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糖葫蘆用什麽方式可以受到別人的歡迎?
“糖葫蘆的兒子”是壹個肩上扛著糖葫蘆和吸管叫賣的小商人。大部分都是走街串巷或者去市場上廟會,現在很多都是騎自行車叫賣。在城市裏,比較常見的是固定攤位,糖葫蘆放在玻璃罩裏面,比較衛生。
糖葫蘆的種類很多,有山楂、山藥、海棠果、柿子、橘瓣、山藥豆、菱角、蘋果、黑棗、葡萄、核桃仁等。只是糖葫蘆有生的、熟的、釀的幾種,山楂做的糖葫蘆是最常見、品種最多的。
清末夫差敦沖在《燕京年間》中寫道:“冰糖葫蘆是用竹簽做的,蘸上葡萄、山藥豆、海棠果、山楂等東西。又甜又脆又涼,冬夜吃能去煤的氣……”吃糖葫蘆也可以防止煤氣中毒,其科學性如何尚不清楚。這只是100多年前的說法。但是山楂確實有藥用價值。
山楂,古稱紅爪木,因其酸味似山楂而得名。別名山楂、紅果、胭脂紅。山楂能消食化積,祛瘀散結。相傳南宋邵熙年間,宋光宗的寵妃生病,面黃肌瘦,不思飲食。這位醫生使用了許多昂貴的藥物,但沒有效果。
皇帝看到心愛的公主憔悴不堪,整日郁郁寡歡。最後不得不貼出醫生名單。壹個庸醫進宮,給貴妃把脈。他說:“只要熬山楂紅糖,飯前吃五到十片,半個月就好了。”貴妃照此法服用,十日後痊愈。後來,這種酸甜香脆的山楂蘸糖傳入民間,成為糖葫蘆。
前幾年有壹次看到壹個攤位蘸冰糖葫蘆,很受歡迎。液化氣罐,電點火竈,放鍋煮糖,略加花生油,事先將葫蘆包在熱糖裏,放在抹了香油的平板石板上,用手輕輕將竹簽柄向後拉,輕輕拿起。葫蘆壹邊的糖水又扁又亮,頂端凸出壹會兒,很好看,很開胃。
攤販喊糖葫蘆,其實大多是煮白糖蘸葫蘆。蘸糖葫蘆的關鍵是煮糖的火候,缺火,糖葫蘆呈糊狀,不透明。太多,糖色重,入口微苦,不吃。用銅鍋熬糖,銅鍋最好,保證糖的顏色清晰不渾濁。
90年代初,我采訪過何立秋老人。電視專題片《冰糖葫蘆有什麽記錄》在央視經濟頻道播出,獲得“開眼”二等獎,影響很大。河南、東北等省市的人們紛紛寫信拜何立秋老人為師。大城市的外貿部門也聯系出口事宜。後來我們保定的冰糖葫蘆還參加了省臺和央視的春晚。
何立秋是個老人,滿族,祖上在旗裏。他是何記糖葫蘆手藝的第六代傳人,祖上做的糖葫蘆曾被慈禧老佛爺作為貢品享用。何立秋老人蘸糖葫蘆子,幹凈漂亮,晶瑩剔透,人稱“玻璃糖葫蘆子”。他嘴脆不粘牙,落地不粘沙,這都是溫度很好掌握的。說蘸糖葫蘆,其實就是把糖罐裏的泡面成串的糖葫蘆翻過來,讓水果上均勻地掛壹層糖,業內稱之為“掛”。
他還有壹項絕活,蘸豆沙丸子和冰糖葫蘆。豆沙是發散的,串到竹簽上不容易。妳得在滾鍋裏蘸糖,所以妳得把豆沙丸子撒到鍋裏。他還可以為關羽、張飛、黃忠、馬超、趙雲制作糖葫蘆,利用山藥的白泥餡、紅豆的沙餡、黑芝麻糊、瓜子、橘子瓣、橘皮等。,使糖葫蘆栩栩如生,氣勢磅礴。
他說這是老壹輩給有錢人過生日做的糖葫蘆。雖然學了,但是做的不多,主食貨做的最多。何立秋老人能做出人物、花鳥等幾十種糖葫蘆。“蝴蝶”翩翩起舞,“花朵”競相開放...糖葫蘆乍壹看很少見,簡直就是手工藝品。很多人研究了很久,舍不得馬上吃。
何立秋老人說,他以前拿糖葫蘆去澡堂賣。那裏的溫度和濕度高,冰糖葫蘆容易融化。壹般賣糖葫蘆的人都不敢涉足其中。洗完澡後,我的嘴很渴。有錢人除了喝茶喝水還願意吃零食,特別是有些人血糖低。吃壹個糖葫蘆會有幫助。於是,何立秋老人得到了壹個“挎包”的糖葫蘆,壹下子就被洗澡的有錢人和唱歌的人搶走了。
賣冰糖葫蘆的大多是遊過來弄個吸管柄,而何立秋老人則是用木頭做了個橢圓形的“提葫蘆”。有時用手拿,有時用胳膊,有時用頭。他說這是滿族人的賣法。以前還有壹種抽簽賣冰糖葫蘆的方法,就是在竹筒裏放壹個牌子,上面有秤,顧客抽簽,壹次花壹堆錢,拿著秤就可以拿幾串冰糖葫蘆。當然,大多數標簽都有壹個等級。
何立秋老人已經去世十幾年了,他的壹些絕活也失傳了。好在保定賣的糖葫蘆很多,質量大多不錯。山楂大部分都是坑坑窪窪的,帶餡的蜜餞山楂賺的是功夫錢。兩片半開的紅果,很像蚌殼,裏面是豆餡,紅黑相間,還鑲嵌了壹圈瓜子。它們非常漂亮,壹些攤位經常排隊購買。
有壹首清代糖葫蘆寫的詩《支竹詞》:
山楂開胃消食,但只討厭酸味。
焦糖壹甜,真的很便宜。
山楂像紅頂,最好穿成串。
是不是近年來很多官員都買了爵位,紅頂無數,取之不盡?
詩中用紅山楂比喻清朝官員佩戴珊瑚珍珠的紅纓,賣不完,諷刺賣官鬻爵的腐敗政治,實在令人發笑。
時下,有壹首流行歌曲《糖葫蘆》:
都說糖葫蘆是酸的,裹在裏面是甜的。
都說糖葫蘆是甜的,其實是裹酸的。
糖葫蘆掛在竹簽上很好看,象征著幸福和團圓。
把幸福和團圓連成壹串,沒有煩惱,沒有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