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從側面描述了林黛玉什麽?
在安排了林黛玉性格形成的客觀環境後,曹雪芹從林黛玉自己的角度描述了林黛玉的性格:“這個黛玉試著聽她母親說,她奶奶和別的家庭不壹樣,今天看到的這些三等家仆,衣食不凡,更不要說今天到了她家,要壹步壹步小心翼翼,時時關心,壹句話也不要多說,壹步也不要走,免得上了當。”進了傅蓉,“鳳姐忙拉著黛玉坐在左邊第壹把椅子上,黛玉很是回避。”在賈母說了“妳是客人,就應該這樣坐”之後,“黛玉叫我坐下。”“恰恰相反,女仆們用壹個小茶盤給妳端來了。那壹天,林的家人教導她要珍惜自己的健康。每次吃完飯,她都要喝壹會茶,不傷脾胃。今天黛玉見這裏規矩多,不像在家裏,只得更隨和些,接過茶來。”
顯然,當林黛玉進入賈家時,這些非常正式的想法與她多愁善感的性格是壹致的。當天對於“剛來,會引起妳哥哥的病”“我在這裏難過,我自己也流淚了”更是直白的指出了多愁善感的性格。好在“賈母如此恩愛,睡、吃、住都如寶玉,把迎春、探春、惜春三個孫女放在腦後”,與寶玉“親近友善”,“日與同事坐,夜與同停”,本來可以給林黛玉的悲劇性格帶來壹些變化,但突然來了壹個薛寶釵。她壹出場就坐下來,給兩個人都壹個亮眼的造型。曹雪芹筆法的跌宕起伏,在這裏襯托出了林黛玉境遇的變化。
矛盾不僅表現在賈家的人的失落,“人人都說黛玉低人壹等”:更重要的還在於與寶玉親密如漆的友情,發生了危機。這促進了林黛玉性格的發展。她需要時不時提高警惕,防止這場危機的爆發,她也變得更加敏感和多疑。在行動上,也從“壹句話不說,不敢多走壹步”變成了“真的林傑,說壹句話比壹刀重要”。寶玉見了金鎖,正和寶釵並肩坐著說話,只見黛玉搖搖擺擺的進來,壹個寶玉笑道:“哎喲!“我來得不是時候,”(第八回)寶玉要去上學,和林黛玉告別的時候,黛玉立刻攔住問道:“為什麽不和妳的寶貝妹妹告別呢?”(第九回)即使寶玉來到黛玉的房間,黛玉也忘不了無形中夾在兩人中間的“寶姐姐”。她點頭嘆息:“妳有玉,人家就有金配妳;人家有冷香,妳就沒有‘暖香’配他?”(第19回)面對這些質疑,寶玉出於對林黛玉的真摯情誼,從不還手,而總是“疊起百種話來安慰他”。但偶爾忍不住的時候,我會說幾句近乎抱怨的話:“我只能陪妳玩,來解悶;但我偶然來找他,就會說起這些閑話。”這促使黛玉性格中憂郁、孤僻的成分更加顯露出來。“她越悶,越對著窗戶流眼淚。”(第二十次)
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寶黛和黛玉年紀越來越大,對人事的認識也比較粗糙。尤其是在接觸了《惠珍集》、《西廂記》、《牡丹亭》等“艷情歌曲”之後,戴宇和魚寶都逐漸意識到兩性愛情的萌芽。這就把他們童年“只跟妳玩”的矛盾上升到了為愛情而奮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關於寶黛結婚可能成為現實的玩笑,壹直在客觀上喚醒林黛玉認真對待這壹關乎她壹生幸福的大事,警惕任何人的幹預。比如鳳姐曾笑著問:“妳給我們家做了媳婦,還欠妳的嗎?”指著寶玉道:“妳說人物配不配?家庭不配?有多少家具配不上底子?什麽玷汙了妳?”(第25回)這些場合的壹種對話,加深了黛玉對未來與寶玉關系的敏感,喚醒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愛神,自然也就尖銳化了寶釵與問題本質的矛盾。
