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療 - 出土美食

出土美食

1. 土裏刨食

千百年來的稼穡艱辛成就了中國農民堅韌不拔的意誌,同時也賦予了他們獨特的幽默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被他們自嘲為“土裏刨食”。不過如果硬要咬文嚼字,真正從土裏刨出來的食物並不太多。“出土”的食物,蘿蔔胡蘿蔔是壹大類,另外壹大類就是薯類。

漢語當中“薯”字最早所指的應該是山藥,其食用在中國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土豆雖然在明朝就已經傳入了中國,“馬鈴薯”這個名字在康熙年間也已經見於記載,但《康熙字典》中“薯”字仍然只有兩個解釋,壹是薯蕷,壹是“藷”字的俗寫。“藷”是甘蔗,而薯蕷就是山藥的古稱。唐朝為避唐代宗李預的諱,把同音字“蕷”改成了“藥”,“薯蕷”變成“薯藥”。沒承想宋朝又出了壹位宋英宗趙曙,“薯藥”於是再次改名成了“山藥”。土豆傳入中國以後,大約是因為形似馬脖子上套的鈴鐺,又跟山藥類似,都是食用埋在地下的部分,故得名馬鈴薯。實際上,這兩樣可以說風馬牛不相及。山藥是薯蕷科,吃的是塊根;而土豆是茄科,吃的是塊莖。

除了山藥,其它幾種跟土豆長得很像的薯類都不是中國自古就有的。芋頭(taro)屬於天南星科,原產南亞,傳入中國的時間比較早。紅薯(sweet potato)和木薯(yam)跟土豆壹樣都是原產南美,在發現新大陸以前歐亞各國都不知道這些食物。但這幾種薯類並不像它們看上去那麽相似,紅薯為旋花科,木薯為大戟科。單從這幾種“貌合神離”薯類就可以對美洲的植物多樣性作壹管窺。

2. 土豆改變歷史

去國離鄉的中國人,不論走到哪兒都忘不了家鄉的美食。不過愛吃土豆的人都有***識,北美市場上最普通的土豆非常好吃。尤其在加拿大,氣候寒冷,高緯度地區夏季日照時間超長,土地廣袤而肥沃,正是高品質土豆的絕佳產地。雖然加拿大的土豆產量不足排行榜老大中國的5%,在全世界只能排到15名之後,但新鮮土豆的出口量緊跟在中國之後,列世界第5位。此外,加拿大還大量出口冷凍土豆和土豆種,這兩樣中國幾乎沒有出口。

在決定農作物產量的諸多因素中氣候條件通常占據重要地位,不過這壹點對土豆不太適用。地不分東西,天氣不論冷熱,全世界都可以大量生產土豆。比氣候條件更能決定土豆產量的是人口——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印度占據土豆排行榜前兩位。對比壹下人口最多的國家和土豆產量最高的國家,這兩份列表驚人地相似。人口排名前十位的國家只有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和尼日利亞不在土豆高產國家之列,而這三個國家裏面有兩個大量從加拿大進口土豆。

土豆與人口的關系如此密切,其實並不是件新鮮事。今天我們很難想象沒有土豆的世界會是什麽樣子。這不僅是因為土豆可以做成讓所有人又愛又恨卻欲罷不能的薯片,更重要的原因是土豆直接影響了18世紀以後世界歷史的軌跡。

早在幾千年前,生活在今天秘魯境內安第斯山脈(西班牙語Cordillera de los Andes)的印第安人就已經開始種植土豆並且培育出許多不同品種以適應各個區域不同的氣候條件。但是直到1530年代西班牙航海家們到達南美之前,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們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植物。可是壹旦土豆從南美到了歐洲,事情就壹發不可收拾,這種埋在土裏其貌不揚的食物迅速以其廣泛的適應性占領了世界的每壹個角落。直接的後果就是全世界的人口從此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劇增加,而且所到之處城市化進程加快,成年人口平均身高顯著提高。可以說,18-19世紀世界經濟總量的爆發式增長,土豆居功至偉。

在16世紀以前,全世界的人口基本維持在壹個相對穩定的水平,遇到戰爭瘟疫人口減少,風調雨順的年份人口增加,但從公元1000年到1500年總量沒有劇烈變化,直到土豆改變了這壹切。

