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的歷史背景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之壹,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它是壹部研究人體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理學的醫學巨著。理論上建立了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癥狀、診斷、治療、養生、運氣等理論。他的醫學理論以中國古代道家學說為基礎,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壹的思想。夢幻西遊裏有同名道具。
1.《黃帝內經》(古籍)
春秋以前編纂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在國學經典中有著獨特的地位,是唯壹以聖王命名的書。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春秋以前的醫學經驗和學術理論,吸收了春秋以前的天文學、歷法、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和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壹的理論對人體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從而確立了中醫學的獨特性。現存最早的中醫著作《黃帝內經》中的13個方劑中,有10種中成藥,還有丸、散、酒、丸等劑型。
《黃帝內經》是中國早期醫學的理論經典。簡稱《內經》。最早見於劉歆的《七律》和班固的《漢書藝文誌》,原卷18。醫聖張仲景,“用素問,九卷八十壹難為傷寒雜病論”。晉代皇甫謐撰寫《針灸學經典甲、乙》時,說“針灸學經典九卷,素問九卷,二百九十八卷,即《內經》”,九卷在唐王兵稱為《靈樞》。到了宋代,松石贈送並出版了《靈樞經》。所以《九卷》、《針經》、《靈樞》其實是壹書多名。宋代以後,《蘇文》和《靈樞》成為《黃帝內經》的兩大部分。《黃帝內經》是什麽意思?在《內經》中,很多人認為是講人體內部規律的,也有人認為是講內科學的。但有關專家認為《黃帝內經》是壹本關於“內求”的書,所以稱之為《內經》是為了使人生健康長壽,不是外求,是內求,是內求。換句話說,妳不必服用任何藥物來使妳的生活健康,比如如何治療壹種疾病。其實整本《黃帝內經》只有13個方子,方子很少。關鍵是向內看,首先是向內看,就是向內看我們的五臟六腑,我們的氣血是如何流動的,然後再向內修煉,通過調整氣血、經絡、臟腑來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所以,從內部尋求,實際上為我們正確認識人生指出了壹種方法和途徑。這種方法不同於現代醫學的方法,後者依賴於儀器、實驗室測試和解剖學。另壹方面,傳統中醫依靠內省、理解和直覺。
2.中國“三大奇跡”之壹
有關專家認為,《黃帝內經》可以用三個第壹來概括。第壹,《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的第壹部經典。人類出現後,有了疾病,必然尋求各種方法治療疾病,所以醫療技術的形成確實遠早於《黃帝內經》。但中醫作為壹門學術體系的形成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的奠基石。本書首次系統講述了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理和方法,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形成以後,保護了我們中華民族,讓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讓我們中華兒女戰勝了疾病和災難,壹直延續至今。沒有中醫和《黃帝內經》的中華民族是不可想象的。二、《黃帝內經》是養生第壹書。《黃帝內經》講的是如何治病,但更重要的是講的是如何避免生病,如何不吃藥就能讓我們健康長壽活到壹百歲。《黃帝內經》壹個很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黃帝內經》說:“不治病,不能治病。不治療,就亂治療。”“治未病”是指如果壹個人的肝臟出了問題,並不意味著壹味的治療肝臟,還要從其他沒病的器官入手。肝屬木,腎屬水,水生木,心屬火,木生火。所以也要從腎和心入手治療。“治而不治則亂”的意思是,如果壹個公司的管理模式出現問題,就會造成混亂。不要盲目解決當前的亂象,而要從亂象產生的原因和它將導致的後果入手。簡單來說就是解決前後端,中間的麻煩就不存在了。第三,《黃帝內經》是第壹部關於生命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講醫學、天文、地理、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歷史等。這是壹本關於生活問題的百科全書。我們國學的核心其實是人生哲學,《黃帝內經》是以黃帝命名的最有影響力的國學經典。中國古代有三部以“經”命名的奇書。第壹本是《易經》,第二本是《道德經》,第三本是《黃帝內經》。現在,這三部奇書不僅引起了中華兒女和炎黃子孫的關註,也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極大關註,因為它們的價值在當今社會已經越來越突出。
3.細節
《黃帝內經》包括《蘇文》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斷、治療原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總結和認識。至今在診斷和治療上仍有指導意義。《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時期。她的科學論述廣泛而深刻,不僅涉及醫學,還包括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軍事學、數學、生態學等人類取得的各種科學成就。令人驚訝的是,中國先民在《內經》中的壹些深刻精辟的論述,雖然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揭示了許多現代科學正在努力證明和將要證明的成果。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醫生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都深受《內經》思想的影響。他們都刻苦鉆研,博采其精華,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壹代名醫。
