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療 - 端午節是怎麽來的?端午節為什麽紀念屈原?

端午節是怎麽來的?端午節為什麽紀念屈原?

端午節怎麽來?為什麽要在端午節紀念屈原?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壹。這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端午節又叫:五月節、重陽節、午節、女兒節。雖然名字不壹樣,但是世界各地的人的習俗都差不多。今天,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民中壹個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很多,但最廣為人知的是為了紀念屈原投江自殺。根據學者聞壹多《端午考》、《端午的歷史教育》所列舉的100多種古代記載和專家考古研究,端午節的起源是古代中國南方吳越民族舉行的圖騰節日,早於屈原。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詩篇廣泛深入人心,所以人們“緬懷和悼念他們,把他們的話傳於世,使他們代代相傳”。所以紀念屈原的話,聯合國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間文化領域,中國人把賽龍舟和在端午節吃粽子與對屈原的記憶聯系在壹起。

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

端午節是壹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端午節有許多起源和傳說。這裏僅列舉以下四種:

起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提倡起用人才,充實,力主聯合反秦,遭到貴族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革職,逐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出了《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憂國憂民,風格獨特,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入侵楚國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屈原心痛,但又舍不得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完巨著《懷沙》後,投汨羅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壹場波瀾壯闊的愛國運動。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萬分,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向屈原進貢。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把它們“撲通、撲通”地扔到河裏,說魚、龍、蝦、蟹要是吃飽了,就不咬大夫的身體了。人們紛紛效仿。壹個老醫生拿來壹壇雄黃酒,倒進河裏,說要打暈龍和水獸,免得傷到屈醫生。後來,人們怕飯團被龍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米飯,再用彩色的絲綢包裹,發展成褐色的種子。

後來每年五月初五,就會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對伍子胥的紀念

第二個端午節的傳說,在江浙壹帶廣為流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著名的伍子胥成員,楚人,他的父親和兄弟都被楚王殺死了。後來子胥棄暗投明,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入楚都應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挖墳鞭屍三百,為的是報殺父之仇。吳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漲,大獲全勝,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求和,夫差許下諾言。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但吳被屠戮,受越國賄賂,讒言誣陷子虛,夫差信以為真,給了子虛壹個出頭之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了紀念東漢孝順的女兒曹娥,她救了她的父親,投江自盡。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她好幾天沒見到她的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過了十七天,他也在五月五日投河自盡,五天後撈出父親的屍體。傳為神話,後傳至縣衙總督,使之成為弟子韓丹春謳歌的豐碑。

孝女曹娥的墓在今天的浙江紹興。後來,曹娥碑是晉代王逸所寫。後來,為了紀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廟。她居住的村莊被重新命名為曹娥鎮,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為曹娥河。

圖騰祭祀起源於古代越族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在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遊地區存在壹種具有幾何版畫和陶偉特征的文物。據專家推斷,殘存的氏族是壹個崇拜龍圖騰的部落——歷史上的百越氏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表明,他們有連續紋身的習俗,生活在壹個水鄉,認為自己是龍的後代。其制作工具多為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青銅器。在作為日常用品的鍋碗瓢盆中,用於烹飪食物的印花陶鼎是他們特有的,也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壹。直到秦漢時期,仍有百越人,端午節是他們創造的祭拜祖先的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融入了漢族,剩下的則演變成了南方的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中國的民間端午節是壹個盛大的慶祝活動,有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慶祝它。較常見的活動有以下形式:

龍舟比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楚國的人們,不願讓他們的賢臣屈原投河自盡,許多人劃船趕去救他們。他們趕到洞庭湖,卻不見蹤影。此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過河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事實上,“賽龍舟”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在鼓聲中雕刻龍形獨木舟,玩劃舟遊戲,以娛神娛人,是儀式中半宗教半娛樂的節目。

後來,除了紀念屈原,在不同的地方,賽龍舟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江浙壹帶劃龍舟,有紀念本土出生的現代女性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晚的龍舟上,燈火裝飾,它來回穿梭,水上水下。場面感人,有趣。貴州苗族在農歷5月25日至28日舉行端午節,慶祝插秧勝利,祝願豐收。雲南的傣族同胞在潑水節比賽劃龍舟,紀念古代英雄燕紅沃。不同的民族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是不同的。直到今天,在南方許多江、湖、海接壤的地區,每年都會舉行各具特色的龍舟賽。

