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的道家醫家有哪些?
道教的信仰是“長生不老”。為了實現這壹目標,道家進行了不懈的探索,找到了實現這壹目標的各種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客觀上也促進了中國醫學的發展和進步。
早期道教(五鬥米道、太平道)有用水咒治病的說法。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也從陰陽五行、絡脈學的角度描述了人的生理狀況。認為人體疾病與天地、陰陽、四時、五行、寒熱有關,提出用針灸調理人體360脈,用植物、動物、植物治病。有些經典把固精、煉氣、養神作為強身健體的方法。
最著名的有晉代道士葛洪、南北朝齊梁之際道士陶弘景、唐代道士孫思邈等,他們為中醫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東晉葛洪著有《金匱要略》和《肘後備急方》。《金匱要略》中有肺結核、天花等傳染病的記載,並指出肺結核(“屍”)會傳染人,導致整個家庭的崩潰。《肘後備急救處方匯編》中有100多種簡單處方,可謂我國第壹本急救手冊。陶弘景,齊梁人,精通醫術,著有《本草筆記》、《藥通方》、《效方》、《肘後百方》。其中《本草綱目》是當時使用的730種藥物的匯編,以不同的學科和地域,以及聖旨所用的土地為依據。說明藥物的名稱、來源、產地、特性、鑒別、功能、加工等。它是唐代的本草綱目,是古代藥物學的重要著作。此外,陶弘景還首創了藥物按藥性分類的方法。
被譽為“藥王”的唐代著名道士孫思邈,著有《救急方》、《護理論》、《太清單晶要》、《皮林中方》等30余種醫學著作。史書上說“至於弱冠,頗有自覺性,有益於國內外之病者。”孫思邈在醫學上非常重視食療和醫德,對婦嬰疾病也非常重視。《千金方耀》有《婦人方》和《小兒方》三卷。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位道醫的醫學成就之外,還有壹些道教的養生方法,如行氣、疏導、調息、按摩等。,已被納入中醫領域;道教外丹術被納入制藥領域,成為制藥手段;道教內丹術也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