4.黃帝內經蘇文序。
齊的創始人寫道,夫解難,全理導靈,救仁壽李淵,扶劣等得安,沒有三賢是做不到的。孔安國為《尚書》作序說:伏羲、神農、黃帝之書,合稱三墳,亦稱言之大道。班固《漢書·藝文史》雲:《黃帝內經》十八卷。《蘇文》是其經的九卷,也是《靈樞》的九卷,是其數。雖代代遷多年,教猶存,恐非其人,但有時隱。所以被老師家藏起來的第七十壹卷,今天被人追捧,也不過八卷。但其散文樸實,寓意豐富,哲理理性,意趣深遠,分天地之象,陰陽之序,變化之因,生死之兆,同舍利無計,不約妳,查妳之言,查妳之行。誠信可謂是道之宗,人生之始。秘笈若速發,妙識玄妙,成功雖以知識為基礎,標準亦以訓練為基礎,無行不可發,不可產。但如果刻意去研究本質,去探索隱藏,或者去認識真諦,妳就沒有眼睛,所以妳會成功的感動,妳會被鬼神稱贊,妳會是壹個很棒的人。周有秦公,魏有張公,華公,各有奇道。仙田新用,大助蒸人,華野榮,聲實,掩教,也是壹個節日。冰弱的時候向往道教,養生就好。幸好遇上真經,是龜鏡。但世雄勝於應,文章重疊,前後不倫不類,意隔,難落實,難放壹會,歲月泛濫而攻之。或者重新發行,而不是兩次;或者兩論並吞,都是為了壹只眼;或者問壹問,答壹答,不要建立話題;或者脫下簡書,而是雲閥。強調“合經”冠“針服”,以“適方”為“效條”,以“虛實分離”為“逆順”,以“經”合“經”,以“至尊教”退“首針”,等等。且將升為岱嶽,不去運魏,去助桑,則無舟。他是壹個勤奮博學的人,他有壹個真實的人。十二年過去了,方震壹直在想原因,求得失,深感後悔。當時,於先生把郭子借給了教會,並得到了前任教師張弓的秘密副本。字正腔圓,義在周。壹旦詳細說明,疑慮就消除了。我怕自己在學習上分散,永遠沒有老師。所以,我會寫筆記,用筆記來傳播不朽。也是舊集卷,共81篇24卷,是壹本書。吉平研究首尾,尋找經典,發展兒童啟蒙,宣講真理。其中簡單脫節,義不相通者,尋遍諸經,遷徙以補之。如題漏,事不明,測其趣,加詞以明其意。論吞並,意義無關,漏名者相分。請問君臣,失禮者,必榮必賞。錯落簡練者,前後重疊,詳其意,切去繁為簡,以保留其要義。如果很難詳細解釋秘密,就不要寫(朱軒)而用陳奇的方式。所有加進去的字,都是用竹書寫的,這樣今古才會分,字不會混。龐爵出示聖旨,灑脫傳話,如掛壹排,令隗囂張,送深泉清凈,鹽分鱗。君主和臣民沒有時間可以浪費,夏天有希望延長他們的年齡。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道而興,徽而累。千百年後,我們就會知道,大聖的恩情是無窮無盡的。當時的《湯寶英元年》是《農人音》的序言。
5.價值貢獻
《黃帝內經》作為中醫的理論基礎和精髓,在中華民族近兩千年的繁榮昌盛的歷史長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試想壹下,大約700年前,歐洲爆發瘟疫,四分之壹的歐洲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中國雖然有近2000年的瘟疫流行,但從未有過像歐洲那樣的慘痛記錄,所以中醫和《內經》的作用可以充分展現。《黃帝內經》的完成標誌著中國醫學從經驗醫學走向理論醫學的新階段。《黃帝內經》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為戰國以後中國的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臟腑像學、病因病機、保健預防醫學、診療原則等方面為中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影響深遠。歷代名醫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和成就,大多與《黃帝內經》密切相關。
《黃帝內經》傳說
18卷的《黃帝內經》從古至今,而37卷的《黃帝內經》可能會永遠失傳。然而,關於它的民間傳說卻相當豐富有趣。相傳黃帝時期有三位名醫。除了雷公和齊波,余雲是最有名的。他的醫術很高明。尤其是在手術中。據說他治病壹般不需要煲湯、砭石針、按摩。但在病因診斷明確後,除非想做手術,否則就用刀切開皮膚,解剖肌肉,結紮。傳說有壹次,魚雨在過河的時候,發現壹個落水的女人,被幾個人打撈上來下葬。魚雨阻止他們問死者掉進水裏多長時間了。擡屍體的人說,他剛落水,撈上來就死了。魚雨要求他們把屍體放在地上。首先,他們摸死者的脈搏,然後看死者的眼睛。然後他們找人找來壹根草繩,把死者的腳綁起來,倒掛在樹上。起初,大家都不明白余為什麽要這麽做。死者壹被吊起就往外吐水,直到不吐為止。魚雨告訴人們慢慢解開死者,將他的背部放在地上,並將雙手放在死者的胸部。最後,他拔了壹些自己的頭發,放在死者的鼻孔上觀察了壹會兒,發現頭發動得很慢,然後很自信地對死者家屬說:“她還活著,帶回家好好照顧吧!”到了晚年,黃帝派倉頡、雷公、齊伯,花了很長時間整理醫術,編成冊。然而,倉頡在公開之前就去世了。後來,於之的兒子於之把這本書帶回給他父親修改。不幸的是,整個家庭都陷入了火災,房子,醫學書籍和於之的家人都化為灰燼。這可能就是《黃帝內經》丟失至今未找到的原因吧!《漢書·藝文誌》記載的經典醫家有十壹位,但只有壹位是《黃帝內經》,原因有待考證。其中黃帝外經失傳。從《韓曙文藝誌》記載的七經來看,當時有《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內經》、《白外經》和《辨篇》。
評價
《黃帝內經》內容非常豐富,蘇文強調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以及人與自然的基礎理論。靈樞側重於人體解剖學、臟腑經絡、穴位針灸等。兩者的相似之處都是相關問題的理論探討,不涉及或基本不涉及疾病治療的具體藥方和技術。因此成為中國醫學發展的理論源頭,是歷代醫家探討疾病與健康的理論基礎。雖然醫學家的理論各不相同,爭議很大,但偏差很少,幾乎都是從《內經》中尋求作為立論的準繩。這就是現代人學習中醫必須先學習《內經》的原因。因為,如果不基本掌握《內經》的精髓,就無法理解和貫徹中醫對臨床各種疾病的認識、診斷、治療原則、選藥處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