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艾灸有什麽作用?

艾灸有什麽作用?

艾灸療法的治療機理艾灸療法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其治療效果已被無數的臨床實踐所證實,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局部熱刺激效應

艾灸是用艾火刺激人體的某壹部位來治療疾病和預防疾病的壹種治療方法。艾灸點皮膚外溫度高達65438±030℃,皮膚內最高溫度約56℃。皮下和肌肉層的溫度變化與表皮不同,艾灸刺激不僅涉及淺層,還涉及深層。正是這種溫熱刺激引起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加強局部皮膚組織的新陳代謝,促進炎癥、斑疹、水腫、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的消散和吸收。同時能增加汗腺的分泌,有利於代謝物的排泄;還可引起大腦皮層抑制擴散,降低神經系統興奮性,起到鎮靜鎮痛作用;同時,加溫也能促進藥物的吸收。發現艾灸有近紅外輻射。人體不僅是紅外輻射源,還是良好的紅外吸收體。艾灸的近紅外輻射為人體的活動提供必要的能量,艾灸發出的近紅外光的量子能量是由人體調節的。艾灸療法過程中,近紅外輻射作用於人體穴位時,具有較高的穿透能力,是壹種有利於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在“產生刺激振動”的基礎上,借助反饋調節機制,糾正病理狀態下的能量/信息代謝紊亂,調節機體的免疫力,達到恢復正常功能的目的。

2.經絡調節

經絡理論是中醫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艾灸的理論基礎。人是壹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相互協調。這種協調關系主要是通過機體的自動控制和調節系統來實現的。皮膚起著接收器和效應器的作用,經絡起著傳遞信息和溝通的作用,大腦綜合分析處理信息,發出指令,起著指揮的作用,即皮膚經絡系統。

大腦的四肢和內臟有上百個骨骼,這也是生物全息術的研究成果。醫學證明,即使是很小的局部病變,也會表現出全身紊亂的全部反映(如皮膚紅腫,可引起發熱和全身不適)。因此,經絡是壹個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控制系統。因此,艾灸施於穴位時,由於艾火的溫熱刺激,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協調、作用疊加的結果,產生生理放大效應。

3.其他功能

艾灸的治療作用也可以通過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來實現,而且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點,即低者可升,高者可降。由於艾灸施於穴位,首先是刺激穴位本身,刺激月經,調動經絡的功能,使其更好地發揮整體的行氣活血和陰陽作用,激活皮膚中的壹些神經末梢酶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所以對疾病的治療有明顯的調節作用。

綜上所述,艾灸的機理是艾灸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熱效應傳遞到經絡系統,調動人體的免疫功能,作用於人體內臟和四肢的病變部位。這種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節,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刺激下,產生了治療的乘數效應。

功能

摘要

艾灸艾灸也叫艾灸療法。它利用艾草或其他藥物在體表放置穴位或痛點進行燒灼和溫熨。借助灸火的微熱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從而達到治病、防病、保健、養生美容的功效。《黃帝內經》靈樞功能說針刺宜針,《醫學概論》也說“藥不足,針不足。”可見艾灸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因其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保健作用而被廣泛傳播。主要功能可歸結為以下內容:

溫經散寒

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依賴於氣血的功能,氣的運動導致血的循環,氣的停止導致血的停止。經脈血氣的流行,完全是因為“氣”的推動。“寒則氣滯,熱則氣病”等各種原因,都可以影響血氣的盛行,引發各種疾病。而溫則滑,氣寒則澀,也就是說氣血運行具有溫則散、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熱了就好了,冷了就凝結了。”。所以凡是氣血瘀滯,沒有熱的疾病,都可以用溫氣來治療。《魂樞·刺真邪》篇說:“脈中血凝而止,佛可從火中取之。”《靈樞禁服》也說:“困者,因其脈血在中,血寒,宜灸之。”艾灸是其溫熱刺激的應用,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刺激,達到溫經散寒,加強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的目的。所以艾灸可用於瘀血風寒引起的痹癥、腹瀉等癥,效果非常顯著。

行氣通絡

經絡分布在人體的各個部位,有內臟,也有肌肉、骨骼等外部組織。在壹個正常的身體中,氣血在經絡中循環不息,按順序運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濕、燥、火等外界因素的侵襲,使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不通,就會出現腫痛等癥狀和壹系列功能障礙。此時艾灸某些穴位,可以起到調理氣血、疏通經絡、平衡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瘡癤。

