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何時被引進中國的?
小麥至遲在距今33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已經傳入中國。
在歷史文獻中,先秦·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釋義:周子的哥哥是個白癡,連什麽是豆子,什麽是麥子都分不清,不能立為國君。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戰國,中國北方地區已經開始廣泛種植小麥了,以至於當時的普通人都應該能夠分得清大豆和小麥這兩種農作物。
當然在殷墟的甲骨文中也已經出現了“來”和“麥”這兩個字,“來”指小麥,“麥”被釋為大麥。“來”字是個象形文字,本意應該是專指小麥。
在古代粒食傳統背景下,小麥和水稻、小米壹樣也許被煮著吃,很難下咽。因此在北方的產量和播種面積並不大。直到秦漢,將小麥磨成面粉後蒸食成饅頭,它的面積與產量才大大提高,並最終代替了粟與黍。和西方烘烤的面包傳統不同,饅頭是中國蒸食傳統的代表,和面條壹樣深得人心。
擴展資料:
人類起源、農業起源與文明起源是世界考古的三大主題,經過多年的研究,四大農業起源區對於世界的貢獻基本有了定論,比如西亞貢獻了小麥和大麥,中南美洲貢獻了玉米、馬鈴薯、花生等,非洲貢獻了高粱,而中國作為主要的農業起源地,則貢獻了水稻、粟、黍和大豆。
根據近些年的考古進展,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壹階段為初始階段,考古學家在距今壹萬年前後的北京東胡林遺址浮選出少量的炭化粟粒,說明當時已經開始了小米的種植。
而在距今八千的前後的內蒙古興隆溝遺址的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炭化的粟和黍,類似的植物遺存在河北武安的磁山、河南新鄭的裴李崗、陜西華縣老官臺、甘肅秦安大地灣也都被發現。
這個似農非農的階段是第二階段,也是探索中國農業起源的關鍵時期,農業的起源並不是壹次革命,而是壹個漫長的漸變過程。
而到了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旱作農業基本建立,農耕取代了采集狩獵。北方旱作農業體系形成之後,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之間,逐漸由單品種農作物種植制度向多品種農作物制度轉變,為中華文明起源打下了經濟基礎。
而最終來自西亞的小麥取代傳統的小米成為北方旱作農業的主體農作物,形成了南稻北麥的大格局。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西方的小麥如何成為中國的饅頭(文明密碼)
百度百科——不辨菽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