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科技明星?
華佗對醫學最大的貢獻是開創了全身麻醉,進行了外科手術。他發明的麻藥“麻飛散”對“胃腸積滯”等疾病進行麻醉後進行腹部手術,療效高,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華佗高超的外科技術更是令人印象深刻,這反映了2世紀中國的外科醫學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華佗對中醫的貢獻還在於創造了壹整套防病治病的醫療體操“五禽戲”。所謂五禽戲,指的是虎、鹿、熊、猿、鳥。華佗把老虎撲動的前肢、鹿頭頸的舒展、熊躺臥的身軀、猿趾的垂直跳躍、鳥翼的飛翔等聯系起來。,並編制了壹套拉伸所有肌肉和關節的健身操。這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所發展,為中國的體育和醫療衛生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華佗除了有精湛的醫術外,還有高尚的醫德,深受人們的愛戴和崇敬。但最後因為沒有向曹操招人而被殺,他編的醫書也丟了。現存的漢藏經是後人的傑作。
1700多年前,華佗能夠在沒有任何輔助診斷手段的情況下,準確診斷各種疾病,並收到奇特的療效。他還開創了手術麻醉,並發明了五種動物遊戲。它不僅為古老的中華文明增光添彩,也為醫學醫院樹立了典範,當之無愧地被稱為世界外科鼻祖。
祖沖之(429,500),世界上第壹位數學大師,人,範(今河北淶水縣)人。他出身於歷學家世家,生活在南朝、宋、齊時期。從青年時代起,我就熟悉了許多前人關於天文學和數學的著作。進入仕途後,他不斷尋求和探索自然科學知識,最終在數學、天文、歷法、機械制造等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祖沖之經過多年的努力,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反復驗證計算圓周率的值,成為世界數學史上第壹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的人。這個記錄直到15世紀才被中亞的壹位數學家超越。祖沖之還確定π的密度為335/113,近似率為22/7。用這兩種近似來計算可以滿足不同程度的要求,也便於記憶和使用。這壹成就比歐洲早1000多年。到20世紀初,它仍然在數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此外,祖沖之還開展了開差冪、開差立(即長、寬、高不同的開正方形、開長方體)的研究,並以正圓為參照物,取得了開創性的成果。晚年著有《作蜀》、《九章義註》。珍惜已經失去。
祖沖之還致力於天文學和歷法。經過近十年的天文觀測和縝密推演,於公元426年制定了新歷法《大明歷》,並對舊歷法進行了改革。他首次將“歲差”引入歷法,推導出歲差為每45年11度;改變了“十九年七閏”的傳統閏法,建立了每391年設置144閏月的新閏法,是在他引入壹個365+0438+0680天的回歸年的基礎上建立的。這個數字與現代儀器測得的天數只差50秒左右。他還首次介紹了交點月的數值為27.21223,與現代數據27.21222只相差千分之壹,這對於準確預測日月食的發生時間和位置非常重要。對於木星公轉周期,祖沖之確定為11.858年,基本接近現代實測值11.862年。此外,他還改造了南導車,制造了推磨,建造了千裏船等。,都很有技巧。至於古籍註釋和文學創作,也是他最喜歡的地方。
祖沖之不愧為學識淵博的學者,在數學等學科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在世界科學發展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因此,當代人類首次發現的月球背面的壹個圓形山谷以他的名字命名。
賈思勰·賈思勰,北魏山東益都(今壽光縣)人,是壹位利國利民的農學家。曾任萊文郡(今山東尖子)知府。他壹生致力於農學研究,多次到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地考察,親自管理農學生產,廣泛查找古代農學文獻。大約在533-544年,他寫了《齊·姚敏書》,這是中國第壹部農業科學百科全書式的巨著。
在《齊姚敏書》中,賈思勰用大量的篇幅總結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種植農作物的經驗和技術。僅在壹輪中就描述了20多種具體方法。其中綠肥輪作在英國直到18的20世紀30年代才開始實行,後來才開始推廣。這比中國晚了1000多年。
在《齊·姚敏書》中,賈思勰對播種技術作了系統的介紹,其中許多技術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並壹直沿用至今。比如播種前對種子的處理,書中提出用清水選種,今天采用的泥鹽水選種法就是由清水選種法發展而來的。書中提到的水稻浸種催芽法,是目前已知的該技術最早的文字記載。現代的拌種方法也與當時推出的“浸種”密切相關,賈思勰特別指出,用雪水代替馬骨汁浸種是壹項罕見的發現。
