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菜的經典菜品
原料:豆腐750克、水發口蘑、冬筍、荸薺、火腿各25克、水發幹貝、水發海參、豬肥瘦肉、鮮蝦仁各50克。
制法:幹貝、海參、口蘑、冬筍、肥瘦肉、荸薺、火腿切丁,同蝦仁壹齊焯水控幹;加料酒,精鹽腌漬;肘子切片;將豆腐片去皮,在片壹塊作蓋,中間挖洞填入餡,蓋好蓋兒,四周放肘子片裝砂鍋內,加入高湯及調料,慢火燒1小時扣入缽內;原湯燒開勾芡,澆在豆腐上即成。 原料:白煮鴨脯250克;瘦火腿40克;水發口蘑15克;雞蛋清3個;水發冬筍15克。
制法:鴨脯、冬筍切成丁;火腿切條;口蘑壹片為二,與冬筍用毛湯氽過;蛋清打成泡糊,放入抹好油的盤子,修成直徑15厘米,厚1厘米的圓形,上面用火腿條擺成“壽”字蒸2分鐘取出;勺內加入三套湯、鴨丁、筍丁、口蘑、料酒、精鹽,燒開去沫,倒入湯盤,將蒸好的“壽”字推入盤內即成。 原料:大青蝦500克、嫩黃瓜200克。
制法:青蝦治凈;黃瓜洗凈切成圓片;中間捅壹小孔,穿在蝦尾上,裝盤。
將蝦環入8成熱油鍋中壹氽即倒出瀝油;香油燒至5成熱,用花椒嗆鍋,放入姜末,料酒、高湯、精鹽、蝦環,翻炒裝盤即成。
燕窩萬字金銀鴨塊
材料:水發燕菜100克,白煮鴨1只約750克,瘦火腿100克,雞裏脊100克,雞蛋清2個。
制作方法:火腿切末,加蛋清調勻,剩余的火腿切片﹔白煮鴨拆去骨頭,切成長方形塊,雞裏脊去筋制茸,加蛋清、高湯、精鹽攪成雞料,攤在抹了油的盤子上劃出“萬”字,添入火腿末蒸8分鐘,剔去“萬”字的其余部分。將鴨塊,火腿片相間排在碗內,加三套湯及調料蒸60分鐘,潷汁扣入缽內“萬”字擺在上面。燕菜治凈在“萬”字周圍。三套湯燒開去沫註入缽內即成。
燕窩壽字紅白鴨絲
材料:水發燕菜100克,熟板鴨脯50克,白煮鴨脯50克,雞裏脊300克,雞蛋黃2個。
制作方法:鴨脯、板鴨脯切絲﹔雞裏脊去筋制茸,取1/5加蛋黃、調料攪拌成黃料子,蒸10分鐘取出,切末加蛋清調均勻﹔其余加蛋清、三套湯和調料攪拌成雞料。燕菜治凈控水,撕成絲狀。將白雞料的4/5在盤內抹成10個梯形塊,並在紅、白絲間隔處放燕菜﹔其余雞料制成圓形,劃出“壽”字,填入黃料子上籠蒸10分鐘取出“壽”字放在間四周擺蒸好的蒸塊。三套湯燒開去入缽內即成。
燕窩無字三鮮鴨絲
材料:水發燕菜100克,白煮鴨脯75克,水發海米、水發海參各50克,豬肥肉50克,荸薺10個,雞蛋清3個,凈鱖魚肉250克,鮮毛豆25克。
制作方法:鴨脯切成絲﹔海參、荸薺切成丁﹔海米切末,毛豆焯水制茸,加蛋清調勻﹔鱖魚肉,肥肉膘制茸,加蛋清、高湯、調料攪成魚料,取1/4攤在抹了油的盤子劃成圓形,劃成“無”字,填入豆泥;其余加入海參,荸薺、海米拌勻,制成丸子,蘸勻脯絲,蒸10分鐘,將鴨絲丸放缽體內。燕菜制凈撕成絲,擺在鴨絲丸上,“無”字放其上。三套湯燒開去沫註入缽內即成。
燕窩疆字口蘑肥雞
