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療 - 白及簡介

白及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白及的別名 7 來源及產地 8 性味歸經 9 功能主治 10 使用註意 11 化學成分 12 白及的藥理作用 13 白及的藥典標準 13.1 品名 13.2 來源 13.3 性狀 13.4 鑒別 13.5 檢查 13.5.1 水分 13.5.2 總灰分 13.5.3 二氧化硫殘留量 13.6 白及飲片 13.6.1 炮制 13.6.2 鑒別、檢查 13.6.3 性味與歸經 13.6.4 功能與主治 13.6.5 用法與用量 13.6.6 註意 13.6.7 貯藏 13.7 出處 14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白及的方劑 2 用到中藥白及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白及 1 拼音

bái jí

2 英文參考

Bletilla hyacinthina Reichb. [朗道漢英字典]

rhizoma bletillae [朗道漢英字典]

salep, salop [朗道漢英字典]

bletillae rhizoma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letillae tuber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mon bletilla tuber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alep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alop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hizoma Bletillae(拉)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mon bletilla rubber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白及為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1]。為蘭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d.) Reichb. f. 的幹燥塊莖[2]。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Rhizoma Bletill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mon bletilla rubber(《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白及的別名

白芨、白根、白雞兒、地螺絲[1]。

7 來源及產地

蘭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f.的塊莖[1]。主產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浙江、陜西等地[1]。

8 性味歸經

苦、甘、澀,涼[1]。入肺、胃經[1]。

9 功能主治

斂肺止血,消腫生肌[1]。

1.治肺結核咯血,支氣管擴張出血,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出血,衄血[1]。煎服:6~15g;研末服,3~6g[1]。

2.治癰腫瘡毒,外傷出血,水火燙傷,手足皸裂[1]。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1]。

10 使用註意

反烏頭[1]。

11 化學成分

塊莖含揮發油、粘液質等。塊莖含聯芐類化合物:3,3’二羥基4(對羥芐基)5甲氧基聯芐、3’3二羥基2(對羥芐基)5甲氧基聯芐等[1]。還含山藥素Ⅲ、3’O甲基山藥素等[1]。另外,還含白及葡萄糖配甘露聚糖(Bletilla gluannan)[1]。

12 藥理作用

白及細粉或煎煮所得膠狀液,局部應用有良好的止血作用[1]。對胃黏膜具有保護作用,具抗癌和抗菌作用[1]。

13 白及的藥典標準 13.1 品名

白及

Baiji

BLETILLAE RHIZOMA

13.2 來源

本品為蘭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f.的幹燥塊莖。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置沸水中煮或蒸至無白心,曬至半於,除去外皮,曬千。

13.3 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扁圓形,多有2~3個爪狀分枝,長1.5~5cm,厚0.5~1.5cm。表面灰白色或黃白色,有數圈同心環節和棕色點狀須根痕,上面有突起的莖痕,下面有連接另壹塊莖的痕跡。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類白色,角質樣。氣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13.4 鑒別

(1)本品粉末淡黃白色。表皮細胞表面觀垂周壁波狀彎曲,略增厚,木化,孔溝明顯。草酸鈣針晶束存在於大的類圓形黏液細胞中,或隨處散在,針晶長18~88μm。纖維成束,直徑11~30μm,壁木化,具人字形或橢圓形紋孔;含矽質塊細胞小,位於纖維周圍,排列縱行。梯紋導管、具緣紋孔導管及螺紋導管,直徑10~32um。糊化澱粉粒團塊無色。

(2)取本品粉末2g,加70%甲醇2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水10ml使溶解,用乙醚振搖提取2次,每次20ml,合並乙醚液,揮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白及對照藥材l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10μl、對照藥材溶液5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壹乙酸乙酯壹甲醇(6:2.5: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酵溶液,在105℃加熱數分鐘,放置30~60分鐘。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顯相同的棕紅色熒光斑點。

13.5 檢查 13.5.1 水分

不得過15.0%(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H第壹法)。

13.5.2 總灰分

不得過5.0%(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K)。

13.5.3 二氧化硫殘留量

照二氧化硫殘留量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U)測定,不得過400mg/kg。[3]

13.6 白及飲片 13.6.1 炮制

洗凈,潤透,切薄片,曬幹。

本品呈不規則的薄片。外表皮灰白色或黃白色。切面類白色,角質樣,半透明,維管束小點狀,散生。質脆。氣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13.6.2 鑒別、檢查

同藥材。

13.6.3 性味與歸經

苦、甘、澀,微寒。歸肺、肝、胃經。

13.6.4 功能與主治

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用於咯血,吐血,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皮膚皸裂。

13.6.5 用法與用量

6~15g;研末吞服3~6g。外用適量。

13.6.6 註意

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13.6.7 貯藏

置通風幹燥處。

13.7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