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那天可以針灸嗎?
艾灸為什麽要選擇節氣?
根據中醫“天人合壹”的思想,“天”的變化自然影響人體,節氣對人體有兩種作用:1。由於節氣前後氣候變化較大,如果壹個人有老病或持續性疾病,其適應能力和身體抵抗力較弱,往往在此時發病或病情加重。據醫學統計,心臟病、中風、哮喘等疾病多發生在節氣前後和半夜。因為當外界氣候條件的變化超過身體的應對能力時,人就會生病。這正是《黃帝內經》所說的:“邪在,其氣必虧”。2.由於節氣前後宇宙能量變化較大,如果此時采用壹些特殊的方法進行幹預,將宇宙能量轉化為己用,將會事半功倍。太陽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成功將宇宙能量轉化為我所用的模式。做太陽灸不僅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還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這樣,當外界環境、氣候等因素發生變化時,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正氣存內,邪氣不可為。”
“春生、長夏、秋收、冬儲”的形象,表現了自然界陰陽交替的特點。由於四季陰陽消長,有冷、熱、暖、涼和晝夜溫差。人生活在這樣的自然秩序中,自然規律的變化無疑會對身心健康產生影響。換句話說,人的健康與自然規律的變化密切相關。有句老話叫“順四時者昌,逆四時者亡”。如果人們不遵守這個規律,違反了這個規律,可能不會馬上得病,但是壹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幾率。這就像交通規則壹樣。當妳違反交通規則的時候,妳可能不會發生事故,這顯然會大大增加發生危險的幾率。
那麽節氣是什麽呢?
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變化和壹年中引起地面氣候演變的序列和段稱為“節”,氣候演變過程中的氣象氣候變化稱為“氣”。兩者半個月變化壹次,12個月有24個節氣。順序是:立春、雨、蟄、春分、清明、谷雨、長夏、小滿、芒中、夏至日、小部、大部、立秋、楚部、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大寒。
嚴格來說,節就是節,氣就是氣。這裏的“結”,其實就是陰陽盛衰轉移到某壹段的“結”。壹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從立春、長夏、立秋、立冬開始。季節的轉折點是“春分”和“秋分”;陰陽的盛衰始於“冬天的至日”和“夏天的至日”。以上四個“歷”,兩個“分”,兩個“制”* *合稱為“節”,其余十六個合稱為“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冬天的至日》和《夏天的至日》,冬天的至日的到來標誌著陽氣的逐漸增長和陰氣的逐漸消失,然後陽氣的春夏出現,也就是春天的溫暖和夏天的炎熱,所以有“冬天的至日是太陽生的”的說法。夏季上“夏陰”,開啟了陽氣的秋收冬儲,秋涼冬涼。天地規律如此,相應的人體自然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比如壹些所謂的“冬病”如寒性哮喘、腰痛、心臟病等。,冬季隨陽氣的逐漸增長後會緩解,夏季隨陽氣的逐漸積累後會加重。大家可以回想壹下,壹些知名的公眾人物英年早逝或突然離世,大概發生在“節前”的三五天。現代科學研究也表明,季節交替對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纖維蛋白等人體生理有很大影響。可見,“節”是壹個轉折點,壹個重點,壹個關鍵點。
