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邊,瘋子在右邊。高明——看完。
這樣我們每個人看到的世界的偏差會越來越大,但是會有所謂的集體價值觀來平衡我們的主觀性。
當妳開始用別人的眼光去看的時候,妳會更多的看到本質,妳會更接近這個世界的本質。
想象力怎麽可能是無限的?想象都是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無法超越認知。
因為我們的世界還沒有準備好容納這麽多奇怪的東西。
如果有些現象無法用已知的學科和知識來解釋,那就要學會尊重剩下的解釋,不管這些解釋表面上是荒謬的還是離奇的。因為那很可能是真正的答案。但是驗證的過程壹定要謹慎小心,不允許滿天星。
理論上沒有正常人,因為正常的概念是群體認可的。
只有當妳認真做壹件事的時候,妳才會意識到妳的靈魂。
?早年聽過這本書,很受歡迎。甚至還出了同名電視劇。作為後續放入書架,卻壹直在吃灰。因為我有看書的習慣,所以不喜歡先看介紹,再去網上搜書評。感覺是劇透,看別人的感受會影響自己的理解。相反,我更喜歡在盲盒裏看書,理解的感覺更真實,更像自己的。直到前段時間,我看了前兩篇,壹篇是案例,每壹個案例都是壹個獨立的故事,這是我最喜歡的類型。然後我就忍不住去了解作者,想知道作者到底是抱著什麽樣的想法來寫這本書的。發現源於作者對世界的好奇,因為壹張賀卡想知道世界是什麽樣子的,想環遊世界,想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尋找答案,但還是不是很清楚,於是開始問身邊的朋友,得到的答案都不是很認真。偶然接觸到另壹個群體,覺得很有意思。“我們壹般都是從外面看事情,精神病人直接鉆進去,從裏面往外看。”後來,我編寫了這本書。所以全書記錄了“裏面的人”(精神病人、精神障礙者等。)以采訪的形式(我更喜歡稱之為“外面的人”和“裏面的人”,這樣會讓我覺得只有地點的區別)讓人們看到其他人眼中的世界。
作者做了我壹直想做,想知道的事情。關於初高中時期,也許是受電視劇電影的影響,我壹直覺得裏面的人極其聰明,所以壹直想知道現實生活中他們眼中的我們和這個世界是什麽樣子的,想知道有什麽不壹樣。記得有壹次,周末,我帶著朋友,陪我去了鎮上壹河之隔的精神療養院。到了門口,被朋友以各種理由勸阻,不了了之,但壹直很好奇。得益於作者對世界的好奇和執著,可以從其他角度了解世界,認識另壹個群體。
?個人看完覺得天才和瘋子在某些方面有相通之處,他們的世界也是不可理解的。他們都孤獨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其實這個問題我直到文末也沒有壹個確定的答案。我不知道如何描述。是山川美景,是人的日常來來往往,是太陽的日常升起和落下,是不同事物的日常表現,是各種生物的共存和生存。這是我能描述的描述。好像我對我眼中的世界不是那麽清晰模糊,就像我眼中的霧。
?第壹,感覺到了自己知識的匱乏,也明白了作者說的他們是在“直接往事物裏鉆,從裏往外看”。裏面的人是物理學教授、心理學家、宗教遺產等。文章涉及生理學、心理學、佛教、宗教、量子物理學、瑪雅文明等諸多領域,其中不乏量子力學。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文章中的壹個“精神傳遞”的案例,壹個物理學教授。確認是不是精神病人,於是有了這樣壹個案例:病人堅持多宇宙理論,壹個月後被引力粒子從那個宇宙的地球傳送過來,壹直在等組織把他接回去。患者有豐富的量子物理知識,在認知上有自己的邏輯,很完善,很專業。
?第二個感受是堅持。其實看完之後,他們有壹個共同點——偏執,有壹些堅持在裏面。他們對自己眼中的世界不斷好奇和探索,想看清楚,不受旁邊事物的影響。很明確,所以有些患者在某些領域很專業。
?第三種感覺是強烈的孤獨。“外人”是壹個大群體,他們的世界和理解都和大群體不壹樣,很難找到“同類”,而且即使別人說了,他們也聽不懂,也理解不了,就像他們的整個世界壹直都是自己活的,周而復始。
?第壹感覺是作者的溫暖。在與每壹位患者(傳統認為的特殊群體)交流時,我們不帶世俗的觀念和眼光,而是尊重每壹位患者的分享,盡力讓自己理解他們的描述,不以自己的認知隨意評判他們世界理解的所謂對錯。我們感受不到作者在字與字之間的區別對待,卻能感受到作者的尊重,眾生平等。
?其次,我從作者和患者身上感受到,對事物保持質疑,對知識保持謙遜的態度,認知是有限的。人類無法用現有的認知來解釋認知之外的事情。即使有人用可笑的答案解釋未知的事物,也不應該否定,還應該尊重它們的存在並加以解釋,允許對立的觀點來解釋它們的存在。妳要堅持追求和探索自己熱愛的東西,不要有雜念。只有認真做壹件事,才能實現靈魂。
整本書給我的感覺很溫暖,很治愈。有病人和作者的幽默片段,有質疑,有思考,有堅持,有孤獨。有值得學習和反思的地方,更何況這個小團體可以理解,但是希望得到尊重和允許,那就不得而知了。被允許是不同的答案,壹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