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請問面條怎麽吃?

請問面條怎麽吃?

材料

面條300克,豆腐幹3塊,肉餡20克,蒜末少許,豆瓣醬1湯匙。

調味品

1碗高湯,1湯匙醬油,少許味精,少許糖。

做事的方式

1.將豆腐幹剁碎,用肉末、蒜末、豆瓣醬翻炒,加入調料(高湯除外),倒入高湯,小火煮10分鐘,使湯汁濃郁,即為麻婆醬。

2.面條煮好後取出,再和加工好的麻婆醬拌在壹起。

面條俗稱“面”、“水面”、“面條”;古時候叫“湯餅”。

豪華面,素餅,水煮餅,水誘餅,不支持。

“面”這個詞是後來才有的。

據考證,中國面條起源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

的歷史。那時候所有的面食都叫“餅”,煮湯叫“餅”

「湯餅」早期的湯餅是片狀的,後來逐漸由片狀演變成條狀。

形狀。面條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基本成型。如:賈偉北部的德協

《齊姚敏書》中的“水糕”類似於現代的面條。金淑

《唐秉賦》說:“隆冬天寒,晨會上,鼻凍淚,口凍霜。填補空缺解決戰爭,湯餅最多。弱如春棉,白如秋練。氣濃布散,香氣散遠。行人在背風處失了口水,孩子神情空洞,瞇著眼。持器者舔唇,使侍者咽下。”

從南北朝到唐代之前,面條的品種更加豐富,有所謂的“冷洗”冷面,也有因食療而產生的各種“尋餅”,而且當時還有吃長壽面的習俗。

宋代面條的品種發展更為迅速,元的《東京夢》、吳的《梁之夢》、南宋的《武林舊事》中記載的品種多達三四十種。

到了元代,可以長時間保存的掛面出現了。明代有壹種技藝高超的“拉面”。這些制面技術的出現,為面條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到了清代,最顯著的是“五香面”和“八寶面”的出現,到了乾隆時期,更是有了獨壹無二的“逸夫面”。

面條的歷史

[編輯此段落]

面條是中國最常見的傳統面食之壹,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享譽世界。據史料記載,最早的面條可以追溯到19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東漢《四人月令》壹書載有“...立秋不宜吃水煮糕和水煮糕”。據考證,“水煮餅”和“水煮餅”是中國面條的第壹個例子。魏晉時期被稱為“湯餅”。南北朝時稱為“水誘餅”或“水誘面”。漢代《名食釋文》載:“蒸餅、湯餅、金餅、餅皆以其形命名”;還有《九谷考》中的“釋名之餅,即今之面,西北稱拉(扯)面”;《素食簡介》中有“面條,索冰的古稱,湯餅。索冰講其形,唐冰講其吃法。”做法是用手將面團揉成筷子粗細,然後用水浸泡,食用前用手擰成韭菜葉,放入開水中煮熟,類似千層面;或者《齊·姚敏書》中記載的“韋嘉”:將手指搓至長短,放入水中浸泡,放入鍋中時撚細,然後用開水煮熟。這種方式很像山西的“搟面”和“拉片”。

中國人吃面條的習慣由來已久。很長壹段時間,古人甚至把面條叫做“米”,而把大米和小米煮出來的米飯叫做“飯”,以示區別。吃面條不僅是用來睡肚子的,還有民俗禮儀的意義。例如,它經常被用來祝願新生嬰兒長壽。中國人過生日經常要吃面條,所以面條也叫長壽面。因為面條又長又細(細就是瘦的意思,瘦和長壽壹樣),所以過生日吃長壽面是壹種習俗,長壽面就是我們俗稱的面條或者長壽面。

當然,悠久的吃面條歷史也產生了多種花樣,如制棒、拉、切、切、拉、壓、揉、戳、扭、挑、滑等方法,以及蒸、煮、煎、炸、燉、鹵、拌、烤等調制方法,都演變成了地方風味面條。如北京的打鹵面、上海的陽春面、山東的逸夫面、山西的刀削面、陜西的肉末面、四川的擔擔面、湖北的熱幹面、福建的八寶面、廣東的蝦米面、貴州的太師面、甘肅的清湯牛肉面、岐山的肉末面、三原的疙瘩面、韓城的大刀面、xi安的肥頭面、菠菜面等等。