在《齊·姚敏書》中,賈思勰還對農作物的播期和播量進行了細致的調查研究,將各種農作物的播期分為三段,並對粟、黍、大豆、紅小豆、小麥、早稻等12種農作物指明了具體的播期,強調播量取決於播期、播種方法和土地的肥力。還詳細介紹了抗旱保墑問題。
總之,賈思勰在《齊·姚敏書》中系統總結了先秦至北魏黃河流域中下遊農業生產的經驗,從糧食、蔬菜、瓜果、樹木的種植;餵養牲畜、家庭食物和魚;從釀酒、做醬、做醋、做臘肉,到做主食、做副食,無所不包。貫穿著人定勝天的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利國利民的宗旨。只有這樣,這部世界上最早、最系統、最有價值的農業科學巨著才享譽海內外;賈思勰在世界農業史上的地位也由此確立。這是每壹個炎黃子孫都可以驕傲的事情。
李道元李道元,壹個有獨特溪徑的地理學家(466還是472?—527),字善,北魏範陽涿縣(今河北涿縣)人。從20歲開始步入仕途,歷任冀州首席史、東荊州刺史、河南尹、禦史副將。他執法嚴明,平息了叛亂,後被詭計多端的永州刺史小所殺。李道元壹生好學,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文獻,遊歷了黃河、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搜集地理、歷史、文獻、碑刻等方面的資料。所到之處,我都親自進行實地和實物調查,調查細致入微。在這樣堅實的基礎上,我寫出了中國6世紀以前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巨著《著》。
水經註***40卷,是三國時期地理書《水經註》。它的說明文字,是原著的20倍,其實是它自己的傑作。該書以水路為綱,記錄了1000多條大小水路,逐壹記述,詳細描述了水路經過的山川、山川、土壤、城市、關津等地的地理狀況,以及建置沿革、物產、動植物分布、歷史遺跡及相關歷史人物和軼事,甚至神話傳說也包括在內。它引用了多達437種古籍,還保留了許多漢魏時期的銘文。而且文筆簡練、典雅、生動、優美,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書的字裏行間,傾註著李道元對祖國大好河山無比的熱愛和熱情的贊美,處處洋溢。時至今日,它依然激發著人們對祖國的深深熱愛。
《水經註》在其流傳過程中被譽為“宇宙間從未有過的奇書”,而李道元以這部奇書開創的以水證地的研究方法和寫作形式,更是讓地理學開創新局面。它和山海經典,以山為綱,前後輝映,流光溢彩。從佛教國家興壹(673-727)崛起的天文巨星,是唐代高僧。原姓張,名隋,巨鹿(今河北巨鹿)人。他出生在江門,少年時博覽群書。他對陰陽五行的研究很感興趣,尤其是研究大象和歷法。到他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在天文歷法方面已經有了很深的造詣。後來因為看不起沒文化的皇族吳三思,逃到河南嵩山出家,取了法名。作為壹個和尚,他仍然在追求知識。他曾徒步數千裏到湖北當陽、浙江天臺山,向寺裏的高僧學習歷法和數學。721年,因其名聲傳到朝廷,唐玄宗命其黨修訂新歷法。在名師梁令贊的幫助下,壹個小組研制出了壹種“黃道巡天儀”,可以用來精確測定太陽、月亮等恒星的位置和運行規律。四年後,他模仿漢代張衡的渾儀,造出了精密的“水運渾儀青銅儀”。這是世界上第壹個不僅能表示天象,還能表示時間的天文鐘。它的制造方法在700年後傳到了歐洲,促進了那裏鐘表的發展和改進。
利用這兩臺天文儀器,該小組對天體進行了長期觀察和仔細測量,發現恒星的位置與古書記載的位置有明顯變化,從而推斷恒星本身在緩慢移動。這壹發現幾乎比英國對恒星的認識早了1000年。同時,代表團主張實地測量子午線長度。子午線是地球的南北子午線。通過測量壹次子午線的長度,我們可以計算出地球的實際大小。根據實地測量的數據,經過反復計算,得出地球子午線壹度長約129.22公裏。這是世界上第壹次在地面上測量地球的子午線長度,具有非常寶貴的科學價值。後來有壹行編出了天歷,正確地指出了日行速度的規律,將壹年中的二十四節氣分為四段,開啟了中國在明末以前計算太陽位置、更準確地確定節氣的先河。他還為世界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此外,該團還是著名的佛教翻譯家,密宗的創始人之壹,在中國佛教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科苑通才——沈括,沈括(1031-1095),北宋中期杭州錢塘縣人。他考取進士後,在宗申熙寧參與了王安石變法。曾任天監、聖旨使、三權使、州知府,到遼國,都有政績,甚至因事被貶。晚年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建孟茜公園,在原有的基礎上致力於科學研究,撰寫了綜合科學著作《孟茜碧潭》、《布碧潭》、《續碧潭》。其中自然科學占全書的3/5,記載了沈括的許多科學發明和發現。
