五彩繽紛,繁華似錦,充滿活力。
武漢的司機粗心大意,尊章意識淡薄。即使有警察,他們也不怎麽在意。開車又“猛”又“別扭”。“兇”是指他們沒有耐心,喜歡開快車。只要路況允許,他們就會開得嚇人。“刁”是指他們善於在擁堵的車道上“鉆空子”。只要有差距,他們就會馬上想辦法把車補上。所以在武漢街頭,經常可以看到汽車互相追逐。就連公交車遇到路上招手的乘客,只要沒有警察,都敢隨便停車。武漢公交班次多,車站經常擠滿各種車輛。為了爭搶乘客,每節車廂的列車員都在那裏開著嗓子喊“公司門口!”“陸吾路!”“武漢關!”。因為武漢沒有太多可供行人過街的立交橋和隧道(不過還是比天津好),行人亂穿馬路的情況也很常見。
武漢的亂,也和這座城市各種絕望的人有關。武漢作為九省通衢,是壹個大碼頭,各色人等聚集的環境造就了武漢人的江湖精神。更重要的是,雖然在地理上位於中國中部,但遠離政治中心,很少被莊嚴典雅的寺廟束縛。所以武漢人在保持壹種楚人氣魄的同時,也保持了壹種楚人精神。“野蠻”讓他們依然自由,沖動,無拘無束,聲音洪亮有力,做事豪放灑脫,性格火爆。這種性格讓武漢壹直是壹個容易“火”的城市。從武昌首義到二二七大罷工,從二十年代的大革命到六十年代的“百萬英雄”,武漢人都淋漓盡致地展示了自己火爆沖動的個性。外地人來武漢,總會被武漢人的粗嗓所打動,讓人覺得武漢人不好對付。就連在中國壹向被推崇的外國人也學會了武漢人的技能。那年的英語口語課上,有個外教曾經講過他在漢口的經歷。他仍然很沮喪。他在中山大道上走路不小心,踩了壹個年輕人的腳。他再三跟他說對不起,小夥子卻冷冷的看了他半天,不肯買。反過來,他踩了壹腳,氣沖沖地走了。武漢的高犯罪率大概和這種愛冒險、極端的性格有關。
說起武漢的熱度,大家都知道。武漢是中國三大著名“火爐”城市之壹。2、3月升溫,進入五彩繽紛的春天,5月轉熱,7、8、9月變熱。這期間,武漢似乎總是泡在熱水裏。太熱了,無法呼吸。進入12月以來,武漢再次轉冷。不像北方,冬天沒有暖氣,人們沒有保暖的習慣。雖然溫度不像北方城市那麽低,但是因為相對濕度的原因,還是比較冷的。在這種氣候下,經常會發生凍傷。許多外國人很難適應這種起伏不定的氣候。但武漢人依然過著悠閑的生活。武漢人脾氣的大起大落可能也和這種氣候有關。
武漢是壹個四季分明的城市,它的市民個性就像它的氣候壹樣多姿多彩。春天,武漢人特別喜歡郊遊。在東湖和珞珈山的邊緣,人們隨處可見鮮花和野餐。在其他地方,像東湖這種風景優美的景點,早就被圍起來,變成了公園收費的地方,但武漢卻把東湖的大部分區域免費向公眾開放,這也算是武功吧。
然而,最能體現武漢城市性格的是夏天。盛夏的武漢,熱浪滾滾。在這種氣候下,壹個外國人不敢輕易出門。然而,在夏天,武漢人有機會在長江和東湖遊泳。所以武漢的水邊總是有熱浪滾滾,各種遊泳愛好者在這裏展示自己的魅力。展現了武漢人的豪情。太陽落山,幾乎所有的武漢人都會走出家門,要麽找個地方休息聊天,要麽在外面搬個竹床,要麽邀朋友找個地攤享受宵夜。因此,白天是太陽的熱量,晚上是人群的熱量。整個武漢的夏夜,都是人的聲音。在這個夏夜的生活中,武漢人火爆個性的另壹面也充分展現出來。他們機警、聰明、消息靈通、頭腦清醒。而很多浪漫和不那麽浪漫的愛情故事也發生在這樣的時候。