除了以上提到的面條名稱,煮餅、湯餅、水誘面,以及唐代流行的冷面、溫面,這些名稱都是現代的冷面或煮面。《唐·姚輝光祿寺》中記載“冬宮作湯餅,夏作“冷淘”,即面條煮熟,冷水食用,與北方人的“過水”相同;到了宋代,面條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用了“面”這個詞,這個詞又長又多,有素面、炒面、雞絲面、三鮮面、冷洗銀絲面、菜面等。到了元代,“幹(幹)面”問世,《吃飯》中有“春面”、“山藥面”、“羊皮面”、“秀馬圖面”等20多種。明清時期又有進壹步發展,如北京的“渣江面”,揚州的“裙帶面”,福建的“八寶面”。

其他面的典故由來~

[編輯此段落]

(1)陽春面

陽春面也叫滑面,就是清湯面。《辭海》對“陽春”壹詞的由來解釋為:“農(陰)歷十月為小陽春,市井暗語以陽春代表十。”以前壹碗普通面的價格是十便士,所以壹碗面叫十便士。陽春面只有湯頭沒有澆頭(配料),什麽面都可以,比如龍須面、細面、小寬面、中寬面,都叫陽春面。

(2)拉膜

拉片又稱“挖片、押片”,是山西面食中常見的產品。是從上往下拉進鍋裏的,所以也叫“捏疙瘩”。據專家考證,漢代的湯餅是煮面條。元代有壹種“雞頭粉面”,是壹種銅錢大小的面皮。煮好的刀削面需要配上各種澆頭和配料。

(3)貓耳朵

貓耳朵,太原俗稱“戈爾”或“戈爾”,不叫貓耳朵,是壹種基本的家常面食,北魏就有記載,但具體起源於何時無從考證。據古籍記載,古代人在餐桌上制作“湯餅”,但後來由於技術的進步,面條可以用鍋拌揉,不再需要在餐桌上制作,所以也叫“不撐”,由餐桌演變而來。湯餅的制作方法與今天山西制作貓耳朵略有相似,而在山西,由於制作出來的產品小巧緊湊,外觀與貓耳朵極為相似,故稱為貓耳朵。

(4)刀削面

刀削面,又稱“削面”,在《素食簡史》中寫道“削面:面條比較硬,要多揉,越揉越好,放在手心裏當長片。用鋒利的刀切薄片,放在開水裏煮,再澆上湯或鹵水,非常有趣。”

刀削面是中國五大著名面食之壹。主要是刀工刀法,刀工刀法都很吸引人,面條筋道,咬勁十足,吃後回味無窮。刀削面的制作特別註重切飛,即快速切面,切好的面如小魚卷入鍋內,面條大小壹致,外軟內軟,滑爽咬口。

刀削面起源於山西太原,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傳說元朝為了防止漢人造反,把百姓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戶輪流用刀。壹個老人去鄰居家拿了把刀,準備回家切片。結果刀被搶走了。老人要回家,剛出大門,低頭壹看,是壹片薄薄的鐵,於是撿起來,放進口袋,回家了。沒有刀子可以切,突然他想到壹塊鐵,於是他把它拿給了老太太。老太太壹看,抱怨道:“這麽薄的壹塊鐵,怎麽割?”老人生氣地說:“動不了就用剁!”這排骨壹出,老太太才想起來,左手拿著面,右手拿著小鐵片,袖手旁觀著鍋裏的開水,把面切了放在開水裏,煮熟了撈出來,淋上鹵汁吃。"。這種刀削面的方法在晉中壹帶流傳,直到明朝以後多次改良,成為現在著名的面食。