材料:水發燕菜100克,白煮母雞約500克,雞裏脊肉200克,肥肉膘25克,水發口蘑50克,水發香菇25克,雞蛋清3個。
制作方法:雞裏脊去筋與肥肉膘制茸,加蛋清,三套湯拌成雞料,口蘑壹片為二焯水控幹,香菇切末加蛋清調勻,燕菜治凈撕成絲。白煮雞拆去骨頭,撕碎加料酒,精鹽腌入味﹔將雞料的2/3攤在白煮雞塊上,余料攤在抹了油的盤內成圓形,劃出“疆”字,填入香菇末,上籠蒸10分鐘,將蒸好的肥雞改成小象眼塊,再蒸8分鐘,扣入缽﹔“疆”字放在雞塊上,口蘑燕菜擺四周,三套湯燒開去沫,註入缽即成。 原料:蝦仁250克、豬大油500克、雞蛋清3個、水發海參、冬菇、荸薺、火腿、豬油網適量。
制法:蝦仁壹切兩段,海參、荸薺、冬菇、火腿切丁,焯水控幹後再裝盤,加調料腌5分鐘,再加蛋清、澱粉調均制餡;將豬網油切成5張8厘米見方的小片,放上餡包好紮口,沾勻蛋清糊;油鍋燒至5成熱,將蝦包逐個放入,炸至金黃色撈出,每個改成4瓣呈荷花形,裝盤即成。 原料:
珍珠筍350克、水發海米50克
制法:
珍珠筍順身切兩半,焯水,用冷水過涼後控幹。香油燒5成熟時,炸姜末,烹料酒,放入海米,珍珠筍,高湯,精鹽,顛燒裝盤即成。 孔府有壹種與火不接觸的獨特自烤菜。如烤花籃鱖魚:把炮制幹凈的鱖魚調味、造型後,網油,再包面餅,把魚包封嚴密,放在鐵鉤上,下用木炭火兩面烤熟,其鮮味不失,色白而嫩。食者知其味,不知其法,曾是孔府秘不外傳的名菜制法。
烤鴨、烤乳豬,孔府都列為宴席菜,被稱為“紅烤菜”,指烤出的菜紅潤光亮。 孔府的另壹類菜肴是“家常菜”,從米粥、煎餅、鹹菜、豆腐到豆芽、香椿、雞蛋、茄子,這些來自民間的常食小吃,經過孔府廚師的精巧制作,成為孔府的獨特菜品,其原則是“精菜細作,細菜糖炒”。所以孔府的家菜也是別有風味的。
豆芽菜,將豆芽去芽和根,清油快炒,鮮脆爽口,曾受到乾隆皇帝的贊賞。香椿芽也是山東西部民間春季常用的菜蔬,孔府每年收進數百斤上好的椿芽,供壹年食用。
孔府家常菜中,經常用土特產品烹制各種菜肴。僅各種“蝦仁”菜,多達幾十種,如:玉帶蝦仁、雨前蝦仁、翡翠蝦仁、三鮮蝦仁、松子蝦仁、腐乳蝦仁等等。 大品鍋菜
大品鍋菜。用八種鮮物做成各種形狀,燒制而成,並以八仙過海圍羅漢命名。在數代孔府作壽時,此菜為宴席的首菜,此菜上桌後,喜慶宴會才開始,為傳統的孔府名菜。
白扒魚翅
這是孔府魚翅大件席的壹個主菜。主料選用名貴的白玉脊全翅,用白扒的烹調方法烹制魚翅,滑潤鮮美。 孔府宴
孔府宴禮節周全,程式嚴謹,是中國古代宴席的典範。
孔府宴講究儀式,如清朝以來,第壹等為招待皇帝和欽差大人的“滿漢宴”,又稱“滿漢全席”,是清代國宴規格。壹桌宴席需餐具404件,每件餐具又分兩層。全席要上196道菜,有滿族的全羊燒烤,漢族的駝蹄、熊掌、猴頭、燕窩、魚翅等,還有全盒、火鍋、湯壺等。十個人需整整吃四天,才能將196道菜品嘗完。
第二等是平時壽日、節日、待客的宴席,菜肴隨宴席種類而定。如為旅遊者開設的孔府宴,即采用第二等宴席方式。
壹至孔府