而生活在封建禮教沈重壓迫下的林黛玉,精神上的枷鎖比誰都多。他依賴他人,孤獨無助。“本來也是無奈之舉。”:而且,強敵寶釵,不僅有薛氏家族的“珍珠如金如鐵”,還有賈府中的王夫人、王熙鳳等母氏家族的支持,還有壹把金鎖仰慕寶玉,“人人都說黛玉不如黛玉”,在大觀園裏贏得了群眾的擁護。黛玉唯壹的希望寄托在寶玉本人身上,他“有時像個傻子”,“行為古怪”然而封建禮教又不能讓林黛玉直接告訴寶玉,這就讓林黛玉本來就多愁善感、孤僻、愛哭、心胸狹窄的性格更加復雜。她只好用各種波折來試探寶玉的愛情是否真誠。正是在這種尖銳復雜的矛盾中,現實主義大師曹雪芹寫出了寶黛的真假沖突,正確把握了林黛玉在現實生活實踐活動影響下的各種心理特征,將她的個性表現推向了又壹個高潮:
寶玉曾兩次在《西廂記》中表達對黛玉的愛慕之情。壹個直接對黛玉說:“我是‘傷心病體’,妳是‘美麗容顏’。”還有壹次,當著黛玉的面,對紫鵑說:‘好姑娘,妳要是有情,怎麽舍得鋪床呢?”“這都是玩笑。黛玉對寶玉這種漠然的示愛態度很不滿意,立刻“氣得臉紅”,“叫姨夫姨母去”或者“壹邊哭壹邊下床”。她的這壹舉動反映了她在封建制度迫害下極其復雜的心理。她充其量只是不滿寶玉對愛情缺乏誠意,而不是拒絕接受愛情。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第壹次生氣,只說了幾句話後,“我哼了壹聲笑了。”第二次,黛玉甚至在背後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說:“我沒有告訴妳!”妳不要問它..."顯然,"告訴叔叔嬸嬸"只是為了嚇唬寶玉,並無意真的告訴他。
真正讓戴宇著急的是,袁春給賈府裏的每個人都送了禮物,寶玉和寶釵都得了壹樣,而戴宇和迎春、春也都得了壹樣。黛玉擔心寶玉“見了妹妹忘了妹妹。”事實上,寶玉確實看到了寶釵“雪白的手臂,止住了她的嫉妒”,使她看起來像壹只“呆鵝”。難怪黛玉要“越愛越愛”。在這壹點上,曹雪芹對寶黛尤其是戴宇的心理描寫是極其深刻的。在第29部小說中,有這樣壹段話:
然後林黛玉心想:“妳心裏自然有我。雖然有‘金玉相對’的說法,但是妳比我更看重這個異端嗎?我經常提起這個‘金玉’,妳只要知道妳是無知的,就能看出妳是在認真對待我,沒有這樣的心。為什麽我只提到‘金玉’妳就擔心?妳知道妳心裏壹直有那塊‘金玉’。壹提就怕我多心,故意焦慮,讓我放心。”寶玉心想:“不管怎樣,我都好。只要妳自由了,我願意為妳而死。不管妳知不知道,從我心裏看得出來,妳離我很近,離我不遠。”這時林黛玉心想:“妳自己保重就好了。我關心我自己。為什麽妳需要為我失去自我?我不知道妳失去了我。看得出來,妳不是叫我離妳近,而是故意叫我離妳遠。”
這些反復而復雜的心理矛盾,往往會導致他們之間產生很多爭執。林黛玉“臉紅發脹,哭哭啼啼,哭汗淋漓,膽小如鼠”的悲劇形象,反映了壹個生活在殘酷的封建王朝統治下的貴族良家婦女為追求婚姻自由和個性解放所走的艱辛道路,以及她所付出的血淚代價。雖然她的力量是如此微弱,但她悲傷、多愁善感、孤獨、憂郁的性格與壹個拒絕“任何時候都要安靜”的叛逆者形象是統壹的。
偉大的文學家曹雪芹,他的現實主義筆法和人物書寫並沒有就此止步。值得寫壹本偉大的書。第三十二回之後,曹雪芹出人意料地讓這個悲情、多疑、心胸狹隘的悲劇主角黛玉突然性格急轉直下。很長壹段時間,黛玉變得開朗起來。在壹些特定的場合,她甚至用信任代替了懷疑,用坦誠代替了嫉妒和懷疑,用樂觀和幽默代替了譏諷。當然,期間她也因為身體不好,沒有親人可以依靠而感到生活的遺憾,但總的來說,壹直纏繞在心裏的大石頭終於暫時放下了。這是和寶玉的愛情考驗有了明確答案之後,和寶釵的矛盾明顯緩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