刀削面傳統的做面方法是壹手拿著面,壹手拿著刀,把面切到開水裏。這種削面技藝強調“刀不離面,面不離刀,手眼線壹線,壹刃接壹刃,平刀為平條,砍刀為刃條”,所以山西有“壹葉落鍋,壹葉浮,壹葉離面,銀魚落水,柳葉微風下”的打油詩。可見道小面不僅玩得開心,而且玩得很開心。

刀削面的面團要硬,面團要充分揉搓,反復揉搓至面團光滑,再揉成條狀,用手握持。刀具有兩種,壹種是切面用的略彎的刀片,壹種是切邊用的彎平刀。同時,煮面也有竅門。山西有句話叫“第壹鍋是餃子的第二鍋面”。第壹鍋面是清湯面,第二鍋面比較好吃。煮的時候要大火,才能保持面條的柔韌滑滑。

在刀削面中,除了面的美,更重要的是醬料(包括鹵水、炸醬、炸醬、涼拌、湯料)、肉汁和配菜的搭配,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吃的時候很有講究,比如清蒸羊肉,西紅柿雞蛋肉汁或者炸醬都是秋冬流行的。

在不同的地方。《清代素食簡史》中還載有當時陜西、山西流行的“掛面”:用水調和,用鹽、堿、清油調和,蓋上濕布,壹調和就拉成細條煮熟,名為“掛面”。拉面按扣數可分為扁條(分為燈草皮、帶條、柳條、韭條、細韭條、壹窩絲)、圓條(按扣數分為粗白條、綠豆莢條、粗勻條、細勻條、細圓條、壹窩絲、龍須絲)、三角形或空心,其類型與山東福山拉面幾乎相同。

(6)擔擔面

擔擔面是壹種由熟面條和肉末制成的面食。相傳丹丹面是由四川省自貢市壹個叫陳寶寶的攤販在1841創立的。他挑著擔子去賣面條。擔子的壹頭用銅鍋隔開,壹頭用來煮面,壹頭用來燉雞、蹄子或食材,另壹頭是爐子。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叫賣,由此得名。和臺南擔仔面的竹擔差不多。

(7)壹夫面(方便面)

伊夫面又被稱為“依附面”或“朝廷面”。它起源於何時何地?廣東、福建、蘇州、朝廷各種傳說都有,真的很難下定論。但據史書記載,更具體的說法是乾隆年間揚州知府易炳壽的書法家兼廚師所創,故命名為易福綿。

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各地都發展了自己的風格,但基本做法都是壹樣的。它是壹種煎蛋面,由於在民間的廣泛流傳和改良而流傳到世界各地。還有人撰文稱贊壹夫面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是方便面、泡面、泡面的“始祖”,是旅居日本的華僑受到“壹夫面”方法的啟發,創造了今天的方便面。壹夫面是先煮後炒的雞蛋面,可以儲存起來,餓了就吃。確實有它方便的特點。

事實上,傅毅面的做法在明代的宋代衛生部門就有記載。當時叫“索面”:“將面條用鹽水拌成小劑,上油躺在上面,纏在架上逐漸移動,架出孔垂長縷縷。先燒水去鹽,再做個湯調壹下,就幹了,慢慢用。”簡單來說,就是把面粉用鹽水揉勻,然後搗碎成小塊,抹上油,把面團放入有孔的壓面機(河撈機,有點像米苔機)中使面條漏出來,長條狀,放入水中煮,去掉鹹味和香味,最後取出,晾幹,儲存起來慢慢使用。仔細分析,這就是“方便面”的特點。由此可見,中國的方便面至少有近400年的歷史。