扶陽古托

生命取決於楊琪,如果妳得到妳想要的,妳就會活下去。如果妳失去了妳想要的,妳就會死。因此,陽病會充滿陰,而陰會寒冷和暈厥,或袁琪被困,妳的脈搏會稍微關閉。此時,正如蘇文爵論所說,“楊琪將衰於下,必寒暈厥。”當楊琪衰落,殷琦獨自盛行;當楊琪達不到手和腳時,手和腳是冷的。對於病情危重、陽氣衰退、陰陽分離等疾病,用大鍋重灸,可祛陰寒,復陽以救之。這是其他穴位刺激療法達不到的。宋代《針灸養生經》中也提到:“凡溺死者,壹夜可救,脫去死者衣服,灸臍者活。”《傷寒論》指出:“熱病會誘發利,手腳冰涼...若脈不達,灸則強身。”。“李霞,手腳冰涼,易怒,灸厥陰,無脈者,灸”。說明凡是陽虛的危重病人,如嘔吐、腹瀉、手腳冰涼、脈弱等。如用大艾炷灸關元穴、神闕穴,常可起到扶陽固本、緩解不良事件的作用,臨床常用於中風和急腹癥。

升陽解郁

由於陽氣虛弱不穩,可引起上虛下滯,出現脫肛、陰滯、久瀉、崩漏、滑胎等。《靈樞經》中說“郁則灸之”,所以常用艾灸來治療氣虛下垂的臟腑。脾胃學說的創始人李東垣也認為“掉進陷阱的人不會感冒”,“天地之間沒有什麽,只有陰陽”。陽在外,陰在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陽沈入陰,則是陰居於其上,恢復其陽。如果脈象和證候都在外面看,就用艾灸”。因此,艾灸療法不僅能起到溫陽助陽、升陽解郁、安胎固經的作用,對衛陽不固、腧穴松散者也有療效。使身體機能恢復正常。比如脫肛、陰滯、遷延性腹瀉等疾病。,可通過艾灸百會穴來改善,從而“推上來”,又如《論語·經》雲:“穴泄寒氣過程中脫肛者,艾灸滿水。”總之這也是艾灸的獨特功能之壹。

解毒泄熱

艾灸與美容歷代很多醫家都提出了熱證禁灸的問題。如《聖紀總錄》指出:“夫若與陽病,將是大逆不道”;許多現代針灸教材也將熱證列為禁灸。但古今醫家對此看法不壹。古代文獻中也有艾灸可以清熱的記載。灸法治療癰最早見於《黃帝內經》,歷代醫書都將灸法作為治療本病的重要方法。唐代《備急千女方》進壹步指出艾灸對臟腑實熱有導瀉作用。書中多處還論述了熱毒蘊結所致癰、陰虛內熱證的艾灸治療。比如說“小腸熱盛,陰灸足,隨年而愈盛”,又比如“腸癰彎兩肘,肘尖骨皆壯,膿血便下,即之。”解渴,口幹不能當忍者,灸小腸強,灸三寸跨。"金元時期的醫生朱丹溪認為,灸熱證就是“從點論治”. "《醫學概論》闡明了灸治熱證的機理:“熱為灸,導致熱郁,火為燥。“《金鑒灸癰》指出:“癰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由無痛灸至痛方,由瘡灸至無痛灸,最宜”。總之,艾灸可以以熱誘熱,使之外出。艾灸能散寒清熱,說明它對機體原有的功能狀態有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著艾灸的增多和臨床範圍的擴大,這壹功能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

疾病預防和保健

中國古代醫生早就認識到了預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未病先防”、“未病先治”的學術思想。艾灸不僅具有治療作用,還具有防病保健的功能,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壹,在很多古代文獻中都有記載。早在《黃帝內經》就有提及;為了預防狂犬病,要艾灸狗咬的三強處,也就是用狗傷的方法艾灸。《備千金要》雲:“凡官遊吳蜀,常需灸三兩處。若暫不使瘡,癤溫瘧氣不傷人。”說明艾灸可以預防傳染病。針灸大成提到艾灸足三裏可以預防中風。民間有句話叫“要想身體健康,李三常不做”“李三灸治百病”。因為艾灸能溫陽補虛,所以艾灸足三裏、中脘能使胃氣充盈,而胃是水谷之海,五臟皆受其影響,胃氣充盈,所以氣血充盈;命門是人體的真火,是人之根本;關元、氣海是儲存精血的地方。穴位艾灸能使人感到胃氣充盈,楊琪充盈,精血充盈,從而增強機體抵抗力,使疾病和邪氣不易犯,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在現代,艾灸的防病保健功能已成為重要的保健方法之壹。

請接受回答,支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