天文歷法方面,沈括早在天監司工作時就主持編纂了《豐田麗》(類似於今天的陽歷),改革了觀測儀器,撰寫了《隨軍議》、《浮漏議》、《景表議》等。,並整理出壹套系統的天文理論。在數學上,他創造了“隙積法”,即二階等差數列求和法和“圓整法”,即已知圓的直徑和弓的高度,求弓的弦長和弧長的方法。在物理學方面,他發現了地磁偏角的存在。這壹發現比歐洲早400多年;闡述了凹面鏡成像原理,研究了* *振動規律。地質學上,他從雁蕩等山脈的地形認識到水的侵蝕,從太行山巖石中的生物遺跡推斷沖積平原的形成過程。此外,沈括更註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成就。如高超的水利工程、木工於浩和魏普的歷法計算、孫彥先的虹因論、李元貴的天氣預報和畢升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的幾種制作方法、煉銅方法等。,都是有記錄的。“石油”壹詞最早是由沈括提出的。
沈括博覽群書,除了孟茜筆談,他還畫了宋全圖。地圖比例勻稱,細節豐富,在地圖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至於良方,記載觀光飲食的《忘錄》,琴譜,三譜,茶經等。,都有壹定的科學價值。它們與中國科學史上的裏程碑壹起,充分展現了科苑通才沈括的本色和魅力。
融合傳統工農業技術的權威人物——宋(1587)?),字長庚,明代江西南昌府奉新縣北鄉人。他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勤奮好學,知識面越來越廣。他雖然教過甲骨文,升過官,學過國事,但對士大夫輕視生產勞動的態度深感不滿。所以他壹生都在研究自己的心思,努力學習,努力寫作。《天宮吳凱》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傑作,由他於1634至1637年在江西分宜縣當老師時完成。
全書* * * 18卷,包括奈裏、奈芙、、精華、左賢、甘、、、、錘鍛、煆石。分別敘述了農作物種植、蠶桑、紡織、印染、糧食加工、煮鹽、制糖、釀酒、燒瓷、金屬鍛鑄、造船、燒石灰、榨油、造紙、采礦、制兵器、染料、珍珠玉器收藏等農業和手工業部門的生產技術和工藝,並附插圖123,真實真實真實。這開創了從科學技術角度對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先河,從而填補了以往該領域研究的空白,將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天工吳凱》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壹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百科全書。至今已被翻譯成日文、法文、英文和德文,受到各國學者的高度評價。近代以來,法國皇家圖書館收藏了天工開物。壹位美國教授稱之為“17世紀的中國技術”。中英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將宋與法國《百科全書》主編狄德羅相提並論,認為他是“中國的狄德羅”。
徐霞客(1586-1641年),祖國之子,江蘇江陰縣南七人。他從小好學,讀了史記、地理、地方誌、遊記。後來不滿明末黑暗政治,終身不肯做官。從22歲到56歲去世的前半年,30多年來,他壹心撲在地理考察上,既不求安逸的家庭生活,也不愛妻兒。在這個過程中,他以超人的勇氣和毅力,翻山越嶺,進入深谷、懸崖、沙漠、叢林,北至河北、山西,南至雲南、貴州、兩廣,領略了19省市的美妙風光,了解了山川的大致走向,以求實嚴謹的科學態度,逐日如實地記錄了個人的新聞和經歷。
在這本書中,他不僅編造了前人的壹些地理謬誤,還展示了他對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中國西南石灰巖的研究成果。即準確地確定了這裏石灰巖地貌的分布範圍,正確地描述了這壹地區不同區域的特征和各種石灰巖地貌的成因,並對巖溶地區形成的各種窪地和天坑進行了類比和總結,擬定了壹系列科學名稱。從遊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走過了65,438+000多個洞穴,所有的洞穴都發現了它們的奧秘。他用木棒測量、聲音測量、視覺觀察和步伐測量的方法測量洞穴的大小和深度,並探索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這樣得到的桂林七星巖15洞穴分布的調查結果與現代地理工作的科學調查結果大致壹致!而洞穴和地下山谷的成因,和現代巖溶科學的研究成果壹模壹樣!徐霞客對石灰巖地貌的研究比歐洲早壹兩百年,不愧為中國乃至世界石灰巖地質研究的先驅。此外,遊記還記述了火山溫泉和河流的侵蝕、地下水壓力、河床發育、沿途動植物分布、氣候現象、采礦、手工業、居民區、物價、風土人情和民族關系等。
在我國歷史上,徐霞客是唯壹壹個沒有接受過政府資助,以考察自然為目的,用壹生的時間去旅遊和從事研究的人。因此,他被譽為“祖國驕傲的兒子”,屹立於中國地理學家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