武漢是壹個火熱的城市,充滿了壹個平民城市的激情和活力。它坦蕩而不做作,它慵懶而有趣,它不排外,在這裏妳幾乎感覺不到自己是個外國人;它有自己的個性。在這裏妳能聽到尖銳直白的話,卻很少聽到惡心的話。它見多識廣,經常沈溺於自我冥想,很少自誇愚蠢的虛榮心。
武漢飲食文化
傳統小吃
“沒有必要註意食物清單。人冬月食好,黃酒團子宵夜好,魚香莖香。”這首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的《漢口支竹詞》,從壹個側面反映了武漢的飲食習俗和武漢獨特的風味小吃。武漢的風味小吃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如起源於戰國時期的偽清水棕,南北朝時期的春餅邊,隋唐時期的綠豆皮,宋元時期的油果,明清時期的米酒,近代的面窩和三鮮豆皮,湯包和熱幹面等等。
老桐城豆皮
“老桐城”是位於漢口中山大道大支路口的壹家大型餐館的名字。以著名小吃三鮮豆皮聞名,被譽為“豆皮之王”。這家餐廳成立於1931,最初位於古漢口城堡大智門外,是城鄉之間的通道,所以取名桐城甜品店。抗戰勝利後恢復營業,改名老桐城甜品店。這家店模仿湖北傳統小吃豆皮,決心改良,很受甜食的歡迎。其制作方法是將綠豆和大米混合磨成漿,在鍋中攤成薄皮,用熟糯米、肉丁等餡料包裹,放入油中炸制而成。資深廚師金高安精益求精,餡料以鮮肉、鮮蛋、鮮蝦為主,打造三鮮豆皮。皮包金黃有光澤,入口脆嫩,燉的更香。
四季美湯包
“四季美”是位於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附近的壹家小吃店的名字,意思是壹年四季都有美食供應,春天有炸春卷,夏天有冷食,秋天有炸大閘蟹,冬天有酥餅。1927開業,生意紅火。後來高級廚師鐘生初等人在這家店做了武漢風味的蒸餃,深受顧客好評,被譽為“湯包之王”,使這家店成為壹家以供應蒸餃為主的湯包店。餡料精致,食材嚴格挑選。先將新鮮的豬腿剁成糊狀,再與肉凍等調料混合,裹上薄薄的面皮,籠蒸,肉凍就成了湯。膏體鮮嫩,壹籠七個,配以姜汁醋,鮮美無比。為了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他們除了要做鮮肉湯包,還要做蟹黃湯包、蝦仁湯包、香菇湯包、雞肉末湯包、什錦湯包。
小桃園煨湯
“小桃園”是位於漢口勝利街蘭陵路口的壹家小吃店的名字。該店創建於1946,陶、袁兩個攤販在此擺攤,經營油條、豆漿等小吃。後來兩家合作經營煨湯,店名“小桃園”,與解放後的“小桃園”諧音,是有名的“煨湯”。這家店的主要品種有瓦罐雞湯、排骨湯、豬蹄湯、馮跋湯、腳魚湯、牛肉湯、鴨湯,其中以瓦罐雞湯最為著名。它的原料是黃波孝感的肥嫩母雞,體重超過壹斤半。它們被剁成雞塊,用電鋸炒熟,然後用開水倒進瓦罐裏。它們用結實的谷物烹制,用小火煨透。湯汁鮮爛,原汁原味,營養豐富。是老人、病人、產婦的滋補上品。馮跋湯和其他五谷湯也各有特色,鮮香可口,深受食客喜愛。
譚延記餃子
譚延吉餃子館位於漢口中山大道384號,離李記路不遠。它是由黃陂人譚誌湘於1920年創建的。專業做餃子近80年,在包餃子方面有獨到的技藝。從選肉、配料、調味、制餡、制皮到包制、煲湯、烹飪,都有嚴格的標準。如用新鮮的豬腿、牛腿做餡,豬蹄做湯,配以蝦米、香菇、香菜、蔥花等佐料,使餃子鮮嫩、湯鮮、形美、皮薄、口感爽口、潤澤。除了傳統的鮮肉湯圓,名師譚銀山近年來陸續開發出香菇湯圓、工廠粽子、三鮮湯圓、雞肉湯圓、蝦餃等新品種,以適應不同食客的口味。
