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有七個階段。
這是壹個重要的培養原則。這裏的“序”字就是程序。程序指的是先後順序,不能馬虎,不能混亂,不能顛倒,不能按照原來的參照系去追求。
作者內功《太極傳》的學習和練習分三步:第壹步,在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反復觀察形神關系,從最初的不相容到陰陽互孕;第二步,通過熟悉、了解、秩序、神來了解;第三步,情含三合壹,使套路招式、內功、太極思維融為壹體。壹開始不容易融入,但最後壹定要融合在壹起。
從水性太極拳的角度來看,學習和訓練也有三個階段:第壹階段,初級階段,小乘成熟階段,即太極拳的有為法和世俗法(智慧),強調拳法越來越重要,壹法可以產生各種方法,了解太極拳的名稱和外觀——學會立架和入架。第二階段,太極傳對力的認識和太極傳對力的認識的第二、中級階段,即太極傳的無為,屬於世俗法(智慧)。強調道之失,所有方法統壹為壹個方法——解架,出架。第三階段,太極傳大乘階段,理解了流體、無力、無為、無根、無極、無形、無相、無住等太極思維——進入了變架、造架、無架階段。
綜合起來,可以勉強分為以下七個進步步驟。
進步的第壹階梯:
地面
剛開始學練太極拳的時候,脫產學習的時候,前10天是最迷茫的,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很笨。其實並不是大家都傻,而是心法的術語和意圖並不硬,對於人們已經建立的知識參考體系來說是壹種全新的思路和體驗——也許這方面本身就是壹張白紙,連壹個參考對象都沒有。但這是培養和激發內功的重要途徑,必須從壹開始就建立起來,否則光顧著盡快學會動作,再去追求動作的標準化,就會離太極傳這種深奧的內功成為高手的要求越來越遠。學了幾年或者十幾年的拳,只能練拳法套路——只相當於每天練體操,就能達到鍛煉筋骨的效果,而太極拳的豐富內涵卻無法品味。因此,在學習太極拳的第壹階段,關鍵是要解決如何學拳和練拳的問題。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學習動作的要領,理解精神的內涵,能夠融進拳和走的過程中。
進步的第二步:
內部和外部整合
著名學者南在他的《易經雜文》中指出:“中國的道教徒要想成仙就必須通過。要打通,我們需要在黃河中間說得通。這個“黃河中央”是壹個天地的形象。具體來說,人的內部腸胃都沒問題,黃色是中心的顏色。”理性”不是理性原則,而是中國的醫學原則,即皮膚毛孔。做足了工作,修養夠了的人,內外相通,每壹個毛孔都相通。這時候所謂的境界已經到了身體,各個面都容光煥發。這個時候真的很美,四肢發達,全身暢通。那麽,‘內聖外王’就有這麽高的修養。如果有機會送到外面,送到事業上,內外合壹,就美了。”這段話的內涵是通過太極拳的修煉來實現的。如何實現,關鍵是實現內外壹體化。
內外壹體是指自身與自然的相互融合和聯系。內外並不是指人體結構層面的身體內部和皮膚表面的劃分,而是由拳法練習者的精神和精神組成的功夫,在與外界自然的交流、融合、交融、溝通的過程中不斷吐故納新,不斷發展壯大。在原北京市武術協會副主席王永泉先生流傳的太極拳中,最流暢的培養內外和諧的方法就是三個氣球。三個氣球從體內發出,分別散布在肩、腰、胯四周,其中以腰氣球為主,支配著上方的肩氣球和下方的胯氣球,形成了壹個內外氣融合充盈的整體,從而形成了天人合壹的境界。這種境界對延年益壽有突出的效果,對補充體內能量有明顯的好處。
進步的第三步:
上下相隨
總的來說,三通氣球打好基礎之後,在行走的過程中,需要多體會壹下上上下下。至於上下之隨,第三代傳人楊成福先生曾說:“上下之隨者,即如中國俗語所說,根於足,源於腿,主於腰,形於指,從足行於腿腰,必常完備。”手動,腰動,腳動,眼睛也跟著動,所以可以說黨上下。不動則散。“這是對上下追隨重要性的闡述,這就是拳擊。但是,上下齊頭並進,不僅僅是“上面的手怎麽動,下肢的腳怎麽動。“太極傳秘傳的方法中,有壹種特殊的訓練方法,就是三個氣球平行展開後,由肩氣球領隊帶領兩臂操作;臀部氣球主要引導腿部的起伏和動作;腰部氣囊是肩部和臀部氣囊的主導和媒介。此外,為了避免拳擊行走過程中的身心混亂,使三個平行的氣球協調運行,必須在三個氣球的中心垂直放下壹條體內的垂直線(想象思維線)。此時身體的前進、後退、左右移動,都是靠體內這條垂直線的引導和操縱,從而在內外壹體的基礎上實現的。
有壹種說法,煉丹或者藏秘的修煉方法是修煉中脈。其實在太極拳的修煉過程中,也有類似的修煉體內豎線的內容。這是壹個循序漸進階段的長期培養過程。衡量體內豎線的修養水平有三個標準:壹是豎線柔美活潑,自然靈動;二是體內豎線與鐘錘融為壹體,可上下升降,自由旋轉;第三,讓體內的豎線粗而膨脹,任何外界幹擾都無法將其混淆。以上三個征兆並不是教出來的招式,而是內功修煉的自然體現。