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土豆的營養價值無可匹敵。不論是歐亞大陸普遍食用的水稻小麥,還是同樣來自美洲的玉米紅薯,單位作物能夠提供的卡路裏都遠遠低於土豆。不僅如此,人如果長期單吃米面,蛋白質和維生素都不夠,營養不均衡。但土豆能夠提供人體所需的幾乎所有營養物質,包括其他糧食作物無法提供的多種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土豆的另壹個非常重要的優勢是它所需要的種植面積遠遠小於其他糧食作物。根據英國18世紀的統計數據測算,半英畝土地出產的土豆就足夠壹個兩大三小的五口之家吃上壹年,而要用小麥養活這壹家人,則需要三倍於此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土豆對於地形土壤和氣候的依賴性非常低,哪兒種哪兒活。

人體所必需的維生素當中,只有兩種是土豆無法提供的,這就是維生素A和D,而這是少量奶制品就可以補充的。因此,壹個人只要有土豆和壹點牛奶,就可以長期健康地生活下去。在很長的壹段時間裏面,愛爾蘭人就靠這兩樣東西生活。愛爾蘭這個民族跟中國壹樣,經歷了無數的苦難和無數的分分合合。1801年,愛爾蘭失去了自己的議會,變成了倫敦統治下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壹部分。伴隨著亡國而來的,更是宗教勢力的對立。那時候的英國已經是新教的天下,而愛爾蘭人多數信仰天主教。於是英國人規定,天主教徒不能擔任公職,不能當選議員,不能投票,不能參軍,不能上大學。更過分的是,天主教徒不能購買土地。天主教徒如果已經擁有土地,在死後必須把土地分給所有的子女。而壹旦子女中有壹個人轉化成新教徒,他(她)將繼承所有的土地,其他子女就沒有份了。

在這樣的政策之下,整個19世紀,愛爾蘭人生活在極度貧困當中。雖然愛爾蘭人也廣泛種植小麥養殖牛羊,但那是出口到英國去的,愛爾蘭人買不起,土豆是他們唯壹的救命糧。對單壹食物品種的依賴終於導致愛爾蘭人在壹場突發的災難面前毫無抵抗之力。1843年美國出現了壹種叫做枯萎病的真菌性土豆疾病,1845年蔓延到了整個歐洲,到了1846年的夏天愛爾蘭這個完全依靠土豆的國家已經到了幾乎沒有東西可吃的地步。從英格蘭到美國,種種救援措施在壹段時間內降低了愛爾蘭的死亡數字。但當時的英國政府對經典政治經濟學理論深信不疑,堅持認為市場自身的力量最終能夠解決愛爾蘭的饑荒問題。但他們犯下了壹個致命的錯誤,完全忽視了在極端宗教歧視政策之下愛爾蘭人那微不足道的購買力,市場調節於是成了“何不食肉糜”。這場大饑荒帶給愛爾蘭的災難持續了壹個世紀,直到二戰徹底改變世界格局。

大饑荒以前,愛爾蘭保守估計有超過800萬人,而1951年的人口統計只有425萬。減少的人口,壹部分是死亡,壹部分則是移民。移民最主要的目的地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愛爾蘭人向美國移民歷史悠久,19世紀中葉的大饑荒更加劇了這個過程。現在北美的任何壹個城市,不論規模大小,妳都能找到幾處愛爾蘭酒吧(Irish Pub),足見愛爾蘭人分布之廣。除了開酒吧,在美國的政界、商界、學術界、文藝界,到處都能看到愛爾蘭後裔的身影。在44位美國總統中,22位具有愛爾蘭血統,包括肯尼迪、約翰遜、尼克松、卡特、裏根、布什和克林頓。就連黑人總統奧巴馬,雖然有個來自肯尼亞的父親,但他母系的家族歷史也能跟愛爾蘭扯上關系。自從1963年肯尼迪總統到愛爾蘭尋根,此後幾乎每壹任美國總統都到過愛爾蘭尋訪祖居。

原產於美洲的土豆滋養了歐洲角落裏的愛爾蘭,又把他們逼回美洲。在美國,有人說猶太人控制華爾街,愛爾蘭人控制華盛頓。如果看看二戰以後美國對世界的影響,是不是可以說這裏邊至少有壹半是土豆惹出來的?