蔡林佶熱幹面
蔡林熱幹面館位於漢口中山大道854號,面對水塔,日銷量約15000碗,食客超過10000人。熱幹面與山西的刀削面、兩廣的逸夫面、四川的擔擔面、北方的渣江面並稱為中國五大名面。它們不同於冷面和面湯。制作方法是先將面條基本煮熟,然後放在壹起瀝幹水分冷卻。吃的時候用開水焯幾下,瀝幹,拌上麻醬、蝦仁、蔥花、蘿蔔丁、香油、醋。當它們嘗起來美味的時候。現在武漢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熱幹面館和小攤,熱幹面也成了武漢人早上喜歡吃的早餐小吃之壹。
老錢記牛肉豆絲
老千記是壹家風味小吃店,位於武昌司門口,主要經營牛肉絲和豆角,也經營牛肉湯菜品和隨意飲品。
豆絲是用綠豆和大米,磨成漿,在鍋裏攤成皮,切成絲。武漢人愛吃,吃法很多,有湯豆絲,豆幹絲,炒豆絲。老錢驥經營炸牛肉和豆條。油炸時,可根據客戶要求進行幹炸或軟炸。味道不壹樣,區別只在火候。主要原料有黃牛眉、濕豆絲、水發香菇、玉蘭花片等。,加調料,在香油炸爐裏炸。牛肉吃起來酥脆滑嫩,豆絲軟潤。牛肉和豆絲的味道混合在壹起,別有風味。
棉窩
面窩和熱幹面壹樣,是武漢人最愛吃的早餐之壹。制作簡單,遍布武漢三鎮街頭。大部分都是擺攤經營或者餐廳經營。面窩是武漢特有的,創建於清朝光緒年間(1875-1909)。當時漢口漢正街季家嘴附近有壹個叫常誌仁的賣家。看到賣燒餅的生意不好,他嘗試創造壹種新的早餐品種。經過反復思考,他讓鐵匠做了壹個凸窩形狀的鐵勺,把大米和黃豆混合的米漿倒進去,撒上黑芝麻,放在油鍋裏炸。很快,圓滾滾的年糕就做好了,邊厚,色中空,香脆。吃起來厚的部分軟,薄的部分脆,非常入味。
特色菜
相對於小吃,武漢菜是湖北菜的精華和代表,湖北菜位列中國十大菜系。它起源於古代楚國的美食。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味和壹批名菜,如清蒸武昌魚、臘肉、炒花菜等。
清蒸武昌魚
武昌魚是國內外著名的水產品,盛產於武昌縣和鄂州市管轄的梁紫湖。它是封建時代的貢品,現在是餐桌上的美味。它的烹飪方法多樣而精致,最著名的是清蒸武昌魚,最好的餐廳是武昌大中華餐廳。這家餐廳由安徽人出資,成立於1933,以烹飪武昌魚聞名。因為清蒸是最有代表性的方法,所以通常用武昌魚作為清蒸武昌魚的名字。他們通常以壹公斤鮮凡口鯨為主料,輔以火腿、香菇、冬筍、雞湯等十余種食材。,籠蒸,嚴格控制火候,使之恰到好處。蒸好後的魚用紅、綠、黃三色的菜絲點綴,使其色、香、嫩、味俱全。除了清蒸,他們還用油燜、紅燒、釀花等方法,創造了30多種魚。
紅燒甲魚
湖北人吃甲魚至少有兩千年的歷史,紅燒甲魚是楚鄉的名菜。甲魚,又名團魚、、雷、中華鱉,俗稱烏龜。營養豐富,具有滋陰補腎的作用。其肉可食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視其為藥。武漢大中華、老大星園、雲和紅燒甲魚等餐廳,配以香菇、雞湯等調料,使其鮮美清香。
