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四立四離四逆四順
湯壹笑原創
前段時間有網友提問四逆湯中到底有沒有人參?緣由是《桂林本傷寒論》中的“四逆湯”有人參。從我搜索古代主要方書來看,並不見有人參的“四逆湯”。增加了人參的“四逆湯”在宋本《傷寒論》中叫“四逆加人參湯”或“人參四逆湯”,也有的方書叫“四順湯”。
壹、 關於“四逆湯”
宋本《傷寒論》四逆湯方∶甘草(炙,二兩)幹姜(壹兩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壹枚)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壹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壹枚、幹姜三兩。
宋本《金匱玉函經》同。
《千金翼方》中《唐本傷寒論》同。
《太平聖惠方》中《淳化本傷寒論》的“四逆湯”藥味相同,但三味藥都是壹兩。
歷史上其實還有其他類型的“四逆湯”。
《脈經》[ 卷二.平三關病候並治宜第三]有“附子四逆湯”:“尺脈澀,足脛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湯,針足太沖,補之。” 無方。可能就是“四逆湯”。
《外臺》[卷第十四風失音不語方八首]有:“又四逆湯。療卒中風不能言。厥逆無脈手足拘急者方。山茱萸、細辛、幹姜(炙各壹兩)甘草(三兩炙)麥門冬(壹升去心)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為四服。忌海藻菘菜生蔥菜。(出第九卷中)肘後療卒不得語方。”
《外臺》[卷第六 霍亂後脈絕手足冷方四首] 有:“千金四逆湯,主多寒,手足厥冷,脈絕方。(千金是形容詞,不是〈千金〉)吳茱萸(二升)當歸(三兩)桂心(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二兩)通草(二兩)生姜(八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上九味切,水六升,清酒六升,合煮取三升,分溫四服,舊方棗二十五枚,今以霍亂法多痞,故除之,若除棗入葛根二兩佳。忌生蔥生菜海藻菘菜。(〈短劇〉同,仲景傷寒論此方名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太平聖惠方》[卷第十二.治傷寒霍亂諸方 ]:“治傷寒。霍亂吐利。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宜服四逆湯方。甘草(炙微赤銼)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心(以上各壹兩)幹姜(半兩炮裂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壹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頻服。”
《太平聖惠方》[ 卷第十壹.治陰毒傷寒諸方]:“治陰毒傷寒。脈候沈細。四肢逆冷。煩躁頭痛。四逆湯方。幹姜(炮裂銼)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心甘草(炙微赤銼)白術當歸(銼微炒)(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壹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頻服之。”
《桂林本傷寒論》四逆湯方: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幹姜壹兩半附子壹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壹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壹枚,幹姜三兩。
二、 關於“四順湯”
宋本《傷寒論》四逆加人參湯:385.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方壹。甘草(炙,二兩)附子(生,去皮,破八片,壹枚)幹姜(壹兩半)人參(壹兩)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壹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宋本《金匱玉函經》中叫“人參四逆湯”,方同,四味藥人參排最前。
《千金翼方》中《唐本傷寒論》中“四逆加人參湯”同宋本《傷寒論》。
《太平聖惠方》中《淳化本傷寒論》無此方。
鉏桂祥俞雪如的《<康治本傷寒論>與<康平本傷寒論>》壹文說這兩本書的“四逆湯”中有人參,不知是哪種版本,我看到的日本安政五年(1858)京都書林刻本《康治本傷寒論》的“四逆湯”沒有“人參”,且“甘草”筆誤成“草草”。日本康平三年(1060年)丹波雅忠藏本《康平本傷寒論》的“四逆湯”也沒有人參。《康平本傷寒論》“四逆湯”作“回逆湯”,“四逆加人參湯”作“回逆加人參湯”,“四逆散”作“回逆散”,藥味、分兩都同宋本《傷寒論》。
“四逆加人參湯”或“人參四逆湯”漢代之後被稱為“四順湯”,但藥物分量有所變化。
《脈經》[ 卷二.平三關病候並治宜第三]:“尺脈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氣。宜服小建中湯(壹本更有四順湯),針氣海。”
《脈經》中是“四逆湯”和“四順湯”並列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