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來歷(簡短)
中秋節來歷壹
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演變而來。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農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農歷八月十五又正好們於秋季的二分之壹日,所以又被稱為“中秋”。最初這壹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就演變成為了中秋節。
中秋節來歷二
中秋節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後羿射掉了多余的九個太陽,然後上天賞賜他壹種成仙的藥,他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藥交給嫦娥保管。
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後便奔月亮去了。後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這壹天,都會在園子裏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盼望她能回來團圓。之後,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由於這天時值中秋,所以叫做中秋節。
中秋節來歷三
中秋節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耕社會,農作物對於農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獲時,農民會祭祀土地神,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獲的時節,因此逐漸演變成中秋節。
擴展資料:
中秋節的習俗
祭月、賞月、拜月
中秋祭月、賞月、拜月由來以久,在古時人們每逢中秋則會在香案上擺上供品以祭拜月神。
賞月之風在唐朝宋朝十分盛行,因此出現了大量文人騷客以月為內容的詩詞,流傳至今膾炙人口。到了明清,各地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
吃月餅
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傳到民間,只是當時還不叫“月餅”,而是俗稱“小餅”和“月團”。
發展至明朝,月餅成為中秋節節令食品,這壹習俗也在民間徹底流傳開來。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做成圖案印在月餅上,更加惹人喜愛。
江南壹些地方還有“蔔狀元”的習俗。簡單說來,就是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放,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按照點數大小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取相應的月餅吃掉,其樂融融。
百度百科-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