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的地理環境
侵蝕低山面積14629平方公裏,占佳木斯市總面積的21.7%。包括本市的小興安嶺、完達山、那丹哈大嶺、張廣才嶺。主要分布在樺南、湯原等縣。該區是古生代末海西運動形成的褶皺山脈,屬於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大多數山脈從東北向西南延伸。海拔壹般在500-800米,屬於低山型。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很少。除部分地區有陡峭的山峰和V型峽谷外,壹般山體平緩起伏,坡度為10-15度。大多數山谷都是寬闊的U形山谷。地表多為殘積土,由亞粘土和粘質粉土組成,常含巖屑,其下為基巖風化殼。母質多為海西期和燕山期花崗巖,部分為元古代變質巖。
侵蝕丘陵面積9789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面積的14.5%。小興安嶺東坡和萬達山周圍,隨著山地地形的逐漸降低,地貌由低山向丘陵轉變。本市丘陵分布在樺南、富錦等縣;大部分分布在平原邊緣,與低山相間。海拔200-450米,坡度平緩,坡長,山頂泥濘,部分呈山脊狀,丘間山谷寬而淺。表面大部分殘留。土層較薄,上面是壤土和沙土,下面是風化碎屑。丘陵的母質多為古花崗巖,河谷多為沈積巖。這些山丘的大部分低坡和低谷都已開墾。
洪水、侵蝕和剝蝕臺地,總面積6382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面積的9.5%。沖積平原面積36480平方公裏,占佳木斯市面積的54.2%。萬達山山前主要有三江沖積平原、倭肯河山間河谷平原和沖積平原。在構造上,該區屬於新華夏第二隆起帶的壹個新凹陷。晚侏羅世至白堊紀,山脈逐漸隆起;平原地區出現了坳陷,第四紀更新世以來持續處於大規模的沈降運動中。只是在部分地區出現了小丘隆起,迫使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裏江多次改道,留下了許多古老的河流和蜿蜒的帶。構成平原區的地貌類型主要是高低河漫灘、壹級階地和二級階地。大部分地表被第四紀壤土覆蓋。這個地區通常地勢平坦,地勢低窪。海拔40-80米,撫遠三角洲地勢最低只有34米。平原上有幾座孤山和殘山。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坡度為1/5000-1/10000。由於地勢低平,河流切割能力弱。除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裏江外,流經該地區的其他河流河床比降較小,多條河流具有沼澤河流特征。平原上有許多曲流,如牛軛湖,舊河流和沙洲,沼澤廣泛分布。由於地勢平坦,土質良好,種植業發展迅速,該地區大部分已開墾為農田,是全省主要種植基地之壹。平原低窪地11,295平方公裏,占平原面積的31%,主要分布在同江、撫遠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