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療 - 龍須面的來歷

龍須面的來歷

“龍須面”是我國北方傳統風味筵席面點品種之壹,是從山東抻面演變出來的精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明代禦膳房裏有位廚師,在立春吃春餅的日子裏,做了壹種細如發絲的面條,宛如龍須,皇帝胃口大開,邊品嘗,邊贊賞,龍顏大悅,贊不絕口。從此,這種炸制的細點便成了壹種非常時尚的點心。由於抻面的姿式,如氣壯山河壹般,抻出的面細如發絲,猶如交織在壹起的龍須,故名龍須面。

據說這個節日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這天,“皇婚送飯,禦駕親耕”,自理壹畝三分地。後來,**帝、唐堯、夏禹等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壹傳統做法,而且還當作壹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在二月初二這天,舉行盛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壹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來歷。

龍頭節這天,北方農村家家都要做餅,稱作“龍鱗餅”,說龍有了鱗就不會受凍。還要做面條,叫“龍須面”,為的使龍在新的壹年裏更健壯有力。再就是“煮豬頭”,這豬頭都是在臘月裏殺豬時割下來,割下後就吊在房梁上,直等到二月二這天才摘下來洗涮蒸煮——家家院子裏都彌漫著肉香,以等待龍的醒來。據說,這天如果龍還沒醒,那轟轟的雷聲就要呼喚了。醒來的龍,人們都爭著往家裏引。早晨很早就到河邊去挑水,壹路上還撒谷糠或竈灰,壹直到院落裏。引龍敬龍,為的是求得壹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有句諺語說:“二月二,龍擡頭,大囤滿,小囤流”。於是過“龍頭節”的時候,家家院落裏還要“畫倉子”,人們手裏拿個小盒兒,裏邊裝滿竈灰,然後壹把壹把地在院中撒畫,先畫出尖尖的倉頂,再畫鼓鼓的倉肚,最後畫倉門,門是很小的,像個寶葫蘆。然後抓些五谷雜糧放在倉子裏,上面還要壓個小石頭,以防雞、鳥來食。

龍擡頭了,蟄伏了壹冬的動物開始蘇醒,害蟲也蠢蠢欲動,所以人們在慶賀龍擡頭的時候,又有抑制害蟲的習俗。這天,家家都要“煎年糕”,把年糕放在鐺子裏煎來煎去,每回都要翻上幾次,據說,這樣寓意煎死害蟲,它就不會禍害莊稼了。

如今,農村家家戶戶豐衣足食,過“龍頭節”的人又多了起來,人們不是寄希望於“龍擡頭”,而是啟用這個古老的風俗,作為壹項娛樂活動來活躍文化生活,給節日再添壹點喜慶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