3. 惹味的土豆

不但惹出這麽多事,土豆還很“惹味”。廣東話裏面的“惹味”大概就是好吃、越吃越想吃的意思,跟“惹眼”有得壹拼。土豆改變歷史,除了能填飽肚子,當然還因為它好吃到惹味。

中國人把壹日三餐叫做吃飯,這件事的邏輯重心是碳水化合物構成的主食。而西餐的Main Course壹般以肉為主,澱粉類只作為配菜(side dish)在盤子邊上蹭壹個角。溜邊兒的主最常見的就是土豆,常能以不同的身形示人。點菜的時候服務員會報出各種配菜供妳選擇,跟相聲裏面念貫口似的壹口氣壹長串,炸薯條(French Fries)、土豆泥(Mashed Potato)、烤土豆(Baked Potato)是最常見的幾種。薯條和土豆泥,壹般的餐廳每樣只備壹種口味,沒有什麽花頭。但如果妳點了烤土豆,服務員跟著就會問"Do you want to load anything"(要加料嗎)?可加的料包括黃油(butter)、酸奶油(sour cream)、培根(bacon)、蔥(green onion)等等。整只的土豆連皮進烤爐,慢火烤到皮自然爆裂,露出金黃的肉來。在開口的地方填進去略加了壹些鹽的黃油(salted butter),土豆的香郁遇到黃油的豐潤,那就是“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要是再加些切成小粒烤得焦脆的培根,濃艷的深紅色配上小蔥的翠綠,看著就是那麽受用。

這種烤土豆最能品出土豆本身的香味,因此需要優良品種才會好吃。汪曾祺當了右派下放到張家口勞動,當地農科所進行土豆育種,就讓他畫“土豆譜”。畫完畫,土豆順手扔火堆裏烤烤吃了,故而他自詡吃過最多品種的土豆。讓這位美食家念念不忘的是壹種有糖炒栗子香味的土豆。來加拿大以前我壹直無法想象土豆能好吃到什麽地步,但我估計加拿大極北極寒、壹到了極晝每天日照時間恨不能長達20小時以上的育空地區(Yukon Territory)出產的黃肉土豆(Yukon yellow flesh potato)口味會非常接近汪大仙吃到的那種。

美式餐廳還有壹種烤土豆是土豆片(wedge)。Wedge的本意是楔子,木頭片、金屬片,壹邊薄壹邊厚,都可以叫wedge,所以potato wedge也是把土豆切成楔形,比薯條厚,比滾刀塊好看。鹽水泡壹下,刷油,灑香料,烤。最恰當的火候是表面金黃起硬殼,脆脆的,似焦非焦,壹口咬下去裏面軟糯化渣。有壹種個子很小的圓形土豆,有黃皮的也有紅皮的,整只加迷叠香(rosemary)連皮烤出來,也非常好吃。

要論到土豆帶給我們最極致的味覺享受,還得說是烤土豆皮(potato skin)。中等偏大的土豆,太大了不行,對半剖開,挖掉中間多余的肉,只留靠著皮的四分之壹到三分之壹,黃油芝士培根全往裏招呼,烤得滋滋冒油,酥脆而又有韌勁,入口不幹不柴又透著焦香,妙不可言。吃牛扒或別的主菜,土豆是免費的配菜,但這款土豆皮實在太費工費料,餐廳不往菜單上寫。去好點的牛扒房(steakhouse)不妨問問服務員,看在小費面上他們很有可能說服廚師單做壹個給妳。別的餐廳就算了,問也不會有。中等以下的餐廳賠不起這個成本,高檔的地方講究擺盤漂亮,土豆皮跟眼下時興的小清新色調不搭,他們不會給妳做。再就是吃烤翅看球的那種酒吧(sports bar),開胃小吃(Appetizer)的菜單裏會有這個東西。

盡管多數時候,土豆只能在盤子裏偏居壹隅,但也有壹道歷史悠久的大菜得把它放在當中頂在頭上。這菜叫牧羊人派(Sheppard's Pie)。菜的主體是切碎的羊肉,加上豌豆和其他蔬菜,鋪滿烤盤。然後把厚厚的壹層土豆泥放在表面,把下邊的羊肉全部蓋住,再進烤箱烤。如果把羊肉換成牛肉,就成了木屋派(Cottage Pie)。Cottage在今天指的是專供渡假用的小木屋,但在兩百年前的英國,那是窮人住的地方。那時候土豆剛剛在歐洲推廣開,有錢人是不屑於吃它的,這道用最廉價的土豆和牛肉的邊角料做成的菜是真正的平民美食,故而得名。