乾隆二十九年,臺灣省開始舉行龍舟比賽。當時的臺灣省知事江在臺南市鶴溪半月池主持了壹場友誼賽。現在每年五月五日在臺灣省舉行龍舟比賽。在香港,也有種族。

此外,龍舟賽艇首次傳入日本、越南和英國等周邊國家。1980年,龍舟比賽被列入中國的全國性體育比賽,每年都舉行屈原杯龍舟賽。壹九九壹年六月十六日包裹成喇叭狀,稱為“粟米”;大米裝在竹筒裏,密封烘烤,稱為“筒餃”。東漢末年,將小米浸泡在草木灰水中,因水中含堿,用茭白葉包裹成四邊形,煮熟後成為廣東堿水餃子。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餃子的原料除了糯米,還有中藥益智仁。煮熟的餃子被稱為“益智餃子”。《人民周刊》《嶽陽風土記》記載:“用野樹葉包小米是常事,熟了就是熟了。從五月五日到夏至,有壹個餃子和壹個小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餃。米飯混合了動物肉、栗子、紅棗、紅豆等。且品種增加。粽子也被用作社交禮物。

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潔白如玉”,形狀出現了圓錐形和菱形。日本文獻中有“大唐粽子”的記載。在宋代,有壹種“臘餃”,即在餃子裏放入水果。詩人蘇東坡有壹句詩“餃子裏見楊梅”。此時也出現了粽子堆成亭臺樓閣、木制車馬的廣告,可見宋代吃粽子是壹種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材料由野竹葉變為野竹葉,於是出現了用蘆葦葉包裹的粽子。豆瓣醬、豬肉、松子、棗、核桃等添加劑。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家家戶戶都要蘸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顏色和品種也更加多樣。從餡料上看,北京紅棗湯圓,北方小棗多;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且傳播到了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香包:

孩子們在端午節的時候會戴香包,據說有避邪祛瘟的意思。其實是用來裝飾翻領的。香囊裏有朱砂、雄黃、香藥,四周纏著綢布,香氣四溢。然後用五色絲線扣成壹串各種形狀,精致可愛。

端午節的鴨蛋

高郵的端午節很特別。有綁百繩、貼五毒、貼符號、放黃煙、吃十二紅等習俗。小孩子掛“鴨蛋絡”,就是把漂亮的鴨蛋摘下來放在胸前。

石菖蒲:

民間有句話叫“清明種柳,端午種艾”。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掃庭,菖蒲艾條插門眉,掛堂。用菖蒲、艾蒿、榴蓮、大蒜、龍舟做成人形或老虎形,稱為艾仁、艾虎。制成花環和飾物,美麗芬芳,婦女們爭相佩戴,以驅除痢疾。

艾,又名艾、艾蒿。它的莖和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可以驅趕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以艾草入藥,艾草具有調氣血、暖子宮、散寒濕的作用。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艾灸的重要藥材。

菖蒲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狹長的葉子中還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醒腦、壯骨消滯、殺蟲殺菌的藥物。

可見古代人插艾、菖蒲是為了防病。端午節也是自古流傳下來的“養生節”。這壹天,人們打掃庭院,掛

和尚的女兒端午節前不用回婆家,就是不能在娘家過端午節。否則,將是壹場災難。俗話說“吃了娘家的端午粽子就死了。”

避免遊泳

有些地方在這壹天禁止遊泳,尤其是有人溺水的地方,因為人們認為端午節“溺水鬼”最兇,要找身雙“還太陽”。所以有把粽子扔到河裏的習俗,這樣他們可以分享,避免做粽子。

4.兒童香包不應丟失。

在北方,孩子們有戴香包的習俗。小孩子的香包不能丟。傳說如果孩子丟了香囊,壹年之內就會有大禍臨頭。端午節後,孩子們應該把他們的香囊扔進水裏,這樣可以避免火災。

避免五毒

人們認為五月是五毒出現的時間。民謠說,“端午,天氣熱,“無毒”醒,不得安寧。”端午節是為了提醒人們預防傷害和疾病。每到端午節,人們都要用各種方法來防止五毒的危害。壹般是在屋裏貼壹張五毒的圖片,在紅紙上印上五毒,然後在五毒上紮上五根針,就是把毒物刺死,不能再橫行了。這是巫術的遺產,用來辟邪。民間還把五毒繡在衣服上,用五毒的圖案裝飾,都是為了驅趕它們。有些地方,人們用彩紙將五毒剪成圖像,或貼在門、窗、墻上。放在炕上,或者綁在孩子的胳膊上,以免中毒。

端午節的別稱是什麽?關於端午節的詩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端午節簡介端午節的起源和習俗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