進步的第四步:
整合內功
很多人只滿足於練拳擊套路,以為可以每天壹心壹意的努力;難道不知道太極拳在拳法訓練階段是要經過身心訓練的,而這個階段的重要內容就是拆拳碾壓,讓每個動作和姿勢的操作和變換都融入到內功中去。
流行的太極拳,主要是把各個公式的運用作為這壹階段的內容,比如白鶴亮翅、探馬高、扇背等應對哪些招式;內功太極傳現階段的重點壹定是每壹個分解動作都要依靠相應的內功心法自動運行。雖然壹開始學習內功太極拳需要和拳法套路壹起學習,但壹般人學習內功並不容易。因此,現階段必須糾正並逐步杜絕空架子現象。只有認識到太極拳必須技招結合,才能做到知行合壹,逐步達到“招中有術,術中有招”的目標。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可以了解和領悟太極拳架陰陽結合的奧秘,為下壹步手搓的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何整合內功?關鍵是把每壹個拳架拆開,默默揣摩,這樣才能隨心所欲地把這個公式從剛柔並濟,從招到內功,從刻意的繁瑣到簡潔。
進步的第五步:
內在濃縮
練習者往往非常重視某些姿勢的美,如左右下蹲、揮琵琶、單鞭、雲手、降姿、抱虎上山、錘肘底、雙手交叉等。所以在練習的過程中,思考姿勢的弊端是永遠無法改變的,不容易擺脫全身僵硬,從而形成自己的靈異精神和對身體動作的過度依賴;有些人甚至會出現高血壓等身體現象。所以壹定要從“松空”走向“松空”。
練習太極拳架時,放松、松開、打開尖端部分尤為重要。放松就是放松身體的各大關節,使之形成流體和彈簧狀態。松與散可以使手中的內氣在自身氣勢的外緣與大自然的外氣自然交融;也方便實現佛家所說的“色即是空”的境界。如何與外界融為壹體,使之與體型融為壹體?關鍵是在練功過程中逐漸淡化太極傳頭腦、眼睛、感覺中的手,直到最後忘記手,達到“手不是手”的狀態。壹般來說,在這壹階段的訓練中,要把重點放在左右膝下蹲、揮琵琶、單鞭等動作上。特別是單鞭,要反復進行“壹體扛五弓”“空四尖”的內功訓練。
“松”之後,必然伴隨著“開氣”,而“開氣”之後,必然進入“完全開氣”——松、松、軟、松,就像壹個內部充滿氣體的氣球,飽滿、飽滿;像旋轉門和蹺蹺板,動作間的轉換自然輕松,不露痕跡;那麽整個身體就變成了壹個內外混合的整體,這樣靈敏、精力充沛、延年益壽的功效自然就展現出來了。
進步的第六步:
把船扔過河去
在社會上,很多人在練習學習太極拳時,往往會學到更多的東西。學習公式24,公式42,公式48,公式88等等。結果,每天早上,為了不忘記套路,這些套路妳都得玩。然而,這種學習和實踐的結果是,往往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但效果並不理想。
還有壹種情況,就是很多太極拳愛好者在精通拳法之後,往往會執著於拳法套路,壹輩子在拳套上下功夫。其實拳擊只是過河拆橋,幫助理解太極拳的真諦,目的是達到太極功夫的彼岸。過了河,船就扔了。
前段時間,阿泰記樊川拜訪了壹位太極拳的老前輩。太極樊川問:“妳練的是哪壹套太極拳?”這讓太極傳的老前輩很尷尬,因為太極傳裏所有的門派都只是門。進了門,就得忘了門,專心去了解和欣賞門內的風景。所以這位老前輩只好默默回答了。由於這位老前輩已經多年沒有練過完整的拳法,很多招式的名字已經忘了。
為了學得越來越多,初學者應該盡可能多學,盡可能多練。到了壹定階段,他們必須“損與損”,動作越來越自然隨意,內功簡潔樸素,不復雜繁瑣——從太極拳門派的特點和原有拳架的束縛,進入了變架→創架→無架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如果喝水,就會知道冷暖——到了這個境界自然就體會到了。
第七個進步階梯:
自然無為
相傳在內功傳承體系中,有壹幅描繪楊祖孫進階功夫的圖——“全圖十三步,頂上繪有南天門,第八步標有宗師楊魯禪之名。健康的侯公排在第六個臺階上,班級侯公排在第五個臺階上,年輕的侯公排在第四個臺階上……”這張圖第壹層的意思是有知識,第二層的意思是會用。“這是壹種高超的境界,即自然無為,壹切通過空氣,空氣有壹種奇妙的境界。這與道家碾壓空性、佛教“四大空性”的境界是壹致的。可見,自然無為的境界是壹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境界。如果這麽說的話,可以這樣描述:此時,太極拳拳架中的每壹招、每壹勢、每壹股內勁都消失了,太極拳獨特的思維——“無根、無力、中立、無向”成為自覺的意識,達到了自在、無為、無形、自立、和諧的境界。
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