“吃”是孔府的壹大特色。發展到清代,孔府廚房能跟上皇宮的禦膳房,孔府菜被稱為府菜,孔府宴豐盛得能和皇宮的飲食相比。不光宴席有各種類別:壽宴、喜宴、家宴、便宴、滿漢宴等,在飯菜的品位上也有各種不同的名堂,規格上還有高、中、低之分,有燕菜全席、魚翅席、如意席、全索席、四十大碗席、三大件席、十大碗席。最高檔次的滿漢宴,僅餐具就有404件,要上菜196道。
孔府宴不光講究色、香、味、形,還得加上個“器”,加上個“意”。“器”就是美食也需要美器,孔府宴的檉具器皿,都是整套定做的,器皿有瓷的、金的、銀的、銅的、錫的,形狀更是有方的、圓的、元寶形的、八卦形的、雲彩樣的,盛魚的是魚的形狀,盛鴨是鴨的形狀,反正是菜隨器具變形。要說那“意”,那就不是幾句話所能說得了的,孔府的許多菜,從這“意”字上增加了不少的情趣。
據史料記載,清乾隆皇帝來曲阜,孔府曾以196樣菜的滿漢宴來招待。開宴前,華燈高懸,紅燭高照,乾隆皇帝在鼓樂手細吹細打的樂曲聲中入席。菜是燕窩、魚翅、海參、幹貝等珍貴物,菜名更是好聽,如壹孵雙鳳、禦帶蝦仁、竹影海參、當朝壹品、神仙鴨子、青龍臥雪、雪掃梅花、八仙過海、鬧羅漢等,可乾隆在京裏吃厭了山珍海味,壹道道菜端上來又都原封不動地端了下去。
在壹旁侍膳的衍聖公很著急,便傳話給廚師叫想辦法。廚師作難了,心想:珍貴名菜他都不願吃,要吃什麽呢?尋思了壹陣子,正好是春天,便打發人去捋了壹捧杏葉回來。廚師把糖熬好了,又把杏葉放到糖水裏,盛出來壹涼,外面發亮,裏面鮮綠,很好看,起名叫琉璃杏葉。乾隆吃了這道菜,覺得很好吃,心想:到底是孔府菜好。
這以來,衍聖公總算松了口氣,廚師心裏也有了底,知道皇帝愛吃那壹口。於是他們把豆芽加上幾粒花椒壹炒,乾隆吃了說味道不錯。經了皇帝口,豆芽在孔府的食譜中,立刻身價百倍,不光是能上大宴席,還成了孔府的傳統菜。於是又把豆芽的豆瓣去掉,和小丁豆腐配在壹起炒,起名叫丁香豆腐。那廚師還想出壹道綠豆芽菜,叫“金鉤掛銀條”,就是把綠豆芽掐去瓣和根,先炒壹下蝦米,再把擇好的綠豆芽放上,那蝦米發紅,綠豆芽是銀色的。這樣的菜,皇宮裏沒有。乾隆吃得津津有味,所以也成了孔府的傳統好菜。
二至孔府
乾隆壹次壹次到曲阜來,衍聖公和孔府的廚師真是挖空心思想出了不少的名堂。孔廟的詩禮堂前有兩棵宋朝的銀杏樹,雖然經過了近八百年,那棵雌銀杏樹,仍然春華秋實結果不少,就取詩禮堂的銀杏,加蜜加糖做成菜,借《論語》上記載的,孔子教子學詩學禮的故事,取名“詩禮銀杏”。樹上葉子能做成皇帝喜歡吃的菜,那地裏的莊稼呢?小嫩玉米扒去皮後,看看真像顆顆珍珠,不用說玉米粒和芯都很鮮嫩,用它做湯燒海米,吃起來味道特別清香,就取了個好聽的名,叫“珍珠筍”。
孔府的廚師就是用這些平常物,做出了連皇上也喜歡的名貴菜。不過,乾隆愛吃的臭豆腐和熏豆腐,倒不是孔府廚師的手藝了。