艾灸有溫補陽氣,激發經絡之氣的作用。自古以來,我國每年正月初壹至十五、五月初壹至初五,都要進行艾灸,以辟邪、養神安眠、安神祛邪、招財進寶。冬季至日和夏季至日的神闕和關元灸。後人根據《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創造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多種方法,既體現了特定時間陰陽相養的原則,也在壹定意義上順應了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太陽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太陽灸的作用
節氣灸是利用艾條燃燒產生的熱刺激和艾葉的鎮痛作用,溫補壯陽,激發經絡之氣,調動人體潛能,將宇宙能量轉化為我所用,建立人體適應自然系統的平衡系統,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和應對能力。
太陽灸的臨床應用
“節氣灸”最好在節氣前後的15天內進行,盛夏日(7月22日)是防治呼吸道疾病的好時機。太陽灸的應用非常廣泛,可以用來治療各種疾病,尤其是慢性病,也是壹種天然高效的保健方法。太陽灸常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內科疾病:治療和預防中風;高血壓、冠心病;哮喘;胃痛、腹脹、腹瀉、打嗝;糖尿病、肥胖、高膽固醇、甲亢;陽痿;慢性腎炎。
外科疾病:頸椎病;急慢性腰扭傷;各種關節炎;蕁麻疹(風)。
婦科疾病:痛經;子宮肌瘤和卵巢囊腫;不孕不育。
兒科疾病:兒童厭食癥;小兒遺尿;孩子發育不良。耳鼻喉科癥狀:過敏性鼻炎(鼻敏感)。
1、冬季至日前艾灸“關元”預防中風、感冒,保健強身;
2、春分灸“曲池”預防眼疾;
3、秋分灸“足三裏”,健脾胃,防腸胃疾病。
“關元灸”在冬季至日前後經常使用。許多人在冬季至日前後用關元灸來預防中風、感冒等多種疾病,達到壯陽、保健、延緩衰老、強身健體的目的。自冬季至日之日起,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恢復和充盈,人體可以順從自然界上升的陽氣,借助關元灸強化元陽。關元穴,又名田單,具有滋腎固本、理氣回陽的作用。艾灸可使元氣充足,虛損得以恢復。所以能祛除各種疲勞,補氣,是歷代強身保健的要點。《景嶽全書》說:“虛火發熱,所以進補必溫。”冬季至日上的關元灸正好符合“滋補溫補”的特點,可以達到溫補元陽,從根本上提高人體體質和抗病能力的目的。
二十四節氣艾灸時間表穴位圖
小寒(公歷65438+10月5~7日)宜補腎;中醫認為“寒凝滯,寒陰。”艾灸腎俞穴、湧泉穴、足三裏穴,具有顯著的補腎、護脾胃作用。
大寒(公歷65438+10月20日~21)潤肺祛邪燥。俗話說“三九補壹冬,來年不痛。”艾灸舒菲、大腸俞、中府配合清痰飲食,能潤肺、保暖、潤燥。
立春(陽歷2月3日-5日)有助於陽生發。“春天天寒地凍,但人不凍水。”陽氣郁結易上火,立春養陽助生發。艾灸百會、風府、風池、肝俞、膽俞可補陽,清熱解毒。
雨水(陽歷18~20年2月)黃帝內經說:“春主肝”,春季肝臟更活躍。濕氣容易擾亂脾胃。艾灸舒天、三陰交、足三裏、石豐、湧泉,可健脾利濕。
蟄(公歷3月5-7日)正值春季養陽護肝的時節,也正是蟄肝護肝的時候,腰酸腳冷的人。艾灸肝俞、膽俞、三陰交、足三裏、肩井穴,可補陽強身。
二十四節氣艾灸穴位療法處方
春分(公歷3月20~21)要防老病;草藥發芽,百病發作,春分防止疾病復發。春季眼病高發,滋補肝腎是關鍵。艾灸肝俞、腎俞、三陰交、足三裏,可以補肝之精。
清明(公歷4月4-6日)高血壓防治清明時,通過清氣舒展人體皮膚,滋潤內外器官。艾灸神闕、關元、氣海、湧泉可預防高血壓。
谷雨(19年4月~ 21年4月)三月生蟲,風熱感冒也流行,人之氣與自然相通。艾灸足三裏、舒天、大椎可清肺熱,預防感冒。
長夏(公歷5月5-7日)養心在當時的《黃帝內經》中特別強調:“夏”更適合調節氣息,凈化心靈,往往心中如冰雪,心中熱也少。不能為了熱而熱,還能更熱。“夏天充滿了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