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自我和靈性
?朱老師說,人生的樂趣壹半來自活動,壹半來自感受。當然,欣賞趣味的能力,壹部分是天賦,壹部分是修養。在沈默中更容易看到樂趣。大部分人感覺不到有意思,多半是因為太忙,沒有空。妳的思想越空靈,妳就越感覺不到物質世界的寂靜,或者說妳的思想越空靈,妳就越感覺不到物質世界的喧囂。韓鵬傑老師在《道德經》裏說:關於空,我們只有空了才能靜。只有當我們安靜的時候,我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才不會被外界那麽多的誘惑所幹擾。老子說:柔則剛,柔則能寶寶。寶寶的空靜狀態,沒有雜念,沒有童真,內心是那麽的純凈。
?總之,萬卷書是真的假的,世間智慧大體壹致。我想,空與靜都是空靈的,空靈的靈性至少是成年人應有的樣子的壹部分,雖然沒有嬰兒的純靈可愛。現實往往是人們過於在意社會幸存者和社會活動家的角色,對某些部分的追求往往會壓倒無的部分的感情,但不可否認無的部分會壹直存在。
?對於社會幸存者的角色,我們努力打出自強不息的口號。少數人主導的社會發展越快,大多數人進步的步伐就越快。如果他們不盡可能保持壹致,恐怕他們不僅會離隊,還會傷心地離開。這種恐慌已經盡快從睿智的成人世界蔓延到了沒有選擇的兒童世界。所以,他們在出生前似乎就肩負著壹份沈甸甸的責任:絕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做好起跑的長期準備,做好胎教。他們壹出生就更有節奏感,按部就班。成年人忙於早期教育和學前教育。似乎沒有人註意到可憐的孩子身上閃現出多少“執著於柔軟”的靈性,也就是他們小時候留在相框裏的可愛形象大概被放了出來。妳小的時候就是這樣,成年人要量力而行。父母應該是孩子的第壹任好老師,怎麽能懈怠呢?因此,在壹個男女平等的社會裏,男女有平等的責任。父母和孩子要建立最佳伴侶制度,享受利益,承擔風險,誰也不能置身事外。孩子的事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應該是父母的事。那麽多事情都很匆忙,怎麽能停下來關註自己的感受?個人感受不被重視,就會受到外來事物的影響而不能被重視,就會有足夠的作息。物質自我和精神自我無法維持註意力的平衡,往往會因為對生活熱情不足而產生內耗。精神上的感受是無法屏息沈澱的,所以沒有藝術文化上的意圖去凝聚。
?對於社會活動家這個角色來說,是壹個要交織的英雄。要成為別人眼中的英雄,首先要站在別人的對面,被別人看到。躲在壹個人的角落裏永遠稱不上英雄。人創造的社會,只有在人的積極互動參與下,才能更積極地推進。每個人都是參與者,每個人都是貢獻者,這無可厚非。但是,人類社會有自己持續的平衡規則,不受幹擾。壹種是關註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建立社會關系;二是要重視個人與自然的關系,遵守自然規律;第三,要關註個體自身的關系,了解內心的對話。現實是個人更註重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解決最困難的物質欲望,用物質欲望的滿足來慰藉精神自我,大致是壹石二鳥的理性社交技巧之壹。人的理性生活解決了物質匱乏的恐慌,卻壓抑了對自然事物的獨特感受。最能激發人的靈性和熱情的自然的山、水、陽光、大地,都被擋在了視線之外。中醫認為,最好的保健就是天人合壹,日光浴,散步,接地氣。有人願意靜靜地感受這樣壹份自然的饋贈。即使他們有閑暇時間,近距離接觸手機也更符合新時代的身份。妳有沒有想過,人類社會幾千年來日新月異,凡人的身體進化能有多少輪,算算從爬行到不著地直立行走的進化,也沒有確切的考證。不管是四肢著地還是雙腳著地,都只是不離地喝水吃飯的積極分子,能受得了多少現代折騰?
?我想,無論社會如何發展,個人只有踏著地面的壹角,在與自然的和諧中留下壹些縫隙,才能享受萬物的精神滋養;留點空白和自我溫暖,才能有足夠的動力去熱情奔跑;剩下的空白和別人適度相處,人生可以“真水無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