(8)攪拌魚面

挑魚面,也叫挑尖,是山西省流行的壹種煮面條。軟面團是通過戳制而成的。因為面條的形狀像壹條“魚”,所以叫挑魚,又因為有兩個尖尖的頭,所以又叫挑尖。

魚面歷史悠久,元代有記載如下:山藥魚面(白面、豆粉、熟山藥,攪拌均勻,舀入沸湯)。我也記得“精致釣魚”這幾個字。

在民間,炒魚是用高粱粉、蕎麥粉、紅小豆粉、綠豆粉、玉米粉等做成的。目前多以面粉為原料。

(9)刀盤表面

刀盤表面是用平刀片切面條制成的。它是從刀的切割面演變而來的。撥刀刀是特制的,兩端有柄,刀刃不要凸出,每把重兩公斤左右。先將面片壓成合適的厚度,然後用這種刀切面條,面條非常整齊,粗細均勻。山西面食表演時,壹家面館的胡乃華師傅曾創下每分鐘配105刀***630塊的紀錄,讓圍觀者眼花繚亂。面條真的是山西壹絕。

(十壹)搓魚

搓魚是用手揉成魚狀的面食而得名。是山西常見的面條。除了農村,城鄉的面館、大排檔也有賣的。

關於搓魚的制作記載不多。僅在《山西面食》壹書中就記載了八種搓面、搟面杖、水煮魚、面條搓魚、幹炒面、南瓜紅燒魚、羊肉紅燒魚、土豆紅燒魚,使得搓魚在山西面食中占有壹席之地。

用來搓魚的原料有面粉、蕎麥、小麥、高粱、玉米、雜糧等。它們的形狀有長方形、線狀、中間寬而平、兩端漸細等。他們的烹飪和食用方法有煮、蒸、燉、燜、煎、炸等。它們是非常受歡迎的面食。

(12)切刀部分

刀切面也叫切割面,刀切面的材料相當廣泛。除了普通面粉外,還可以添加豆粉、蕎麥、小麥、高粱以及粗糧和粗糧(如小米、玉米)。除了原料的多樣化,還有很多種類,如普通切面、大刀切面等。,其形狀有大寬條、二寬條、柳條等。

面對面的練習

[編輯此段落]

豬肉,榨菜綠色面條

材料:瘦肉150g,榨菜半個,洋蔥2根,拉面,料酒半勺,醬油半勺,濕澱粉半勺。

練習:

1,瘦肉切絲,拌入調味料,腌制10分鐘,榨菜切絲後用清水浸泡20分鐘去除鹹味。將洋蔥切成蔥花。

2.用3湯匙油將肉絲炒香,然後加入榨菜肉絲翻炒,炒勻即可食用。

3.再煮半鍋水,放入面條煮。

4.將調料放入面碗中,放入面條,鋪上少許炒榨菜絲,撒上少許蔥花。

小貼士:榨菜有兩種:老榨菜和嫩榨菜。老榨菜鹹香,炒之前要泡水。嫩榨菜不鹹。洗幹凈放在同壹個煎鍋裏就行了,但都不要調味,以免太鹹。

紅燒牛肉面

原料:牛肉500g,面條500g,大白菜250g,10杯水,蔥4根,姜2片,蒜8粒,八角4粒,辣椒1;1杯醬油,6杯水,1湯匙酒,1湯匙麻辣豆瓣醬,少許香油。

練習:

1.牛肉洗凈切塊,焯去血水。

2.將蔥、姜、蔥、八角、辣椒、牛肉翻炒,加入1杯醬油、6杯水、1湯匙酒、1湯匙麻辣豆瓣醬,中火煮約1小時。

3.把水燒開,把煮好的面條撈出來,然後把白菜燙壹下。

4.碗裏放壹點香油,蔥花,牛肉湯,再加面條,蔬菜,牛肉。

擔擔面

原料:面條200克,豬肉餡400克,芽菜100克,蔥花25克,姜末10克,大蒜10克,辣椒面1.5克,芝麻醬10克,油菜心1顆。

調料:生抽、老抽、料酒、米醋、高湯、胡椒面、豬油、香油。

練習:

1,鍋熱後倒入豬肉餡翻炒待用。

2.用豬油煸炒蔥、姜、蒜,再煸炒辣椒面、芽菜、肉末,加入料酒、生抽、老抽、米醋,點少許高湯,出鍋時加入芝麻醬、胡椒面。

3.將面條放入鍋中用開水煮熟,撈出放入碗中。油菜籽熟了,可以用了。