牧羊人派在法國還有壹個名字叫Hachis Parmentier。法語的Hachis指的是用切碎的食材烹制的菜式。Parmentier是人名,之所以用這位老兄的名字命名這道土豆蓋頂的菜是為了紀念他為推廣土豆所做的貢獻。18世紀後期,這位老兄在戰爭中被捕,普魯士人的監獄裏當然不會給法國俘虜吃山珍海味,能吃的就只有土豆。Parmentier不但逆來順受而且隨遇而安,對土豆甘之如飴。出獄以後他決定現身說法,告訴當時那些不願或不敢吃土豆的人土豆是個好東西。他的方法叫“偷不如偷不著”。Parmentier說服法國國王給了他壹片土地供他種土豆,還讓國王派出皇家衛隊守護這片土豆園子。土豆在地下生長,地面上什麽也看不見。四周的農民都好了奇,前來圍觀,壹圈盡忠職守的衛士拿正眼都不瞧他們,這就越發惹得人心癢癢。到了晚上,衛兵撤崗,園子沒人看守了。這還了得!農民們趕快撲上去挖地三尺,把寶貝土豆搶回自家地裏種上。於是土豆就傳開了。於是就有了這道紀念Parmentier並且以他命名的菜式。

能做配菜,能做主菜,土豆還能做前菜和湯。既可以用整只體型敦厚的土豆做壹個baked potato卻只在牛扒邊上做配角,又可以“零落成泥碾作塵”卻穩穩當當端坐Sheppard's pie的頂層,還可以隱身遁形藏匿在湯中讓人看不見喝得著。這還只是西餐當中最為經典的壹些菜式,要是把土豆沙拉(potato salad)描述壹番,早餐吃的home fries和hash brown講壹講,再有北歐特色的吃法、印度南亞壹帶的做法、原產地南美的本來面貌、各種混搭創新的菜式,把這個單子開下去,怕是再寫5000字也寫不完。

很難想象壹種食材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如此普遍的接納,被用來創造出如此眾多的美食。就算沒有改變歷史的光輝歲月,單看這些佳肴,其貌不揚的土豆也值了。

獨門菜譜之國內顏值版|火腿土豆濃湯

菜名有火腿有土豆,吃的時候全看不見。這個菜也代表了西餐很多湯菜的基本烹飪方法,會做了可以很容易地舉壹反三,自創各種湯菜,而且非常簡單,零失誤。

原料:

火腿裏面的骨頭。國內電商能買到進口的火腿,價格驚人。單為了做這個湯去買壹整只火腿有點買櫝還珠的意思,不過如果妳恰好有壹只快吃完的火腿,把骨頭剔下來正合適,骨頭上留壹點肉,最好還有壹點肥的。沒有也可以做,我們土法上馬,用壹塊熏過的臘肉加豬筒骨,味道也不差

土豆,去皮,看妳煮多少湯,土豆的量隨意增減,重點是要讓湯呈現出粘稠的感覺但還是湯而不是糊糊

洋蔥半個

黃油,壹塊1磅的黃油是壹個長方體,從短的壹頭切1cm左右就夠了,因為是用骨頭熬的,湯本身已經夠油了,加黃油主要是增加香味的層次感

淡奶油,英文叫whipping cream,是液體的,裝在壹個跟牛奶壹樣的包裝盒裏面賣的,喜歡烘培的人都知道,不做烘培的去電商問問清楚再買,因為國內說起奶油往往會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鹽適量

胡椒最好用原粒的,上桌的時候現磨

做法:

1. 骨頭放高壓鍋裏,裝三分之二鍋的水,加洋蔥,加土豆,壹起壓。上汽以後改小火,大概45分鐘。

2. 這時候土豆已經很酥爛了,可是還不夠,我們要讓它消失得無影無蹤。把骨頭取出來不用了,土豆撈出來加壹些湯,如果還有沒有化掉的洋蔥也撈出來,壹塊兒放到攪拌機裏面打幾十秒,全化掉了,這時候就是壹盆濃稠的湯了。