腌鰻魚
鱔魚是從荊州、沙市傳入武漢的傳統名菜,在荊州已吃了上百年。鰻魚味道鮮美,具有藥用價值。名醫別錄說有養五臟,治虛損的功效。皮鱔用老骨頭切成長條,煮熟後像皮條客壹樣命名。因為它的形狀像壹個竹關節,所以也被稱為竹鰻。漢口運河飯店、老大興源飯店、老惠賓飯店做的條紋鱔魚都很精致。制作方法是用兩層不同溫度的油炸至外皮酥脆,再掛糖醋黃醬,色澤金黃,外酥裏嫩。
老大星鯉魚
“老大興”是老大興園餐廳的簡稱,位於漢口李記北路,解放大道路口附近。這家擁有140多年歷史的餐廳以烹制桂魚聞名,享有“桂魚之王”的美譽。又被譽為具有武漢風味的“豆皮之王”、“湯包之王”、“餵湯專家”。
鱖魚又名江團、白暨豚,體長圓形,頭下有月牙形口,無鱗,多見於長江中遊。這家餐廳的名廚劉開邦在抗日戰爭前後烹制紅燒桂魚,使他和餐廳贏得了“鱗魚之王”的榮譽。這壹稱號從第二代曹玉亭傳到第三代蔣仙山,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新的發展,創造出了清燭鱖魚、凈油鱖魚、粉蒸鱖魚、蜜餞鱖魚等色、香、味、形俱佳的新品種。
紅山菜苔炒臘肉
紅山彩臺是產於武昌紅山的壹種紅色彩臺。色澤紫紅,脆嫩清香,營養豐富,是武漢人冬春季節的家常菜之壹。它和武昌魚壹起被稱為楚天的兩大名菜。
洪山菜臺炒臘肉很有講究。洪山寶通寺周邊要種白菜。它們應該鮮嫩。應該以吃為主。它們應該用手折疊,大約1/4英寸長,清洗後瀝幹水分備用。臘肉也要切成壹寸的薄片,先在鍋裏炒,然後舀起來,再在菜園裏炒,最後和臘肉拌在壹起,再放在鍋裏裝盤。吃的時候菜花嫩脆,臘肉醇厚綿軟,別有風味。
東坡紅燒肉
運河飯店位於漢口解放大道中段,有壹道用冬筍、菠菜和五花肉烹制的名菜。以“冬”與“菠菜”“坡”的諧音,稱為東坡肉。好吃又香,很受食客歡迎。這道菜起源於湖北黃州,與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被流放有關。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此潛心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那時候黃州肉便宜,但是煮的不好,味道也不新鮮。蘇東坡經過實驗,摸索出壹套燉五花肉的方法。燉肉色澤紅亮,醇香可口。後人稱之為東坡肉,在黃州地區流傳了900多年。後來傳入武漢,烹飪技術提高,味道更鮮美。
無獨有偶,蘇軾生活過的四川、浙江也有風味各異的東坡肉。更有意思的是,雲南大理的少數民族結婚時,有新郎新娘分東坡肉的習俗。
黃陂三和
黃陂三和是武漢郊區黃陂的傳統民間菜肴,已流傳數百年。三和是魚丸、肉丸、肉餅組合的總稱。當地人也叫它三鮮。他們把三鮮作為品嘗宴席的最低標準,有句話叫“三鮮不離其宗。”
三種美食各有各的傳統技藝。魚丸是用蛋清、蔥、姜汁和豬油切碎鰓魚制成的。肉丸是將豬腿肉剁碎,加入魚糜和各種調料,酥炸而成。肉餅和肉丸的原料壹樣,只是做成了餅,蒸熟了。三個菜壹起煮,魚吃起來像肉,肉聞起來像魚,有壹種獨特的風味。因為三道菜裏有魚、丸、餅三個字,魚與玉諧音,龍為圓,餅與高諧音,所以人們賦予三種組合以年年有余、闔家團圓、步步高升之意,是吉祥喜慶、元旦必不可少的。1941年,黃陂人在漢口大同街開了黃陂和記酒樓,把黃陂三和傳到了武漢,進壹步提高了當地菜肴的品質,魚丸滑嫩,肉丸蓬松,肉餅松軟,廣受歡迎。後來,隨著WISCO的建設,和記酒家遷到青山建設七路,改名解放酒家,繼續精制這道菜。