孔府也有豆腐戶。在曲阜城旁邊的書院村,有姓韓的人家,弟兄倆分居過日子。都是孔府的豆腐戶,韓老大每天給孔府送豆腐去,再做上壹些賣,漿裏來水裏去地掙點豆腐渣摻菜吃。有壹年三伏六月天,天又熱,又是連陰雨,豆腐做好後,除了給孔府送去外,剩下的賣不出去,從前窮人是吃不起豆腐的,只好把它切了放在鹽水盆裏腌上。
誰知壹連七八天沒有停雨,豆腐長了毛。靠著鹽水的地方長紅的,沒泡著鹽水的地方長灰白色的。依著男人的意思就把它扔了,女的舍不得,用筷子夾起壹點嘗了嘗,鹹漬漬的挺好。便用煎餅卷著就飯吃。孩子見娘吃也要,男的也嘗了嘗。哈!聞著臭,吃起來香。後來,加上花椒、大料,味道不錯,男的到孔府送豆腐時,帶去了壹塊,說:“給公爺送點小菜嘗嘗吧。”衍聖公起頭說臭不能吃,壹嘗也吃服了。
乾隆在孔府剛吃了滿漢酒席,衍聖公用翡翠盤子端來了壹小塊臭豆腐,說道:“這臭豆腐樣子醜,吃起來挺美口。”乾隆壹看,心裏很不自在,勉強用筷子壹嘗,嗬!味道還真不錯吶。乾隆歡喜地說:“把妳的豆腐戶讓給我吧。”乾隆回京的時候,真個把這家豆腐戶帶走了。從那以後,北京也有了臭豆腐。
兄弟兩個,哥哥因為弄了臭豆腐進了京,那韓家的老二,這壹年也遇上三伏連陰天,做的豆腐也沒有賣出去,老二就把它切了切放在箅子上晾著,燒火時,沒防備把箅子燒著了,上面的豆腐有的燒糊了,有的熏黃了。老二合不得全扔掉,把熏黃的放在鹽水裏煮了煮,壹吃覺得味道不尋常,送給衍聖公嘗嘗,衍聖公覺得不錯,又把它放上桂子、桂皮等佐料壹煮,那味道可真有說不出來的好吃。
三至孔府
乾隆又來曲阜,孔府給擺了豆腐宴。就是說,宴席全是用豆腐做的。有壹品豆腐、丁香豆腐、清蒸豆腐、雞湯豆腐、芙蓉豆腐、荷花豆腐、熏豆腐……乾隆對熏豆腐尤感興趣,吃著很美口,臨走又把韓家老二這個豆腐戶帶進了京裏。
還有壹次,乾隆在孔府吃了個炒水蘿蔔的菜,覺得挺好吃,第二回又點了這個菜。回到京裏後,還想吃這個菜,叫禦廚做。可是做好了壹嘗,乾隆皺起眉頭說:“在孔府吃的炒水蘿蔔是梨味,怎麽妳炒的不是那個味!”壹怒,把那禦廚趕出了皇宮。又叫壹個禦廚炒,乾隆壹吃,還不是那個味,把他也趕出了皇宮。接連又是好幾個被趕走,禦廚都嚇慌啦,有個心機活變的說道:“我看咱得到孔府去學學手藝!”禦廚們都說好主意。於是兩個禦廚便來到了孔府,寫了個門生帖,上孔府去認師。到孔府門前卻叫門官擋住了。問道:“您帶來了沒有?”兩個禦廚說:“帖子帶來了,俺是來跟府上的廚師拜師學藝的。勞駕給通報壹下。”門官說道:“八成二位以前沒來過吧?”兩個禦廚說:“是頭壹回來。”門官說:“這就難怪啦,要見俺廚房的大師爺,可知道俺府上的規矩?”“啥規矩?”“要大禮三百二,小禮二百四。有就見,沒有就別見。”兩個禦廚只好花上錢財進去認了孔府的廚師做師傅。真是:不見不識,不做不會。那炒水蘿蔔菜的做法是:先將水蘿蔔切成絲,在開水裏壹氽,再放涼水裏浸去那蘿蔔味,炒的時候加上梨汁,炒出來就是梨味。不經壹師,不長壹藝。兩個禦廚回到京裏,按照學來的法子炒了水蘿蔔菜,乾隆又吃得津津有味,眉開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