3. 取壹個湯鍋,攪拌機打好的和多出來沒打的湯壹起放進去,用湯勺拌勻,黃油放進去化掉,壹邊攪拌壹邊加淡奶油。奶油的量隨個人口味,邊攪邊嘗。

4. 加鹽,起鍋,裝盤。最好有壹個木制的現磨胡椒瓶,要想裝那啥,玻璃的不銹鋼的都沒有木制的有型。在妳的客人被蒸騰著的香濃熏得壹陣陣眩暈的時候,端著胡椒瓶適時出現,剩下的就盡在不言中了。

獨門菜譜之海外混搭版|泡菜薯條

我這裏要介紹的其實不是壹個菜譜,而是壹種簡單易行的混搭思路。薯條是再簡單不過的東西,只要炸得好,不需要多少調料就很好吃。我吃薯條壹般不喜歡番茄醬,只加鹽就行,有時候略加點胡椒。這是吃薯條的本味。要想增加壹些香味,壹個辦法是在油上下功夫。超市裏曾經出現過壹個小眾的薯片品牌,口味之壹是用牛油果的油(avocado oil)炸的薯條,略有點清香但不太吃得出有什麽特別。壹家飯店用鴨油(duck fat)炸薯條,那真是香,還沒端上桌就能聞見,有點像《紅樓夢》裏面王熙鳳第壹次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這些可以算是不同食材的混搭,不過更有趣的是不同菜系不同口味之間的混搭。混得不好,第壹次吃也許出奇制勝,第二次就不會再想吃。要混得好,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不是壹件容易的事。當我第壹次在朋友的帶領下來到多倫多市區壹個毫不起眼的角落裏壹家連門臉都不容易找到的小店,立刻被其韓國泡菜薯條所驚艷。艷麗的色彩,豐富的口感,混而不亂的味覺層次,實在是高。

驚艷之後,這個混搭料理其實很可以自己在家做做。愛吃韓國泡菜的用韓國泡菜,不喜歡的也可以用其他重口味來代替,但效果沒有那麽好。

原料:

薯條。超市裏冷凍的很多,如果自己買新鮮土豆回來炸也很簡單。實在懶得炸的,去隨便什麽快餐店買壹包現成的薯條也可以用,只要妳能保證買回家薯條還脆著。

韓國泡菜

肉末

剁椒、幹辣椒、花椒,愛吃辣的加上這幾樣,不愛就省略掉

馬蘇裏拉芝士(Mozzarella cheese)

做法:

1. 如果用新鮮土豆炸薯條的,先把土豆切成條,泡水裏讓澱粉走掉壹些。

2. 起油鍋,油不用多,小火把肉末炒香。如果妳想試壹下我自創的這個三椒組合口味,下肉末之前先下花椒和幹辣椒爆鍋。為了吃起來方便可以在爆出香味以後把花椒和幹辣椒扔掉再下肉末。

3. 肉末炒香以後下韓國泡菜和湖南剁椒,改大火,壹同快速翻炒,炒到混合均勻即可,不必久炒。(如果做的不是泡菜薯條而是泡菜炒飯,現在可以接著下米飯炒透。)

4. 炸薯條或者出去買薯條。如果買,在妳離開的這段時間壹定將炒好的泡菜肉末保持在壹定的溫度,算好從快餐店到妳家所需的時間,把堵車的時間也算進去,別讓薯條在路上軟了。另外,走之前把芝士也從冰箱裏拿出來放在邊上讓溫度升起來壹點。

5. 薯條裝盤,鋪上芝士,再把泡菜肉末澆上去,最後灑點蔥花。

用韓國泡菜的好處有幾個。壹是好看,老外的pickle、四川泡菜、東北酸菜,大多是綠的,不如韓國泡菜那麽艷麗。再壹個是綿軟的口感可以跟酥脆的薯條互補,四川的泡豇豆炒肉跟薯條的味道也很搭,但是豇豆的脆和壹粒粒切碎了的豇豆滿口鉆的那種感覺跟薯條不搭。

參考資料:

陳輝主編《食品原料與資源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Potato Market Information Review 2015-2016,加拿大農業部網站;Nathan Nunn, Nancy Qian "The Potato's Contribution To Population and Urbanization: Evidence From A Historical Experimen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1 v. 126; Ellen Rodger "The Biography of Potatoes", Crabtree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Tony Allan "The Irish Famine - The Birth of Irish America", Heinemann LIbrary 2001; “Happy President's Day - 22 of America's presidents had Irish roots”, IrishCentral.com, 2017;Jamie Oliver "10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shepherd’s pie", JamieOi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