綿陽三汽
綿陽是江漢平原的壹個大縣,歷史上包括今天的洪湖市,近年來改為仙桃市。這個地區水和物產豐富,是魚米之鄉。人們愛吃蒸菜,有“無菜不蒸”的習俗,故稱蒸菜之鄉。三蒸是指三種蒸菜,有的指蒸魚、蒸肉、蒸雞,有的指蒸魚、蒸肉、蒸丸子,有的指蒸豬肉粉、蒸珍珠丸子、蒸白丸子。所謂蒸珍珠丸子,就是把魚和肉切碎,餵飽,擠成丸子,在加大的篩子裏滾糯米,然後放在籠子裏蒸。煮出來的糯米晶瑩透明,就像珍珠壹樣。糯米不滾不蒸,就叫蒸白丸。1931年在漢口民生路開了壹家綿洋酒店,以廚藝好,蒸的好出名。20世紀50年代,隨著WISCO的建設,遷至青山工人村60號。
綿陽三正至少有600年的歷史。相傳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壹舉拿下了綿陽縣。陳的夫人潘氏(指羅氏)親自下廚,將魚、肉、蓮藕與米粉混合,配以其他佐料,盛於碗中蒸熟,以犒勞農民起義。大家吃了都誇。從此代代相傳,吃蒸菜成了壹種習慣。
蟠龍卷切
盤朧卷切,又名盤朧菜,是漢口運河飯店和老會賓飯店經營的楚鄉名菜之壹。它起源於湖北省鐘祥縣,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當地傳說很多,都和明朝嘉靖皇帝有關。1521年,皇帝病死,既無子嗣,又無嫡親兄弟,於是由興之子朱厚幹繼位,封在承天府(鐘祥)。傳說朱厚貴怕其他被關在外地的叔伯兄弟提前進京奪位,便裝成從北京放出來的犯人,日夜進京。他餓的時候,脖子上掛著壹個環形的食物:雞蛋皮,魚肉餡,蒸熟定型,吃起來方便,好吃不膩。朱厚貴在去北京之前和老師告別的時候,老師和廚師商量著如何為即將登基的皇帝做壹道別出心裁的菜。然後他以雞蛋為皮,以魚為餡,卷成長條,蒸熟,切成薄片,放在盤子裏做成龍形,叫做“吃肉不吃肉”。還說朱厚幹繼位後回鐘祥為父建墓時拜訪了老師,老師為他設計了這道菜。後來流傳開來,經久不衰。武漢的餐館、飯店在民間法的基礎上加以改良,使之成為色、香、味、形俱佳的湖北名菜。
老惠賓葵花豆腐
“老惠賓”是老惠賓餐廳的簡稱,1929開業。它以烹飪湖北菜而聞名,可以結合北京菜和江蘇菜的長處。位於漢口三民路,六渡橋鬧市區。葵花豆腐腦是這家餐廳獨創的壹道名菜,由資深廚師宗良智和資深廚師宗良松共同打造。20世紀40年代,他們向胡師傅學習的技藝,制作了壹種獨特的豆腐。制作方法是將新鮮豆腐去皮磨碎,與魚糜、蝦仁、火腿等食材混合,精心烹制而成。叫豆腐,真的是壹道精品菜。市場打到武漢三鎮後,很多美食家都去這家餐廳點這道菜。廚師們精益求精,設計和改進壹流豆腐的形狀。壹級豆腐用雞絲蛋皮裝飾,四周綠葉,使其看起來像向日葵,並改名為向日葵豆腐。這道名菜引起了壹對熱愛祖國的華僑夫婦的極大興趣。嘗過之後,他們即興作了壹首詩說:“葵花、豆腐、牛奶、菜心讓人懷念老客,楚鄉看著好有濃濃的風味,吃著更有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